李宏程+韓冬
摘要:鎮賚縣水稻產量近些年提升較慢,個別地區還有下降的趨勢。除選擇品種不當、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等因素之外,其主要原因就是不能科學地平衡施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腐殖質含量降低,病蟲害頻發。本文對鎮賚縣水稻主產區近幾年稻農的施肥及培肥地力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
關鍵詞:平衡施肥;水稻產量提升;研究探討
中圖分類號: S51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77
1 鎮賚縣水稻產量現狀
從2013年測產結果來看,全縣水稻產量差異較大,低產地塊平均單產為550公斤左右(鹽堿較重的地塊,平均單產只在250~300公斤),高產地塊平均單產為700~750公斤,各鄉(鎮)間單產高低相差達到了50~100公斤。造成各鄉(鎮)、各田塊之間的產量差異的原因,除在良種選用、栽培技術、農資投入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外,造成單產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平衡施肥和注重培肥地力。所以,做好水稻平衡施肥,增加產量,提質增效,既能保證糧食生產安全,又能實現土地休養生息,實行標本兼治。
2 氮磷鉀三大元素及中微量元素科學投量標準
2.1 氮素投量標準
根據鎮賚縣主要種植的水稻品種,可劃分為三個生育時段,即早熟品種如白粳1號等(生育期128~133天,有效積溫2450℃~2550℃);中熟品種如松粳9、通系926等(生育期134~137天,有效積溫2550℃~2650℃);晚熟品種如吉粳88、吉粳803等超級稻系列(生育期138~142天,有效積溫2700℃~2850℃)。三個生育時段的品種一生中所需的氮素不盡相同。早熟品種所需純氮素為140~145公斤;中熟品種為150~160公斤;晚熟品種為165~175公斤。以尿素為例(N 46%),可分別折合尿素304~315公斤、326~348公斤和358.5~380.5公斤。實驗表明,如果連年反復使用超過一定限度的速效氮素,將導致土壤肥力的大量消耗;連年施用高氮肥的水稻,會出現“草多谷少”的秋衰現象。
2.2 磷肥投量標準
早熟品種整個生育期所需純磷肥為65~70公斤;中熟品種為72.5~75公斤;晚熟品種為77.5~82.5公斤。以磷酸二銨為例(P2O5 ?46%),可分別折合成磷酸二銨141.5~152公斤、157.5~163公斤和168.5~179.5公斤。
2.3 鉀肥投量標注
早熟品種整個生育期所需純鉀肥為67.5~70公斤;中熟品種為72.5~77.5公斤;晚熟品種為82.5~92.5公斤。以硫酸鉀為例(K2O 50%),可分別折合成硫酸鉀135~140公斤、145~155公斤和165~185公斤。
2.4 中微量元素投量標準
通過對稻農多年的施肥規律的跟蹤調查發現,很多稻農只對N、P、K三大元素逐年增加投量,而忽視了如Zn、Si、Fe、S、Mg等中微量元素的投入,造成土壤通透性變差,腐殖質含量降低,有機質在逐年減少,導致土壤含氧量降低,質地板結,通透性極差,元素吸收困難,且吸收紊亂。
3 有機肥及生物菌肥的投量標準
對于鎮賚縣目前狀況,每年僅有5%~10%的稻農施用農家肥或優質合成有機肥,且并不足量,生物菌肥的使用也是寥寥無幾。針對種植早熟品種的地塊,有機肥投量應在15~18噸(或合成有機肥200~250公斤),生物菌肥為7.5~10公斤;種植中熟品種的地塊,有機肥投量應在20~22噸(或合成有機肥275~325公斤),生物菌肥為12.5~15公斤;種植晚熟品種的地塊,有機肥投量應在25~30噸(或合成有機肥350~400公斤),生物菌肥為12.5~15公斤。
4 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幾點措施
4.1 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相配合
以化學肥料為主,有機肥料為輔,充分發揮兩種肥料的長處,補其短處,使改良與供肥、速效與遲效、單一養分與多種養分相統一,從而取長補短,緩急相濟,增進肥效,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4.2 氮磷鉀三大元素相互配合
各種營養元素對水稻的生長發育有著不同的作用,相互間不可替代。水稻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對N、P、K等營養元素都是按一定比例吸收利用的,如果土壤中缺乏任何一種,即使其他營養元素再多,也不能保證水稻正常發育。目前,在氮素施用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必須十分重視配合施用P、K肥,才能充分發揮N肥的增產作用。
4.3 直接肥料與間接肥料相互配合
直接肥料供應養分,間接肥料改良土壤,二者配合使用,可是直接肥料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使土壤pH值提高2個百分點,然后再使用二銨,P的利用率可提高17%~18%。在堿性土壤中施用禾康鹽堿改良劑,使土壤pH值從8.2降低至7.5,N肥的利用率可提高8%~12%;P肥的利用率可提高15%~17%;鉀肥的利用率可提高20%~25%。
4.4 改進施肥方法
根據肥料性質采取相應的施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例如:N肥應改地面施肥為深施覆土,P、K肥應早施,集中深施于根系附近,以提高其利用率。水稻在旋(翻)地時,應把N肥的30%、P肥的100%、K肥的75%等主要肥料深施于地下30~50厘米,才能確保肥料的充分利用。
作者簡介:李宏程,大專學歷,鎮賚縣水稻生產辦公室,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