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新大綱對于學生的學法更為重視,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體作用、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課堂操作,讓學生感知學法,透過各類活動指導學生學法,在實踐中強化學法,同時通過課堂延伸遷移學法,深化學法,進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能力,讓課堂高效,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關鍵詞:數學課;獨立自主;學法指導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大綱的變化,新一輪教學標準的實現,課堂教學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學生要經歷從不知道如何學習到會獨立自主地學習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教學生學會掌握獨立自主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學習,讓學生從“有指導的學習”逐步向“獨立自主學習”轉化,學會獨立自主學習的學法。
一、滲透學法,感知學法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認知角度上看,首先,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是對認知的認知,所謂元認知,是指個體關于自己或他人的認知活動、過程、結果、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元認知是指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必要基礎和條件,這些基礎和條件是伴隨著認知活動所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而獲得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學法,讓學生由感性認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再到掌握。例如,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運算,教師要求學生計算:8+9-8,7-5+5,8+7-8,9+5-6+7-5+6-7+2-9,如果按照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左到位右計算又慢又容易出錯,但如果說用加數和減數“抵消”的方法,就能又對又快地計算,很快得出上面的得數。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學習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通過操作感知學法。操作是智力之源泉,思維的起點。數學操作活動主要通過學生感性材料的觀察、比較、分析而獲取知識,繼而又將理論知識上升為具體的操作方式。操作是一種能對數學學習產生影響并具有促進、強化作用的一種學習方式。
最后,通過思維訓練感知學法。數學本身就是思考的學問,看一個學生是否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主要看他是否能獨立思考問題。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習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經驗來理解新知識。例如,在學習方程時,要求學生結合以前掌握的“求知數”等式的概念來理解“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個定義。
通過教學中學法的滲透,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由不隨意注意轉化為隨意注意,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學習方法。
二、指導學生學法
教師僅僅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是不夠的,還應指導學生的學法。幫助學生找出他們自己探索的問題和他們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指導他們如何比較事物,理清問題的思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數學概念、公式、原理之間的理解,學生是看課本、獨立閱讀。為了達到閱讀的效果,閱讀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找重點,抓關鍵,獨立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自學中獲取知識,去發現問題。教師可作如下指導:
2.勾畫式閱讀。在閱讀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理解邊動筆,把重點知識、關鍵詞語、解題的方法或不懂的例題、難理解的,用圈點、標記的方法勾畫出來,這種閱讀方法能強化分析與理解、消化與吸收。
通過指導,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吸收,尤其是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知識的重點,提高了學生自學的效率,并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提供時空,遷移、深化學法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法遷移、深化的時間和廣泛的認知空間。首先從學習內容上講,教師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教材、例子,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素材作為例證,問題要突出啟發性、學生質疑,教師的啟導超越課堂時空。其次,從教學形式上講,學法的遷移和深化,力求做到“近、趣、實、活”,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制造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基礎知識、情感態度等方面作好獨立學習的準備。可為學生提供競賽式、游戲式、操作式等不同的形式,有利于不同的個體在獨立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亞莉.淺談小學數學學法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
[2]鐘祖榮.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作者簡介:李世維,女,1971年8月出生,在重慶市璧山區丁家實驗小學工作,研究教育教學管理。
摘 要:新課標、新大綱對于學生的學法更為重視,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體作用、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課堂操作,讓學生感知學法,透過各類活動指導學生學法,在實踐中強化學法,同時通過課堂延伸遷移學法,深化學法,進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能力,讓課堂高效,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關鍵詞:數學課;獨立自主;學法指導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大綱的變化,新一輪教學標準的實現,課堂教學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學生要經歷從不知道如何學習到會獨立自主地學習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教學生學會掌握獨立自主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學習,讓學生從“有指導的學習”逐步向“獨立自主學習”轉化,學會獨立自主學習的學法。
一、滲透學法,感知學法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認知角度上看,首先,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是對認知的認知,所謂元認知,是指個體關于自己或他人的認知活動、過程、結果、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元認知是指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必要基礎和條件,這些基礎和條件是伴隨著認知活動所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而獲得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學法,讓學生由感性認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再到掌握。例如,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運算,教師要求學生計算:8+9-8,7-5+5,8+7-8,9+5-6+7-5+6-7+2-9,如果按照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左到位右計算又慢又容易出錯,但如果說用加數和減數“抵消”的方法,就能又對又快地計算,很快得出上面的得數。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學習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通過操作感知學法。操作是智力之源泉,思維的起點。數學操作活動主要通過學生感性材料的觀察、比較、分析而獲取知識,繼而又將理論知識上升為具體的操作方式。操作是一種能對數學學習產生影響并具有促進、強化作用的一種學習方式。
最后,通過思維訓練感知學法。數學本身就是思考的學問,看一個學生是否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主要看他是否能獨立思考問題。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習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經驗來理解新知識。例如,在學習方程時,要求學生結合以前掌握的“求知數”等式的概念來理解“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個定義。
通過教學中學法的滲透,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由不隨意注意轉化為隨意注意,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學習方法。
二、指導學生學法
教師僅僅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是不夠的,還應指導學生的學法。幫助學生找出他們自己探索的問題和他們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指導他們如何比較事物,理清問題的思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數學概念、公式、原理之間的理解,學生是看課本、獨立閱讀。為了達到閱讀的效果,閱讀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找重點,抓關鍵,獨立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自學中獲取知識,去發現問題。教師可作如下指導:
2.勾畫式閱讀。在閱讀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理解邊動筆,把重點知識、關鍵詞語、解題的方法或不懂的例題、難理解的,用圈點、標記的方法勾畫出來,這種閱讀方法能強化分析與理解、消化與吸收。
通過指導,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吸收,尤其是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知識的重點,提高了學生自學的效率,并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提供時空,遷移、深化學法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法遷移、深化的時間和廣泛的認知空間。首先從學習內容上講,教師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教材、例子,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素材作為例證,問題要突出啟發性、學生質疑,教師的啟導超越課堂時空。其次,從教學形式上講,學法的遷移和深化,力求做到“近、趣、實、活”,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制造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基礎知識、情感態度等方面作好獨立學習的準備。可為學生提供競賽式、游戲式、操作式等不同的形式,有利于不同的個體在獨立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亞莉.淺談小學數學學法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
[2]鐘祖榮.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作者簡介:李世維,女,1971年8月出生,在重慶市璧山區丁家實驗小學工作,研究教育教學管理。
摘 要:新課標、新大綱對于學生的學法更為重視,更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體作用、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現行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通過課堂操作,讓學生感知學法,透過各類活動指導學生學法,在實踐中強化學法,同時通過課堂延伸遷移學法,深化學法,進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和獨立學習能力,讓課堂高效,教學質量得以提高。
關鍵詞:數學課;獨立自主;學法指導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大綱的變化,新一輪教學標準的實現,課堂教學由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學生要經歷從不知道如何學習到會獨立自主地學習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教學生學會掌握獨立自主的學習方法。尤其是小學階段,更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操作、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學習,讓學生從“有指導的學習”逐步向“獨立自主學習”轉化,學會獨立自主學習的學法。
一、滲透學法,感知學法
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認知角度上看,首先,要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元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是對認知的認知,所謂元認知,是指個體關于自己或他人的認知活動、過程、結果、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知識。學生的元認知是指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必要基礎和條件,這些基礎和條件是伴隨著認知活動所產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而獲得的。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學法,讓學生由感性認識通過自己的實踐再到掌握。例如,一年級數學加減混合運算,教師要求學生計算:8+9-8,7-5+5,8+7-8,9+5-6+7-5+6-7+2-9,如果按照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左到位右計算又慢又容易出錯,但如果說用加數和減數“抵消”的方法,就能又對又快地計算,很快得出上面的得數。這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學習的方法。
其次,讓學生通過操作感知學法。操作是智力之源泉,思維的起點。數學操作活動主要通過學生感性材料的觀察、比較、分析而獲取知識,繼而又將理論知識上升為具體的操作方式。操作是一種能對數學學習產生影響并具有促進、強化作用的一種學習方式。
最后,通過思維訓練感知學法。數學本身就是思考的學問,看一個學生是否具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主要看他是否能獨立思考問題。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習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思考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學會利用自己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經驗來理解新知識。例如,在學習方程時,要求學生結合以前掌握的“求知數”等式的概念來理解“含有求知數的等式是方程”這個定義。
通過教學中學法的滲透,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由不隨意注意轉化為隨意注意,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學習方法。
二、指導學生學法
教師僅僅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法是不夠的,還應指導學生的學法。幫助學生找出他們自己探索的問題和他們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指導他們如何比較事物,理清問題的思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例如,數學概念、公式、原理之間的理解,學生是看課本、獨立閱讀。為了達到閱讀的效果,閱讀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找重點,抓關鍵,獨立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自學中獲取知識,去發現問題。教師可作如下指導:
2.勾畫式閱讀。在閱讀時要求學生邊看書邊理解邊動筆,把重點知識、關鍵詞語、解題的方法或不懂的例題、難理解的,用圈點、標記的方法勾畫出來,這種閱讀方法能強化分析與理解、消化與吸收。
通過指導,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吸收,尤其是對概念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了知識的重點,提高了學生自學的效率,并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提供時空,遷移、深化學法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學法遷移、深化的時間和廣泛的認知空間。首先從學習內容上講,教師為學生提供獨立學習的教材、例子,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現實素材作為例證,問題要突出啟發性、學生質疑,教師的啟導超越課堂時空。其次,從教學形式上講,學法的遷移和深化,力求做到“近、趣、實、活”,創設生動活潑的情景,制造引人入勝的懸念,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基礎知識、情感態度等方面作好獨立學習的準備。可為學生提供競賽式、游戲式、操作式等不同的形式,有利于不同的個體在獨立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亞莉.淺談小學數學學法指導[J].中國校外教育,2011(07).
[2]鐘祖榮.學習指導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作者簡介:李世維,女,1971年8月出生,在重慶市璧山區丁家實驗小學工作,研究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