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改實驗中,依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提出數學教學的新理念,即對數學教學的目標進行新的探討,闡述了對數學教學的新理解以及數學創新、數學應用等方面的基本理念,供同行參考和交流。
關鍵詞:新理念;數學;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我們在教改實驗中,“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總結教改與實踐經驗,我們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新理念有以下認識。
一、關于數學教學的目標
數學教學的目標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全面提高數學文化心理素質,進而促進其德、智、體、美諸方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我們將學生的發展、數學素質的提高概括為:三主、四基、三系統、三層面。
(一)三主是指在發揮學生主體自覺的能動性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主動發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是一種能力發展過程和思想覺悟提高的過程。其主體是學生,沒有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主體的自主能動作用,學生的發展是不能實現的,學生的感知、思維、想象、體驗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學生認識的內化過程更是別人無法代替的,從這種意義上講,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而不是相反,學生要把人類積累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或把知識轉化為智慧才能或思想觀點,都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才有可能實現,教師不能取而代之。教師的作用必須通過誘導、啟發、輔導等形式,轉化成學生主體性增長的適宜條件,才能促進學生內部矛盾正確、有效地轉化。為了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數學教師就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使他們成為自主的、能動的、創造性的主體,同時應看到,學生是發展的人,承認學生具有巨大潛能,每名學生都有待于完善,相信每名學生都是可以教育成材的;學生又是具體的人,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研究和了解學生的主體性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四基是指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動經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把“雙基”改為“四基”,提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
小學數學基本的思想方法主要有:對應思想、假設思想、比較思想、符號化思想、類比思想、轉化思想、分類思想、集合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統計思想、極限思想、代換思想、可逆思想、化歸思想、變中抓不變思想、模型思想、整體思想。那么,如何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呢?主要有以下途徑:(1)在教育目標中明晰;(2)在知識的形成中落實;(3)在方法訓練中強化;(4)在概括總結中升華。
“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作為教育目標指出,是基于“動態的數學觀”,把數學看成是人類的一種活動,是一種充滿情感、富于思考的經歷體驗和探索的活動。“數學活動經驗”所指的“活動”其特定含義主要是對數學材料的具體操作和形象操作的探究活動。它一般具有個體性、實踐性、多樣性和發展性的特征。根據從事數學活動的不同模式,數學基本活動大致有以下幾種類型:直接的數學活動、間接的數學活動、專門的數學活動。每一位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以及所在的學校的現實環境,圍繞數學素養創造性地開展綜合與實踐活動,一定會讓學生的活動經驗得到提升和發展。
(三)三系統是指發展學生心理的三大系統
1.動力系統——需要、興趣、動機、愛好的情感傾向
動機是維持人的活動的心理動因。學習動機是推動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因,它作為學習者的內部因素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總是同學生滿足自己的學習需要緊密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動機是學習需要的具體表現。但是,并不是任何學習需要都成為學習動機,只有當學習需要被引發起來,并指向某一目標,進而堅持追求這一目標時,才能形成學習動機,使之成為活動的動因。
興趣是一種人對事物的積極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只有在比較穩定的情況下(即能夠維持較長的時間),才能形成人的興趣。學習興趣是興趣的一種,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并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一種個性傾向性。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鞏固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2.認知系統——語言、注意、記憶、想象思維
(1)記憶特點。根據小學生的年齡、智力發展水平,他們的認識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沒有完全形成對記憶材料進行較為系統的分析、加工、歸納的能力,在心理機制上沒有形成或沒有完全形成與意義識記相適應的認知結構,為了應付考試而被迫采用以死記硬背為主的方法識記概念,記憶方法是處于機械識記為主向意義識記過渡時期。
(2)思維特點。小學生思維活躍,敢于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果。他們對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賴于感性直觀材料,判斷常帶有具體性和片面性,但整體來看,思維是處于具體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
(3)注意特點。在生動有趣的課上,在爭論富有吸引力的問題時,學生就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這說明他們已經有了有意后注意,即在思維活動開始后不再需要意志的努力,不受外界干擾而進行積極主動的思維了,這就發展到有意注意為主的時期。當然,小學生好動,思維持久性差,也就是小學生的聽講是斷續進行的,學生注意的間歇易受情感的影響,易以個人的興趣轉移,這說明學生有意注意處于不穩定狀態,這也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采用多種形式、方法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4)語言特點。雖然小學生的生活語言較豐富,但他們的數學語言是很不豐富的,特別是他們思維的隨意性和片面性,會造成語言表達的不準確、不科學,而影響了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行為自控系統——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行為調整
小學生犯錯誤,絕大多數并不是不懂章法或者明知故犯,而是缺乏一種對自我言行的控制能力或自制力,不善于協調自己的行為和語言。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堅持教育的經常性;注意教育的明確性;把握教育的預見性。
總之,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對小學生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經過耐心的、細致的、持續的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建構數學素質的三個層面
1.數學知識素養
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數據、統計觀念、應用意識;數學能力——運算能力、數據處理能力、建模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數學語言能力、數學思維能力(含推理能力)、創造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數學心理素養
核心是數學思維品質——思維的前瞻性、思維的完善性和深刻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開拓性與創造性、思維的整體性、思維的可操作性。
3.數學精神素養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學精神。
二、對數學教學的新理解
數學教學是教與學的數學活動,以探究已知初等數學為對象,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共同探究、多向互動、合作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
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實施目的明確表明,小學數學教學要以生活體驗為原型,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自主探究為動力,把數學教學構建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趣味交流和發展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從現實生活入手,讓學生通過參與身邊的數學活動,激發他們內在的情感體驗,縮短學生的認知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主動參與新知探究,營造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真正達到傳授知識和學習知識的目的。
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數學教學有以下的層次:
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小結;
4.教師的教育反思。
教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注意獲取信息反饋,及時矯正彌補、效果回授,及時調控教學過程,改進方式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數學創新
數學創新的根本在于提升“文化”,挖掘我國教學之精華,如啟發式教學;接納他國教學之真諦,如發現法、掌握學習等。因此,一是學習、二是思考、三是實踐探索、四是歸納升華。創新的生命力在于不斷超越、在于突破、在于創建,不在于解讀,不在于按條款辦事,而要樹立新的教學觀:
1.知識不能灌輸,只能是學生自己獲取,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2.能力不能根植,只能是學生建構的認知結構、內化的思想方法,外化在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顯示出來,并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
3.情感不能產生于空洞的說教,只能由學生主動參與活動,有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才可能有情感的體驗和傾向,情感的發展。只有通過實踐活動,克服困難,才能有意志磨煉。這一切都要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來完成。
概而言之,數學教學活動是發展學生數學文化心理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
四、數學的應用
數學教學是從生活走向數學,從數學走向社會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探究數學知識、訓練數學技能,再用獲取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社會的實際問題,為社會科研生產服務。
參考文獻:
[1]俞孝武,管南雄.新課標小學數學解題方法全書[M].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2]何雄智,王興宇.小學數學教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黎靜芳,女,1966年4月出生,本科,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