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這一觀點的內涵的分析,從心理學角度、醫學角度、教育學角度等對此觀點進行深度剖析,指明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此觀點立足于學生的終身發展,不僅僅關系到當前的教育,也指向了教育的未來方向:讓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且開發潛能,創造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并且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關鍵詞:個性教育;人格發展;快樂成長;開發潛能;健康幸福
一、“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產生的背景
(一)2008年至今中國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反映了舊的教育觀需要創新、教育需要改革
1.對“教育”的理解
所謂“教育”是指“教學”與“育人”兩層含義。教學又分為“教”與“學”兩層含義,其中“教”是指向教師層面的責任與義務。而“學”是指向學生層面的內容。“育人”是把人作為主體,使之健康發展,成為一個有用的社會人才。教學與育人兩者具有同樣重要的位置,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人才,而人才的發展離不開學習知識內容,人才的發展因所學的內容而產生作用。所以教學與育人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他們的完美結合才能稱為“教育”。
2.社會的問題直接反映教育的問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我們的教育面臨的是教育資源的短缺與不平衡,在這樣的情況下,知識的力量非常大,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強調的是知識的重要性。2008年至今,中國遇到了各種社會問題,如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等反映的是中國教育的問題。
(二)“知識獲取”已不再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教育模式也將隨之改變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它們是一個由低到高逐級形成并逐級得以滿足的。無論從種族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看,層次越低的需要出現的越早,它們能否得到滿足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因而較低層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高層次需要出現得晚,它們的滿足有益于健康、長壽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這些需要又叫生長需要。”在教育資源緊缺的當時,知識的獲取成為我們成長的需要,這里的需要是缺失性的需要。現如今,網絡媒體的應用與信息技術的結合,使我們的教育資源更加豐富,知識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神秘,就像現在的自助餐一樣,可供我們比較、選擇,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學習。同時,許多人格品質與處世能力也一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健康與幸福指數。
二、“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的內涵
(一)“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的內容
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是說保證學生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在此基礎之上,以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為主要導向的教育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且開發潛能,創造價值,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并且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
(二)“快樂成長”的內涵
1.“快樂成長”的主要內容
快樂成長是說以學生的成長為主,突出快樂因素,也就是說凡是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每一項活動與內容,學生應在快樂的心境下進行,如,作業的完成、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學校的課外活動、每一次體育運動等。
2.“快樂成長”的科學依據
我們所說的“成長”不僅僅指身體的成長,也指心理成長。有關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左腦司管理性,右腦司管感性。我們從功能的劃分上稱左腦的神經細胞為理性神經細胞,把右腦的神經細胞稱為感性神經細胞。理性神經細胞的下屬是交感神經細胞,是人體的工作系統,人工作時分泌的去甲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分泌的多巴胺,讓人干勁十足。感性神經細胞下屬是副交感神經細胞,它們在人休息和睡眠時開始活躍,分泌的副腎上腺素可以舒張血管、降低血壓,這是人體的自愈力系統。休息時,看一場喜劇,就使20余種快樂激素分泌出來。其中最著名的是β-內啡肽。內啡肽這種特定蛋白質可以防癌,我們也利用它治療癌,它還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又可以使人延長健康壽命。內啡肽是對人類有百益而無一害的物質,請牢記。快樂激素是心理平衡的物質基礎。心理平衡也必定有內啡肽的分泌。而人的心理源自大腦,“腦的十年”研究發現:不同的思維活動身體內就分泌出不同的特定蛋白質,按感受分泌原理的機制,或者分泌對身體有益的特定蛋白質,或者分泌對身體有害的特定蛋白質。上面提到的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對身體有害,但要生存又離不開它。內啡肽對身體有益,它能抗病、治病。(這樣看來,內啡肽就是我們人類自身生產的純天然藥劑,絕無副作用,百利而無一害,能延長健康壽命。)身體內只要有內啡肽的出現就可以平衡有害的特定蛋白質。研究也發現:有一個粗大的A10神經在司管著人類的快樂情緒,被稱為快樂神經。快樂神經指令下分泌的快樂激素內啡肽是人一生的追求。從本質上說,人的一生是為追求快樂而活著,是由這條神經的存在決定的。這條神經興奮,內啡肽就源源不斷地分泌出來,人就會沉浸在愉悅的狀態之中,醫學至今解釋不了的是,其他蛋白質的分泌身體內都有反饋機制。就是說,一種物質分泌過多了,身體就有自主限制的機制。唯獨對內啡肽物質沒有這種自我限制的反應。可能自然法則也在鼓勵人類快樂吧。試驗也證明快樂的層次不同,內啡肽分泌的數量也不同。只有最高層次的快樂,內啡肽的分泌才能不斷涌出,并且沒有反饋機制的限制,身體是一種健康和幸福的狀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只為自己而活的人,難于做到心理平衡,一生也享受不到這樣最高境界的快樂,為他人,為眾人奉獻的人,才能享有最高境界的心理平衡,才有最高境界的快樂。”
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情緒控制著我們的自主神經活動,自主神經又控制我們的內分泌調節,內分泌腺體可以分泌出多種激素,它們促進身體生長、變化及健康。我們的學習任務如果是在快樂情緒下進行,必然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健康狀態下才可以把學習力發揮到最佳水平。因此我們提倡快樂成長。
(三)“個性教育”的內涵
1.“個性教育”的內容
人格也稱個性。個性教育是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智力結構,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最終達到健康幸福的人生。個性教育也是說以人格發展為主的教育教學模式。
2.人格發展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人格的定義與價值
教育學對人格的定義:“人格是人的性格、氣質、能力、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的統一表現。是指一個人的特性,是個人本質的描述。人格是以精神面貌為核心的,身心統一的與他人相區別的個人的總體特征”。
心理學對人格的定義:“人格是各種心理特性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性的一個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都影響著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使他具有區別于他人的、獨特的心理品質。人格也稱個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與行為風格。是態度形成的核心內容”。
基于以上兩種對人格的定義,結合我們現在的教育目標: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我們基礎教育是每一個人終身發展的起點,人格是穩定的,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參與一個人終身的發展,所以發展健全的人格當從小學開始關注,人格發展與教育教學行為相輔相成、同時進行,他們是互相支撐、互相依賴的關系。就像“人”字的結構一樣,兩者缺一不可。教育教學活動從性格、氣質、能力、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質五個方面對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穩定的人格又對人的成長與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既然人格體現的是個體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我們就可以把發展個性與教育教學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教育價值觀上,我們要從過度追求功利價值轉向追求教育對人的幸福和發展本原價值的尊重和回歸。在教育實踐中既要關心大多數學生的成長,也要關心學業困難學生的發展,還要關注天賦較高、求知欲旺盛學生的需求;既要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更要關心學生的品德進步和人格健全,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興趣;既要關注學生現在的學業和身心發展,更要著眼于為學生終身發展做好準備”。
(2)人格發展與行為習慣養成是同步進行的
孫云曉教授提出:“教育的核心是學會做人。從兒童教育來說,幼兒園和小學是一個人養成習慣的關鍵時期、最佳時期,教育的核心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習慣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礎”。
“習慣不是一般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復練習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的條件反射,可以說,形成良好習慣的過程就是一個人健康人格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培養習慣,關鍵在頭三天,決定在一個月,按照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21天。良好的學習習慣在21天左右便可以基本形成”,這對于小學教學活動非常有幫助,比如,讀書習慣、觀察習慣、預習作業習慣等,這些習慣的養成對于發展學習力有基礎作用。
習慣培養固然重要,然而習慣良好只能制約學生一時,如果千篇一律都要求學生統一一個模式,那么何談個性?何談潛能開發?所以良好習慣的培養可以生成健康的學生(人格健康),但有創造力的人才還是要結合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即尊重每一位學生的認知特點制訂學習發展計劃。反過來說,良好的習慣養成可以為個性開發、潛能開發奠定基礎。所以,良好習慣的養成即是人格發展的開始。
(3)人格發展與思維方式培養之間的關系
人格也稱個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的和諧統一。基礎心理學中指出:思想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為。所以我們說思想影響行為。思維能力是五項認知因素的其中之一,人格養成的核心因素離不開思維能力以及思維方式。上海著名教育家馮恩紅指出:“能力、努力、思維方式這三者相乘得出的結果就是幸福指數。”如果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幸福”作為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那么,我們可以得出:幸福指數在能力和努力程度相對較好的情況下,取決于幸福指數的關鍵因素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有積極的(正思維)、也有消極的(負思維),如,怎樣看待半杯水?正思維會說:“恩,還有半杯水。”而負思維會說:“恩,只剩下半杯了。”這兩種思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心態,即陽光和悲觀。類似消極的心理品質還有很多,如,攀比、自私、貪婪、吝嗇等,這些消極品質會在一些行為中表現出來,基礎教育中應該及時發現這些問題,把它們扼殺在搖籃里。
(4)人格發展與興趣開發之間的關系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特點,而這些不同的特點構成了區別于其他學生的根本特點,它們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七種”。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求我們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并充分開發,基于此目標,我們小學階段的任務是首先給予不同智能結構的學生以充分的理解,幫助及發現適合其智能特點的興趣愛好,并使之得到最好的發展。這個過程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學生體驗成就感,從而帶來信心等積極的人格品質特點。所以,人格發展與興趣開發有密切聯系,興趣開發有利于促進人格健康發展。
人格發展貫穿于整個基礎教育中,就像樹根的作用,雖然看到的是茂密的枝葉,但是卻是提供營養的核心部分,教育教學活動離不開人格發展,人格發展良好為教育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正確的教育觀產生正確的教育思想,只有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引我們做出正確的教育行為并且產生有價值的教育效果。個性教育的創設必然在快樂成長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任何教育教學模式都離不開學生在身心健康的狀態下進行,因為只有身心健康才可以將潛能最有效地開發,并且產生最佳教育效果,最佳教育效果又可以促進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并且創造人生價值,最終獲得幸福人生,因此才有了個性教育下的快樂成長,快樂成長是個性教育的基石,個性教育又促進快樂成長,兩者緊密結合,不可分割,是教育的兩大主力軍,也是幸福人生的兩大內容。我們作為基礎教育的工作者,更應該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因為只有方向正確了,我們才可以在這條教育道路上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郭念峰.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Z].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孫云曉.培養一個真正的人[Z].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
[3]馮恩洪.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Z].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沈致隆.加德納.藝術.多元智能[Z].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司少云,女,1979年10月出生,專科,小學一級教師,就職于河南省新鄉市育才小學,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