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琴華
摘 要:對小學中年級段數學作業設計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多元化作業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段;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
小學中年級段指的是三年級、四年級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但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教師要達到教學目標,需要考慮他們的自身特點和教學目標,基于學生的發展規律設計多元化的數學作業,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鞏固、輔助作用。
一、小學中年級段數學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作業設計意識不足
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都已經意識到作業設計的重要性,但是仍缺乏深刻意識。雖然他們想要設計多元化的數學作業,但是布置的課下作業仍是為了應付考試,加上家長對學生成績的重視,使他們在實際布置作業時仍以機械、繁瑣的作業為主。此外,一些教師的教育理念傳統,并沒有認識到多元化數學作業對學生的有效作用,作業設計意識不足。
2.作業設計重視數量而忽視了質量
除了在學校由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外,多數小學生還有培訓機構布置的作業任務,作業量較大,導致他們不能及時完成作業,或忽視做作業的質量,為了提高速度甚至出現抄襲問題。而教師也大多直接利用教科書和參考資料上的內容,自行設計的作業很少,與實際問題聯系不緊密,以基礎性題目為主,缺乏創新性、綜合性的內容。這樣的數學作業重復機械,阻礙了學生創造能力和靈活性的發揮,沒有表現出數學的實踐價值。
3.設計作業形式單調
傳統的作業設計以書面作業為主,形式非常單一,缺少探究類、實踐類的數學作業。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僅需要計算和習題,還需要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解答數學問題不具備開放性,導致學生做作業的過程僵化,學生缺乏興趣,在做作業時容易精力不集中,沒有積極思考。此外,教師評價作業時也只是對照標準答案,讓學生抄寫例題或訂正,缺乏趣味性、開放性的作業形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常常使他們感到厭倦,也沒有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
二、小學中年級段數學作業多元化設計策略
多元化的作業與傳統單一的作業形式相比,以教材內容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對多種教學資源進行綜合利用,考慮到了學生的具體情況,具備多種類型、載體、層次和評價。隨著新課標改革,機械、枯燥、單一的數學作業已經無法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數學多元化作業設計具有豐富的作業內容、多樣的作業形式、層次性的作業布置、多元化的作業評價,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了數學作業的價值,不僅起到了檢驗、輔助教學的作用,有利于收到有效反饋信息,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1.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問題
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能夠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實際價值,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實際生活中包含很多數學問題和學習資料,能夠為作業設計提供大量資源。例如,在小數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度,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讓學生收集家庭電費單、水費單、購物小票等,統計家庭的每月花費;或者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周的生活費支出情況。這種與實際生活相融合的活動作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能使他們充分掌握相關數學內容,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各種問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有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2.設計應用型數學作業
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并自主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發揮數學的作用。教師應該在學生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通過不同學科知識整合,設計應用型數學作業,將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有機結合。例如,三名教師帶50名學生去動物園,學生票每人5元,成人票每人10元,如果超過十人,可以購買團體票,票價為每人6元,讓學生計算最劃算的購票方案。基本算法是:3×10+5×50=280或(50+3)×6=318,但是如果讓10人買團體票,剩余的買學生票則:10×6+43×5=275,這種購票方法最省錢。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計算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
3.設計多樣性的作業形式
目前,數學作業大都是獨立完成的,學生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但是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在以后數學學習中會遇到探究性問題,這需要學生發揮合作的作用,共同完成數學問題的解答。因此,教師設計數學作業,要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之間的協作。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進行社會調查、整理數據并制作統計表,或共同進行課題研究、辦手抄報等。學生在合作中不僅提高了做作業的效率和質量,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了交流和尊重,使他們的情感、知識和技能同時得到發展。
綜上所述,多元化的作業設計有利于培養中年級段小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數學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基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具有互動性、開放性、趣味性的作業,為實現教學目標提供可靠支持。
參考文獻:
[1]陶海燕.“零批改”模式在小學數學高段的有效實施[J].學生之友,2011(20):55.
[2]闞鋒錦.當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弊端及其對策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08):135.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