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處高三的學生面對越來越頻繁的考試,越來越緊逼的高考倒計時,來自各方面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在考試中想要拿到預期分數的心理期待值越來越高,要實現這一愿望,知識儲備、有效的訓練固然不可缺少,但考場環境下的答題細節、心理狀態、時間分配等對很多學生而言,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目的性顫抖;非受迫性失誤;感受語境
一、避免目的性顫抖
所謂“目的性顫抖”,是說一個人做事的目的性,一旦超過一定程度,目的性越強,越不容易成功。在選擇題上,考生往往這樣想:如果這道題選錯了,而我又不改成模棱兩可的另一選項,將錯失3分;如果我改對了,改成模棱兩可的另一選項,就會多得3分,而且這又是高考,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樣特殊的時間段和強烈的目的驅使下,有的考生甚至還會出現這樣的狀況:越看初次選的選項越覺得不對,越看準備要改的那個選項越覺得親切,盡管自己也拿不出確切的理由。這就是“目的性顫抖”左右了自己的認知和實際行為。
因此,筆者告誡學生,對于選擇題而言,相信第一感覺,改動需謹慎;一般情況下不改動選擇題答案;有絕對把握才改動選擇題答案;是審題錯誤才改動選擇題答案;考試后半段時間不改動選擇題答案。
二、減少非受迫性失誤
非受迫性失誤,泛指球員在比賽中,在正常的擊球位,用正常的擊球動作回球,而球出現掛網或者出界的失誤。換句話說,就是因為發揮失常而出現的失誤。
在考場實踐中,非受迫性失誤往往表現為題目本身并不難,只是稍微設置了一點小障礙,造成考生對題目的理解不到位,只抓只言片語或只重局部不顧整體,由此產生的審題偏差而導致的答題失誤。如果考題換一個問法,考生就可能避免這種失誤,而考后講評時,學生往往也對這種非受迫性失誤最后悔。大都懊惱“不應該的失誤”,這就是非受迫性失誤的表現之一——因為考題設置了一點小障礙,導致自己的思維、答題節奏被打亂導致的答題失誤,而這類非受迫性失誤正是考生需要避免的。
三、用心感受語境
筆者為證明語境的重要性,在PPT投影上出現了下面這段文字。
新興商城才開張,鴻運百貨大廈又敲響了鑼鼓,兩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勢。
招聘又不是選美,為什么一定要女的長得人面若桃花,男的身高要到達一米七五。
領導干部要正確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實際的工作方針,就必須深入基層,做仔細的調查,必須改變目無全牛的工作作風。
為了寫這篇文章,劉教授查找文獻,尋章摘句,做了上千張卡片,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閱讀完這段文字之后,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筆者還沒有開口說話,有的學生說選B,有的學生說選D,還有一部分學生猶豫不決,默不作聲。而實際上筆者的初衷只是想檢驗一下學生對語境的掌握是否真的到了一定程度,于是選了4個成語使用都不恰當的句子。由于忽略了語境中的非語言因素,還是有過半數的學生作出了選擇,甚至有一個學生還說他用的是排除法!這個例子,可以看作是學生對語境理解的一個典型。
四、提高核心競爭力
為了讓學生明白“核心競爭力”這一詞語,我給他們講了下面這則小故事:
一次,福特汽車公司的一臺馬達壞了,公司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束手無策,公司只好請來了在一家小公司就職的德國籍電機專家斯坦門茨。經過觀察和計算,最后,斯坦門茨用粉筆在電機外殼的某個地方畫了一條線,說:“這里面,線圈減少十六圈,就行了。”大家一開始還不太相信,你火眼金睛啊?怎么能從外面看到里邊?但真的拆掉十六圈后,電機轉起來了,一切技術指標均好。問他要多少報酬,他說:“一萬美元。”經理嚇了一跳,就說,你給我拉個明細表吧,把這一萬美元的各項費用依據都寫清楚,斯坦門茨想都沒想就說:“不用寫了——用粉筆畫一條線,值一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畫線,值9999美元。”
然后告訴學生:會圈點勾畫很重要,但是知道如何圈點勾畫更重要,它是我們準確答題減少誤判,快速回歸文本,鎖定答題區間,用準關鍵詞的重要秘訣之一。
五、節約時間成本
“時間成本”其本義是指“為了達到某種生產目的,占用或使用如資金、材料而引起的應當支付費用”。在語文考試中可以理解為“在考試中你為了得到相應的分數,而花費的相應的時間”。
調查數據顯示:選做題在難易的區分和分值的設置上會比較均衡和科學,從全級學生的最終成績來看,無論選擇哪道題,平均得分相差都極小。考生固然應該選擇自己拿手的題進行作答,但完全沒有必要在選擇上糾結,以致時間成本花費過多。更不能因為前面某些題花費的時間過多,而導致作文不能基本保證50分鐘以上,而作文分值是60分,草草收場的作文,也導致了整套語文題的得分不高。
參考文獻:
肖中.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試題研究與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6.
作者簡介:彭林,男,就職于湖南省醴陵第四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