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學生對有板有眼的思想品德理論說教容易產生膩煩心理,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死氣沉沉,針對這樣的情況,一線教師應該拿什么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呢?通過聯系教學實踐經驗,摒棄了傳統的在學生身上找原因的路線,以審視教師的角度優化篩選了幾種吸引學生,打造高效課堂的方法進行討論。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生活情境;問題啟發;自主探索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發展,廣大一線思想品德教師也摸索出許多有效吸引學生的高效課堂方案,可謂百家聚集,見仁見智。那么,作為教師應該怎樣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以怎樣的手段來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教育實效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優化與篩選,分享如下。
一、提升自身素養,打造風趣課堂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通常來說,教師自身能夠吸引學生的有兩方面:一是自身業務素質。業務素質是教師的職業生命線,教師只有自身業務素質過硬才能在授課過程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另外,師德素養也是教師的核心魅力。二是幽默風趣。趣味是牽引學生探索的驅動劑,幽默風趣是我們能將板眼的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在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比如,我們在教學《網絡交往新空間》時,如果我們拿出師長的身份搞一次規規矩矩的說教,那學生肯定上得沒意思,于是我就編了一個快板式順口溜來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互動參與度:你也迷,我也迷,網絡是不是好東西?可娛樂,可學習,沉湎游戲傷身體;有資料,有信息,各種知識都備齊……這樣的快板書,一下就能激活學生認知的熱情,喚起他們的學習需求,效果遠比拉著臉進行說教要好得多。
二、善于設置情境,引導對比認知
設置情境是引導學生探索認知的重要方式和方法。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對應的情境,然后將學生置身情境中,讓他們站在對應的角色和立場考慮問題。比如,筆者在教學《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時,就通過大家比較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總結出我們在社會、學校和家里由于身份角色不同責任也相應變化:作為小輩我們在家孝敬長輩是我們的責任;作為學生遵守校規是我們的責任;在社會上規矩守法是我們的責任……為了鞏固學生的認知效果,我們可以設置對比生活情境讓學生自己來判斷和總結:小李隨便跑到學校草坪上玩,將新生的小草踐踏得東倒西歪;小王積極打掃教室,還利用課余時間給花草澆水……通過這樣的生活情境對比,學生切實體會到責任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應該對誰負責,怎樣負責,認識到我們只有負好自己的責任,才能創建美好生活。
三、巧設問題啟迪,指導分析探究
問題是啟發學生深入探索的鑰匙。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先摸清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然后再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進行有效整合,進而設置有針對性、有梯度的能夠牽引學生去發現、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這樣才能完善知識遷移,生成運用能力。
比如,在引導學習《計劃生育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筆者就設置如下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1)先出示“人口與森林變化示意圖”提問:該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引導出大家對我國環境問題嚴峻性的認識)(2)有人認為人是勞動者,人越多創造越多的財富對嗎?(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人口、環境與經濟問題的發展關系)(3)我國存在怎樣嚴峻的環境及人口問題現狀?我們應該怎么解決?(讓大家在討論分析環境問題的基礎上,積極思考解決辦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樣設置問題不但可以強化學生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能有效吸引學生拾級而上,攀登知識的高峰,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聯系社會熱點,內化知識遷移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如果教師采用硬灌輸的方式,不但得不到實際的教育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但如果我們教師在學生學習知識過程中,引進熱點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這樣設置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興趣,還能驅動他們“小試牛刀”運用新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完成知識內化和遷移。例如,我在學習《尊重和維護隱私權》時,便抓住“私人郵件網上晾曬30多天”這一熱點材料:去年7月19日,郭××用電子郵箱發送了一封郵件,8月11日從朋友那兒得知,自己發送的郵件被百度在網上公開了。學生聽完材料后議論紛紛,顯示出極大的興趣,我因勢利導,接著問:(1)你怎么看待這種行為?(2)如果你是郭××,你會怎么做?(3)你會主動做出哪些事情讓他們尊重你的隱私權?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教師進行適時穿針引線,學生明白了什么是隱私權、維護隱私權的重要性及如何維護自己與他人的隱私權。實踐證明,思想品德課堂鏈接社會熱點內容,能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有吸引力,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在探討社會熱點中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五、設置開放教學,鼓勵發散思維
教學活動不是死板單一的,每天都以一個模式重復,而是應針對思想品德的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活動設計。比如,針對大家有意見分歧的問題,我就通過辯論式教學來讓學生自主實踐和辯駁,以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方式來認知和學習。例如,在教完《艱苦奮斗 開拓創新》時,我讓學生以“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我們吃不愁、穿不愁,是不是還需要堅持“艱苦奮斗”精神?”為辯論主題,讓學生在正方持:艱苦奮斗,不僅是一種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反對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的生活作風和道德品質,也是一種不畏艱難、堅韌不拔、奮發圖強、拼搏創業的精神狀態和高尚情操。反方持:艱苦奮斗就意味著過苦行僧式的生活。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沒有必要把艱苦奮斗掛在嘴邊。讓雙方開展辯論,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可以提高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以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上面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站在教師的角度對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實效的一些看法與做法。概括地講,課堂是師生活動的過程,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樂學、會學、學會的課堂,課堂效率不高,我們不能只從學生身上找問題,我們要敢于剖析自己,然后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對應的教學方案,吸引學生,唯有如此才能激活課堂,提升效率。
參考文獻:
張淑梅.思想品德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吉林教育,2011(05).
作者簡介:林曉琴,女,1976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萬安中學,研究方向:高效課堂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