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是一門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的科學,又是一門離不開科學實驗的科學。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效率;高中
在課堂教學中,生物學內容有宏觀的直觀知識,也有微觀的必須經過實驗才能展示的科學。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直觀而深刻地了解生物知識,本文從教學手段方面淺談了在提高生物教學效率方面的技巧。
從事高中生物教學多年來,通過與老教師的學習與交流以及我個人的摸索,我認為,為了讓學生在盡量的短時間內學好生物學,關鍵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生物過程中享受快樂,在享受快樂中輕松學習生物知識。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大膽而有效的嘗試。
一、傳統黑板教學,結合多媒體課件,多種教學手段巧妙結合,提供豐富的現實生物資料,使學生能直觀地接受并掌握課本知識
在課堂上適當采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些照片、動畫和視頻材料,把課本上過于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很直觀地展示給學生,可以讓學生視覺、聽覺并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授《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時,用動畫等演示就非常適合,特別是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的曲線動畫圖一展示出來,學生就一目了然。多媒體課堂的容量大,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獲。
二、生動導入、恰當設疑、巧用事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課堂教學往往容易走上“滿堂灌”的老路,這樣的課堂顯然是不受學生喜歡的,更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聽著聽著有一些學生就昏昏欲睡了。要改變這種狀態,我認為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討論的空間,圍繞主題自由表達、暢所欲言的機會。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死氣沉沉,更不會是“滿堂灌”了。譬如,在上生物必修一《細胞癌變》章節時,本節課我完全打破了傳統教學常規,一上課就在黑板上這樣寫著:“癌癥可怕嗎?離我們有多遠,我們如何預防癌癥?”在課堂上采用分組討論法,充分調動與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團隊合作精神。
三、課堂教學上運用建構實物模型的實驗,或類比的方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形象化
例如,孟德爾的基因分離定律是一大難點內容,若教師直接以口頭講解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則顯得枯燥乏味,學生更難以理解和接受,因為這里面的知識太抽象化了。于是,我試著采用建構實物模型的實驗來解決這一難題。我讓學生用甲、乙兩個塑料小桶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兩個塑料小桶內的白、紅彩球分別代表雌雄配子(白色彩球代表顯性基因D,紅色彩球代表隱性基因d),并且在甲、乙兩個小桶中分別放入兩種彩球各10個。以白、紅彩球的隨機組合來模擬生物在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由三個學生一組合作完成,各小組根據本組的實驗數據進行整理統計。最后,大多數小組都得出了組合類型即DD∶Dd∶dd比例約為1∶2∶1和性狀分離比例約為3∶1這一結果,并且對結果進行了討論分析。通過這個直觀的實物模型實驗,學生很快地明白了孟德爾的分離定律里所有原本很抽象的理論知識。所以,把抽象的生物學概念一旦轉化成學生熟悉的事物,學生理解并掌握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四、生物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將課堂搬到室外,結合書本,緊密聯系生物與自然中的生物知識,盡量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轉變成生活中的知識
“課堂教學就應該在教室里進行”已經成了大多數教師教學理念中長期形成的不可更改的固定模式,高中新課程改革以后,更加提倡教師主動走出教室,尤其是生物學科,在適當且有必要的時候可把課堂教學轉向戶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享樂,在樂趣中求學。例如,在講授《種群特征》中“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書本知識于具體實踐中,我把教室教學轉移到了學校田徑場教學,讓學生四個人一組,運用調查植物種群密度的方法調查某一種植物的種群密度。每組學生都很快地選擇好地方后,就積極地用他們課前準備好的繩子量、測、數、算。然而在真正親身實踐的時候,學生才知道什么是困難,才知道科學歷程的艱難。有些學生不知如何下手,不過經我現場指導后,很快就了如指掌了。在后來的實驗報告中,很多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與體會。同時,也希望我以后多多進行這樣的戶外教學。真所謂生物教學更要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盡情求知、盡情享受。
五、注重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回歸課堂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課堂中注重教師與學生角色的轉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與教師的主導性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現今學生的知識面十分的寬廣,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在逐漸增強。傳統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純組織者的弊端已經不可避免地、接二連三地凸現出來,學生成為教師完成課堂教學的工具,顯然這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想要上好生物這門課,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時候,不是以“我”為中心,而是更多地站在學生那一邊,創設適當的角色情景,在實施中給學生足夠的展示空間,提高課堂中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老師也將漸漸由組織者變為指導者,更變為參與者之一。
如,在教到“細胞中的水分和無機鹽”這一課時,因為內容比較少,比較簡單,學生自己看書也可以明白,內容也比較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因此,我課前一天就給學生布置任務:“假如你是老師,你如何組織教學設計思路,這節課由你來上,你怎么上?”第二天生物課,我讓兩個學生根據他們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思路分別上講臺幫我上這節課,而我則坐在學生的座位上充當學生的角色。最后針對學生的講課我只是簡短地進行了小結與補充。這樣的課不但避免了傳統教學中以“我”為中心的弊端,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和心理素質,全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語言表達、講述清晰、概括總結等能力。
總之,新課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學中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出發點,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消除以“滿堂灌”、強迫學生接受知識的老路,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的理念。當然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出發,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提高、不斷實踐,盡可能發揮教學中的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影響,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就一定能不斷的提高。
參考文獻:
陳繼楨,張祥沛,曹道平.生物教學論[M].教育研究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王譽,男,1978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安徽省滁州市定遠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