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摘 要:課堂上出現的精彩教學細節有的是精心預設的,有的是即時生成的。只有不斷地以新課程的理念來關注教學細節,精心打造教學細節,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的品味和境界。
關鍵詞:細節;教學;效果
美國“成功學鼻祖”羅曼文·森特·皮爾曾經說過:“細節決定成敗。”優秀的課堂品質,也需要我們關注教學細節。“教學細節”是指發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充滿思辨與靈性的課堂場景,精彩的教學細節有的是精心預設的,有的是即時生成的。這些細節不僅使課堂教學更高效,還使課堂充滿了變化和靈動,充滿了詩意和創造。教學小細節,教學大文章。想要成就高效教學,必須關注細節。
一、細節是可以預設的
有些細節看起來是教者行云流水般信手拈來的,而實際卻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的結果,它的背后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
(一)預設文本細節
有位教師在教學《美麗的南沙群島》這一課時,預設了這樣兩個細節:
細節1:
師:同學們自己讀了課文,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了,看看誰會查無字詞典!
師:(出示中國南海畫面)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不禁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詞語?
(學生說出了“遼闊”“浩瀚”“水天相連”“碧波浩渺”“蔚為壯觀”,教師根據回答出示詞語)
師:看著美麗的大海,你能讀好這些詞嗎?
(學生看著畫面讀好詞語)
教師沒有按照一般的思路,把直接描寫大海的詞語歸在一起讓學生讀一讀,而是出示了大海的畫面,啟發學生查一查“無字詞典”,思考看到眼前的情境想到了課文中的哪些詞語。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很自然地聯想到“遼闊”“浩瀚”“水天相連”等幾個同是描寫大海的詞,并且對詞語所描述的情境心領神會。
細節2:
出示句子:僅曾母暗沙,就以豐富的石油儲量而享有“第二波斯灣”的美譽。
師:這一小節只剩下第3句話沒有讀了,誰來讀一讀?
師:“波斯灣”在阿拉伯海北部的海灣,被稱為“世界石油寶庫”,全世界的石油有一半以上都蘊藏在那里。曾母暗沙享有“第二波斯灣”的美譽,這讓你想到了什么?
生:曾母暗沙有很多石油,都快趕上全世界石油最豐富的波斯灣了。
師:假如把這個句子中的“僅”和“就”去掉,好不好呢?為什么?
(出示兩句話,學生朗讀、比較)
曾母暗沙,以豐富的石油儲量而享有“第二波斯灣”的美譽。
僅曾母暗沙,就以豐富的石油儲量而享有“第二波斯灣”的美譽。
生:從“僅”和“就”這兩個詞中,我明白了原來只曾母暗沙這一個地方,石油儲量就已經很豐富了,更別說整個南沙了!
教師抓住“僅”“就”這兩個詞,采用比較句子的方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體會到這句話正是針對了整段的中心句“南沙是祖國巨大的藍色寶庫”而言,對“南沙是祖國巨大的藍色寶庫”這句話領會得更加深刻。
(二)預設操作細節
每一堂課的教學,都涉及準備教具、設計導語、安排活動等一系列的操作細節,如果教師對每個細節都精推細敲,使之成為教師對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精彩設計,那么這堂課的教學自然就能達到高效。
二、細節是可以生成的
英國詩人布萊曼說:“一朵花里窺天堂,一粒沙里見世界。”細節可以體現一個老師的實力和功力,關注現場與細節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之路。教師必須有一雙慧眼,在通常以為“應該”和“正常”的地方,在容易忽略和漠視的地方,巧妙運用教育智慧“深耕細作”,生成出別樣的精彩。
(一)巧妙追問,深化學生感悟
學生在閱讀中的感受、體驗,因為知識的原因有時會處于一種朦朦朧朧的狀態,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追問,讓學生的感悟“更上一層樓”。有位教師在教學《愛如茉莉》最后一小節時是這么處理的:
出示“哦,愛如茉莉,愛如茉莉。”
師:這句話你準備怎么讀?
(指名學生朗讀,一生語調下沉,一生語調上揚。)
師:為什么這么讀?
(兩個學生都回答因為父母之間的真愛很令人感動。)
師:既然愛得這么深,為什么不用感嘆號而用句號?再想想哪種讀法更合適?
(學生若有所悟)
生:第二種合適。因為爸爸媽媽之間的愛像茉莉那樣是平淡樸實的,不是轟轟烈烈的。
師:潔白的茉莉平淡樸實,爸爸媽媽之間的愛平淡樸實,作者的文字也是平淡樸實的。
在學生朗讀不恰當的時候,教師沒有立刻評價誰對誰錯,而是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時機,巧妙追問“既然愛得這么深,為什么不用感嘆號而用句號”,使學生的自主領悟水到渠成又不露痕跡。
(二)幽默話語,生成有效評價
有位教師指名學生根據填空嘗試背誦《荷花》片段,第一個學生有三四處小錯,教師遺憾地搖搖手說:“有點小錯,此處無掌聲。誰再來試試?”第二個學生背誦得比較流利,教師做出一個鼓掌的動作:“此處有熱烈的掌聲!”學生紛紛鼓掌以示夸獎。第三個學生背誦得更好,教師高興地說:“背得又熟練又正確又流利,此處有經久不息的掌聲!”教室里頓時響起了更為熱烈、持久的掌聲。
教師幽默風趣的評價語言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不僅鼓勵了學生,更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正是有了這樣靈動的“細節”,課堂才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三)大膽質疑,激活學生思維
《嫦娥奔月》這篇課文配有一幅插圖:皓月當空,嫦娥衣袂飄飄,向著月亮飛去。可是當有位教師出示這幅畫面想要引導學生朗讀相關內容時,一個學生卻突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生1:老師,我覺得這幅圖畫得不對。因為嫦娥很舍不得離開她的丈夫和鄉親們,她飛向月亮的時候心里一定很難受,可是從圖中看不出她心里很不舍很難受。
師:那根據課文的描寫,這幅圖應該怎么畫呢?
生1:我認為應該畫上嫦娥扭過頭來深情地注視著大地,想再看看后羿和鄉親們。
生2:我認為應該在嫦娥的臉上畫上晶瑩的淚水,這樣體現她的心里是多么不情愿也不舍得離開美麗的家園!
生3:我認為應該畫上嫦娥向地面上伸出手臂,她還想握著鄉親們的手,不愿意飛到月亮上去!
在這個片段中,學生出其不意地大膽質疑,教師順勢調整了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提出重新畫圖的設想,將學生的思路有效地激活起來,使學生通過對插圖的重新設計,進一步體會到嫦娥鮮明豐滿的形象。
教學細節的處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新課程教學改革,最終要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細節上實踐和體現。只有不斷地以新課程的理念來關注教學細節,反思教學細節,精心打造教學細節,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的品味和境界。
參考文獻:
陳冀雯.學校細節管理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