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當代高中生生活于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不同的價值觀沖擊著他們,高中生經常遇到無法用主流價值觀進行合理解釋或妥善處理的道德困境。因此,在生活德育中,必須培養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提升他們面對道德困境時的判斷水準。
德育高中生道德判斷能力一、培養高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必要性
道德判斷,是指道德主體要做某種行為前的一個心理判斷過程,既是一種價值判斷又是事實判斷。這種心理過程不僅包括個體的價值態度,又有判斷現象和行為的真偽能力。因此,如何培養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學校德育的重要課題,是實現高中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
目前,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當前高中德育工作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想法和他們的生活空間。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德育教育僅僅進行了相應的道德教育,德育教材中承載思想、哲學、法律內容過多,意識教育比重較高、道德教育內容不多。德育課程中,教育內容都是一些純理論的東西,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側重于說教,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但學生并沒能真正學會如何面對復雜的社會堅持正確價值觀,缺乏進行道德判斷的勇氣和能力。因此,要在生活德育中培養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要直面這個開放和價值多元化的社會,教會學生正視道德困惑,掌握批評的武器,學會判斷和甄別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
二、高中生道德判斷力的現狀分析
當前,社會環境的復雜性導致了高中生的道德選擇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使得道德選擇能力呈現了復雜的情況。只有了解高中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現狀,才能對其強化德育教育,培養其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
1.高中生道德認知水平不高
隨著社會價值觀念不斷變化,高中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擴大,影響了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也影響了他們的性格和習慣。大部分高中生越來越多意識追求“自我”,崇尚個人自由,不再以傳統價值觀作為判斷事情的標準。但受社會經驗和環境影響,高中生道德判斷能力不強、認知水平不高,道德判斷往往帶有不確定性和盲目性的特點,道德觀念不強,沒有形成正確的判斷價值是非標準。比如,高中生對一些行為和觀念進行選擇時,常常不能確定孰是孰非,經常變換自己的立場。
2.高中生常常限于道德困境之中
雖然,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一直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社會實踐等,但目前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當前,還有一些學生缺乏依據自己道德觀念來判斷道德行為的能力,道德認知處于矛盾與困惑之中。一些所謂的“好學生”在校期間遵守各項紀律,但遇到現實性問題,就會感到茫然,對道德信念有所動搖。
3.高中生道德判斷能力不強
隨著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高中生道德判斷的空間不斷擴大,不同的意識行為都進入了學生的視野,道德判斷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了,這就表明了道德判斷的難度在增大,但道德選擇能力不強。比如,考試期間,有學生發現其他學生在作弊,有部分學生就會選擇視而不見,認為這種行為不屬于道德的問題。而大部分學生判斷道德問題的依據標準也不明確,主要是隨波逐流,與周圍大部分人想法一致。顯然,高中生缺乏必要的道德認知、自我判斷能力,在面臨道德困境時,會出現搖擺不定的心理,甚至會做出不道德的行為,比如,有些高中生希望獲得尊重或被認可為是成年人,卻選擇以抽煙、打架等不正確行為展示出來。
三、培養高中生道德判斷力的具體措施
培養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要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從不同的角度來如何具體操作道德教育,有效發揮德育的作用,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正確的價值觀來判斷社會一些現象和行為。因此,對培養高中生的道德判斷能力要從微觀和實踐層面提出具體的措施。
1.創設道德沖突情境,提高道德判斷意識
道德沖突或道德困境是發生于某種具體情境,不同的情況會帶來不同的沖突。學生面對道德沖突或道德困境時,要及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道德敏感性,這種道德敏感性和道德判斷意識是在生活和教育中不斷培養出來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意識,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景,教師要捕捉一些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真實經歷,之后加工和整理這些素材,并利用學校走廊、校園廣播、黑板報等宣傳陣地,運用具有實例和人物事跡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具體化、人格化,使得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同時,教師要創設寬容、信任、愉快的環境,對學生存在的疑惑,要耐心解答、積極回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無形中提升學生的道德判斷意識。
2.引導學生預測各種判斷結果,激發判斷活力
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就要使得學生在生活中實現成功的判斷,體驗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結果。道德判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道德行為實施的過程,學生進行道德判斷同時,也進行了思維斗爭,這一過程本身就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教師要設法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比較,對不同判斷結果進行分類。比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為若干小組,創設特定的事例給學生,之后讓學生提出所有可能的判斷結果,鼓勵每個學生積極思考。最后,讓每個學生選擇2~3個可能結果,并向其他學生描述好處和壞處兩個方面。通過這樣的反復練習,學生很快就能提出各種選擇方案并預測其結果,把握不同情境中的道德判斷,道德判斷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3.完善評價機制,調節選擇行為
道德評價是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做的行為給予指導或規約,一般包括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當個體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要求時,就能獲得社會的認可,產生一種歸屬感;當個體行為為背離社會道德要求時,就會產生一種失落感。因此,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上要積極發揮評價機制的作用,及時評價學生的道德行為或思維意識,引導學生朝健康、有力的方向發展。同時,學校道德教育要把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各種道德原則規范轉變為學生個人的道德觀念,逐漸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
4.優化校園文化的道德環境,實現良性互動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在社會生活環境中才能實現。學生的道德品質源于不同的社會生活背景,脫離具體環境談道德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學校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就要為學生品德成長提供健康、和諧、平等的校園文化環境,通過激勵、感悟、習染把道德準則轉換為學生個人的品質。當學生在道德判斷能力有所偏差或與主導價值相背離時,學校和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脫離不良行為,同時還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道德環境。
總之,道德判斷能力是學生進行道德行為和習慣的必要前提,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石。當前,多元化價值的社會大環境下,社會道德狀況并不樂觀,學校對高中生進行道德能力的培養,對社會的發展和個人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要讓高中生在理性指導下,獲得道德精神的自律與超越,從而實現知行統一,知行并進。
參考文獻:
[1]王曉虹.提高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之我見[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2).
[2]蔡磊.討論法在提高道德判斷能力中的實踐運用[J].衛生職業教育,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