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因此,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行為好壞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而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和課堂行為控制,關鍵在于教師。
英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小學英語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小學生初學英語,重在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而英語的傳授又大多都是在課堂上實施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行為好壞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因此,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和課堂行為控制關鍵在于教師。
一、啟發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可能會有自己愿意學的意愿。相反,如果沒有興趣,學習就成了一種負擔。課文越難,負擔越重。這對于英語剛剛起步的小學生來說打擊無疑是沉重的。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激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英語產生了興趣之后,才能在沒有學業壓力的情況下積極、快樂、主動地學習英語,這有助于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激起學生對英語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一旦有了興趣,學生便會將關注點放在學習中,這樣便可以很好地避免課堂問題行為的出現。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用具來輔助教學,這勢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小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生動形象的卡片和有趣的視頻文件都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中,善于利用學生的想象力,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往往能避免問題行為的出現,使教學事半功倍。
(一)選擇趣味性的閱讀
學習英語應該是輕松的,閱讀英語也應該是輕松的。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老師可以找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笑話以及篇幅簡短的課文等供學生閱讀,讓學生從中能夠得到樂趣,覺得學英語并不是特別難,并能喜歡上英語短篇的閱讀。
(二)開展課本劇表演比賽
小學快樂英語的很多課文都是以故事串編的,如諸多課文中的主人翁之一David,作為交換生去英國求學,由于兩國地域文化的差異,David在英國發生了好多喜聞樂趣的事情。這些素材的課文都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參賽的方式,分角色用英語表演出來。當然,以上這些比賽以參與、鼓勵為主,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給學生營造寬松的氛圍和環境。做得好的,給予褒獎,要再接再厲;做得不好的,給予鼓勵,更不能氣妥。最主要的是激發并保持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從而為學好英語夯實基礎。
(三)游戲教學的合理穿插
愛玩、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每個學生都會對做游戲充滿興趣和好奇。課堂游戲可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整個過程中充滿激情與歡樂,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當然,這些課堂游戲并不是簡單地玩,而是直接為教學服務,寓知識于游戲中。
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游戲教學法主要能夠起到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抓住學生的思維興奮點。上課伊始,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往往不在上課本身。如果教師在這時能巧妙地運用教學游戲,就會使他們的情緒逐漸安定下來,興奮點就會慢慢地轉移到課堂上來。如有一次我走進教室,發現學生正在吵鬧,根本就沒有上課的意思。我沒有馬上開始講課,而是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來做個游戲好不好?”學生一聽做游戲,便馬上坐好并安靜下來。于是我接著說:“我們來做一個龜兔賽跑的游戲……”學生都爭著參加游戲,整個課堂就形成了英語學習的氛圍。這樣,學生的思維興奮點由剛上課時的吵鬧,通過英語游戲這座“橋”,就會不知不覺地轉移到英語學習上來了。
2.幫助學生度過“思維低谷”。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生的注意集中一次只能維持30分鐘左右。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大腦肯定會出現一些階段性疲勞,形成一段時間的“思維低谷”。當學生進入到“思維低谷”的階段,游戲不僅能夠緩解學生的疲勞,也能在游戲的過程中讓他們更深刻的學到知識,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我在教學生介詞in、behind、under時,發現許多學生已很疲勞,精神不夠集中。于是便請一名學生到黑板前面來,我拿出一個裝有橘子的袋子,大聲問道:“What's in the bag?Can you guess?”如果他答對了,就把橘子獎給他。這樣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紛紛舉手,主動要求回答問題。
二、適當的英語課堂行為控制
基于小學生自身的年齡和身心的特殊性,小學課堂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齡段學生課堂的鮮明特征。這種特殊性給課堂上的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性,是否能夠把握小學課堂教學的特殊性,也成為了能否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作為早期英語課堂的教學主體,老師必須關注自己的教學客體,應當立足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針對小學生在課堂行為方面的問題,提出應對的方案策略,從而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課堂環境。
正如現代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所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赫爾巴特重視課堂管理,視其為順利開展教育教學的重要條件。他認為,只教不管,會使教育工作變成徒勞;相反,如果只管不教,則會導致對學生“心智的壓迫”。赫爾巴特之所以重視管理,正是因為他認為兒童有一種“不馴服的烈性”,它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既會擾亂教育者的教育教學計劃,也會“把兒童的未來人格置于許多危險之中”。因此,必須加強對小學生的課堂管理,使之在兒童時期就能夠克服他們的烈性。
因此,只有整個課堂處在老師的控制之下,教學才能井然有序,按照預定計劃取得最佳效果。但問題在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控制課堂。尤其是小學生好奇心都比較強,而課堂又總是呈現新的東西,由于學生的直接思維和出聲思維,總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立刻就要表達出來。另外學生的表現欲望強,總想在老師或同伴面前表現自己。這些都是小孩子的天性,不能直接粗暴的進行打壓。教師在進行課堂管理的時候,選擇干擾性最小的一種方式對其進行糾正,從而達到控制課堂的效果。
(一)行為暗示
面對小學生調皮好動、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交頭接耳等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幼兒的喜好,通過一定的暗示動作來提醒、警告學生,從而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實現控制的目的。例如,教師始終盯著有不恰當行為的小朋友,直到他停止了這種行為為止。
(二)提問學生
當學生不專心聽講或在課堂上偷看其他書時,教師一般可通過提問該學生旁邊的學生來提醒和警告他,這樣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問該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煩,如因毫無準備而顯得驚慌失措,答非所問,進而引起其他學生的哄笑,等等。
(三)講小故事
當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注意力開始下降時,教師可適時講個小笑話、小故事,來調節一下氣氛,防止問題行為的出現。
(四)創設情境
當學生已經疲勞,不專心聽講時,教師可適當創設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參與一些活動,如小競賽、小表演、小制作等,以達到激發興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總之,教師只要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其無盡的學習熱情,加之適當的課堂行為控制,向40分鐘要效益,學好英語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