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計算內容雖然是枯燥的,但教師要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教學,精心調整自己的課堂,在計算課中注重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注重讓學生明白算理。
關鍵詞:計算課;趣味性;練習
計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的小學計算教學雖然枯燥,但是通過機械重復大量的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從整體看還是不錯的。但是,實施課改后,很多教師都感到學生的計算不如以前嫻熟,學生計算能力比以前有下滑。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教師的意識問題。在潛意識中,一提起計算教學,就和枯燥聯系起來,這種意識使我們一方面認為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很重要,一方面又不重視探索計算課的教學,最后總結出的“經驗”就是要多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機械的訓練應運而生。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和課余的時間有限,訓練時間保證不了,所以學生的計算能力提高不了。
再次是教師對新課標理解上的偏差造成。算法多樣化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變傳統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過于單一、技能培養過于側重”的現狀。然而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卻過分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學生為了找到與眾不同的方法而絞盡腦汁,然而在這些方法中,很多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但是教師卻沒有及時地對這些算法進行“優化”。再加上課堂上你說我說,練習的時間沒有了,從而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下降。
一、培養興趣是前提
我們的教學要想成功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習成為他們的迫切需要。在枯燥的計算教學中,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時,這位教師創設了如下情境串。
首先出示圖片:商店準備把20個蘋果袋裝后再賣出去,你打算建議他們怎么裝?(指名學生說一說怎么裝,為什么這么裝。)
接著出示可供選擇的方案:每3個、4個、5個、6個、7個、8個裝一袋。
請學生給這些方案分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習余數。
然后以每3個裝一袋為例,教學有余數除法的豎式;以每4個裝一袋為例,讓學生自主探索整除的豎式。
最后將余下的方案做為鞏固練習。
一節課始終圍繞“商店分蘋果”這一情境展開,引發一環又一環的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積極動腦,熱情參與,表現出極大的學習興趣。不難看出其中“情境串”在教學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活動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從而激活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活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激活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計算課變得不再枯燥。
二、講清算理是關鍵
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學生對除法豎式早就有所接觸,甚至有些學生都已經會正確計算,但對為什么能這樣算卻知之甚少,所以向學生講清算理就成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這位教師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出示算式“20÷3=”后,教師并沒有馬上讓學生列豎式計算,而是精心創設了2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可以怎么裝,讓學生在蘋果圖上“圈一圈”。然后再讓學生對照直觀圖,明白其中的“20”“3”“6”和“2”每個數字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觀察“6”的位置,討論:6為什么要寫在個位上,寫在十位上可以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出:2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只能得到6袋,還剩2個,這里的6表示6個“1”,數位對齊所以要寫在個位上。
顯然,在計算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清晰的算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學生才會喜歡上計算課,才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
三、加強訓練是途徑
情境創設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清晰的算理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計算方法,但這些并不能決定學生計算的掌握程度,讓學生適當地鞏固訓練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傳統計算教學中,我們往往把鞏固訓練變成題海戰術,這樣只會讓學生失去對計算的興趣,這是違背新課程理念的。我認為,只有將練習設計得貼近生活,設計得有趣味性、有層次性才能讓計算蘊含無窮的動力。
1.練習設計要體現生活性
數學歷來與生活密切相關,學習數學也是為了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設計練習時,我們有必要以生活中鮮活的數學事例作為視角,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小數的乘法”時,當學生掌握了算法后,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請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通過讀表了解家里本月水、電、天然氣的實際用量,并計出具體金額。這樣一道練習題,涵蓋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學生既要學會讀水、電、天然氣表,算出這個月的實際用量,又要了解它們的單價,算出每項的總價。正因為它具有生活性,學生才樂此不疲。
2.練習的設計要注重趣味性
有趣的練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與敏捷。教師在設計時,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有趣的題目進行訓練,如對比練習、競賽式練習,以增強趣味性。如在教學“田忌賽馬”這一課后,我設計了如何巧取棋子獲勝的練習:10顆棋子,兩人輪流拿,每次只能拿1顆或2顆,誰最先拿到第10顆,誰就獲勝。該怎樣拿才能保證自己獲勝?這一練習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取棋子活動中逐漸摸索出獲勝的方法。
3.練習設計要有層次性
練習的設計要有坡度,要由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富有層次性的練習,才能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會出一些星級題讓學生挑戰,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挑戰一星題,能力好的可以挑戰二星或三星題,通過多樣的練習,消除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忱。
四、多元化評價是手段
“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性的評價”是新課程理念之一。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計算教學更應以情感為突破口,讓以人為本的、多樣化的評價,更好地為學生學好計算服務,為學生的發展服務。例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當學生想到用“轉化”方法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時,我及時評價:“想到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來算,同學們,這招叫舉一反三。”當我們在森林醫院改錯題,學生找出病因,并改正后,我及時鼓勵:“你真是一個優秀的小醫生,希望你繼續努力,爭當醫學博士!”像這些富有人情味的評價,學生能不受感染嗎?學生還會覺得計算是枯燥、乏味的嗎?
綜上所述,計算內容雖然是枯燥的,但如果我們教師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教學,精心調整自己的課堂,在計算課中注重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注重讓學生明白算理,注重運用多樣化的練習,注重運用多元化的評價,那么我們的計算課一定會是精彩的。
參考文獻:
王紅霞.讓計算課活起來[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B09).
作者簡介:馮培崇,女,1983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樂清市白石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