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與人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面對紛繁的信息,如何進行搜集和處理,是人們在現代學習工作生活中所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信息搜集處理能力能改變傳統的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課堂;信息;創新;實踐
在我校的“和融課堂”模式中,有一個環節是“和融展示”,也就是將課前所搜集的與所學內容有關的資料進行展示匯報,這就對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如何才能有精彩的展示呢?
一、創設信息情境,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
現代社會的信息不但面廣量大、傳播速度快、傳播工具手段多樣化、現代化,而且更新變化也極其迅速。稍不留心,有用的信息就會從身邊溜走。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讓學生在周六、周日適量收看一些兒童科普類電視節目,注意去記住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大風車》《人與自然》《動物世界》《探索發現》《走進科學》等節目。在早讀課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把自己獲得的信息用簡短的幾句話講給大家聽。如,同學們搜集了“神舟八號、天宮一號”順利升空、火星上曾經水源豐富、克隆羊“多利”誕生、秦兵馬俑在臺灣展出、2014青奧會將在南京舉行等。久而久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還增強了學生關注信息的意識。
二、依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
1.根據課文背景,搜集、處理信息
以文本為依據,從文本中走出去,把信息引進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根據文本的內容去搜集有關的資料,補充課文的學習,使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這樣就可以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有些課文的內容背景性很強,諸如社會背景、文化背景、知識背景、作者背景等,讓學生通過上網、看課外書等渠道搜集、了解并在課堂上交流這些背景,既鍛煉了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如,在學習《二泉映月》時,我課前讓他們搜集:“阿炳”生活的時代背景;他苦難的一生;這首樂曲創作的過程等,幫助學生感受“阿炳”熱愛生活、熱愛音樂、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2.讓學生圍繞教學的重難點搜集、處理信息,加深體驗
教學重點是就是教學內容中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并起主導作用的部分,是構成知識體系中最重要、最本質的學習內容。課堂教學要取得效果,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往教師主要是通過講解、板書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例如,在學習《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前,為了讓學生加深對火星的了解,我要求學生先仔細閱讀課文,再搜集有關人類探測火星奧秘的文章和資料,并要求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把火星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為什么火星上留不住水?”“火星上有沒有生命存在?”很多學生通過閱讀一些科普讀物,基本了解了火星的地理狀況和極端的氣候條件以及火星與地球的差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和熱情,有的學生表示長大后要當一名科學家,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作出貢獻,從而促進了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挖掘知識的源泉
除了引導學生加強閱讀外,我還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去感受生活,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他們細心地觀察生活中的各種事物,并進行分析、積累。如,調查學校周圍的污染情況,搜集有關數據;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媒體等關注2014南京青奧會的情況。我要求學生搜集有關青奧會的信息,設計了“青奧會知識知多少?”“你知道2014南京青奧會會徽是什么嗎?”“會徽是怎樣產生的?”等問題,讓學生了解身邊發生的大事,增強他們的愛國心和民族情。在學習課文《大自然的語言》前,我還讓學生注意收看每天的“天氣預報”欄目,并讓學生將搜集的天氣信息公布在班級固定的位置,讓他們增強關注天氣、關注生活的意識。他們可以從搜集的天氣信息中學會隨著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學會在刮風下雨、大霧彌漫的時候給家人送上一聲關切的問候。在學校公布的各種信息中及時了解即將舉行的活動,學會關注身邊的人和事。
四、開展實踐活動,充分利用信息資源
讓學生搜集信息是為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節約用水》時,我指導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活動。我事先設計了“我國的水資源狀況”“家鄉的水資源狀況”“家庭和校園中浪費水的不良現象”“自來水真是‘自來的么”“節水小竅門”等問題,學生按照家庭住址劃分成幾個小組,展開調查。通過訪問、查閱和搜集資料等活動,小組成員之間互有分工,彼此協作。有的通過家庭電腦上網搜集資料,有的向父母和周圍的鄰居了解有關信息,有的在校園中向老師、同學進行調查……學生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和資料,并進行整理,形成了文字。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我國雖然有很多大江大河,但由于人口眾多,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是全球13億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同時由于很多江河湖泊受到污染,有些地區出現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現象,我國有400多個城市缺水,110多個城市的生活用水都已經很困難,而人們節水意識的缺乏,更加劇了水資源的緊張。通過活動,學生既了解了周圍居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又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節水的意義,增強了學生的節水意識。在此基礎上,我又指導學生開展了“編寫節水公益廣告”和“搜集節水小竅門”的系列活動,一條條精彩的公益廣告展現在同學們面前:“請不要讓水龍頭哭泣”“節約用水,從我做起”“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一個個切實可行的節水小竅門被發現:用淘米水洗碗;用洗菜的水澆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這樣的活動,使語文教學更加緊密地與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培養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漸形成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感悟與領悟,使學生真正地學會關注生活。
參考文獻:
[1]李昌前,劉建輝.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具備一定的生物知識[J].小學教學研究,1986(04).
[2]葉黛亞.語文課堂教學語言的魅力[J].文學教育:中,2010(05).
作者簡介:湯春燕,女,1981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南京市江寧區上坊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