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晶
摘 要:中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小學生學習中國古詩詞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在古詩詞欣賞教學中有很多的問題和困難,在名師的指引下,采用諸多方法,能使學生更輕松地掌握中國古詩詞的要義,使教師更加明確教學方向。
關鍵詞:問題;朗讀;品味;悟境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典籍的百花園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然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也是一座山,很難逾越,更難爬上峰頂。在小組課題展開研究的同時,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面發現了諸多問題。我試以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問題之我見
由于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寫作背景復雜,而且內容高度凝練,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師缺乏對其教學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釋題目—讀通詩句—分析字詞—串講詩意—總結思想”的五步教學法,使古詩詞教學僅僅停留在“解釋”的層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諧、充滿活力的詩詞藝術在教師逐字逐句的解說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號。而在這充斥大部分語文課堂中的五步教學法中,讀通詩句無疑是所有環節中最重要的,也是問題最多的。
1.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
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總是趨于形式。如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教師總會讓學生停下,馬上轉入下一程序,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而已。
2.朗讀的目的性不夠明確
形式多樣的朗讀齊上課堂,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后也沒有及時評價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
3.朗讀指導單一
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常見教師在分析、理解之余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
4.朗讀只求形式
據觀察,一般一節課朗讀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卻未到位,有形式卻無多大實效,往往是朗朗書聲驟然響起,不到1分鐘,又在教師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讀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點綴。
二、名師引路見陽光
正當茫然困惑之際,援疆教師推薦翻閱《小學語文名師古詩詞課堂實錄》,發現里面收錄著許多名師的古詩詞教學實錄、教學心得等。深入地解讀這些經典的古詩詞教學實錄,名師們高超的教學設計給我們以啟迪,他們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藝術著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創設詩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
古詩詞言簡意賅,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甚遠。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如臨其境深入感受。
2.在對比欣賞中品味
古詩詞燦爛輝煌的寶藏,不應止于課本、課堂學習的局限。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此外,還可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詞磨句中升華
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因此,學習古詩不能浮光掠影。而需要沉下來,覓詩眼,品佳句,感受詩歌的意趣和含蓄。貫通生活與詩句的問題,激活學生言語活動的創造性,使得整個學習過程有情有趣,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始終在文本語言的內部快樂進行。
4.聯系生活,模仿創造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的特點,以景與情的觸發點為語言轉換樞紐,充分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創造,讓學生通過轉換語言完成對古詩詞的體驗、感悟、積累和運用,激發情感,提高活用語言的能力。
總之,名師們先進的古詩詞教學理念、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設計,使我們每個對古詩詞教學懵懵懂懂的年輕教師像是開了一扇窗,猶如春風拂面,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重視古詩詞教學,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的同時,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斷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共鳴,讓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金光閃爍,勵人意志,催人奮進。
參考文獻:
張文質,竇桂梅,姚春杰.小學語文名師古詩詞課堂實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4.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