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玲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課內知識的外向擴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科學、合理、有度的作業是培養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有效實踐。語文應設計多元化、多層次、自主性、實踐性等不同類型的作業,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作業的樂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教師應該怎樣設計課外作業才是學生喜歡、有實際意義的呢?
一、作業形式多元化
傳統的作業以讀課文、寫生字、做練習為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并且不能有效、全面地訓練學生的各項能力。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作業設計應聯系生活實際,力求把課本上的語文轉換為生活中的語文,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生活中發展,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為此我嘗試設計了以下一些作業:
1.看一看
教材中在上五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小小新聞發布會》前布置了回家看新聞或聽廣播了解國家大事并和家人討論的作業。聽廣播、看電視等多媒體手段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渠道,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說,有話想說,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2.畫一畫
有一些寫景文章做畫一畫作業,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繪畫的能力。如學完《荷花》一課后,我就讓學生回去按課文中的描寫內容,畫一幅心中的荷花圖。學生積極性很高,同時也使課文內容熟記于心。
3.想一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我經常捕捉課文中的空白點布置相應的想象寫話的練習,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增強和豐富他們的想象力,進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如,在學習了《聶將軍和日本小姑娘》課文時,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寫一寫三十年后美穗子和聶將軍見面時的情景。這樣的想象作業,學生有常做常新之感,所以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都非常高。
4.做一做
動手做一做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技能,而且還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習《石頭書》后讓學生收集、觀察石頭,學習石頭書中的學問。學完《第一次抱母親》后,讓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寫下當時的情景,讓他們用實際行動學會感恩。
5.演一演
對于故事情節性較強或者場面描寫有較強動作性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親自演一演。通過表演,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如《負荊請罪》《林沖棒打洪教頭》等課文都能讓學生演一演,排成課本劇。
多元化的題型與聽、說、讀、寫、演、畫等訓練形式全面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作業難度多元化
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老師布置作業時要做到:
1.難度要分層
作業的難度應該稍微高于學生的知識水平,這樣才具有思考價值,學生才會對其產生興趣。針對學生語文能力有差異的事實,要找準學生最近的發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作業的樂趣。
2.選擇要自主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優勢,也有不盡相同的興趣。教師應該有意設計多樣化的作業類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想做的作業。如,《廣玉蘭》一課的作業,我讓學生選擇其中兩項作業完成:(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根據課文的描寫,畫一畫你自己心中的廣玉蘭;(3)模仿課文寫法,寫一寫你喜歡的植物;(4)對本文的優美詞句進行摘抄;(5)找一找同樣描寫植物的優秀文章讀一讀,做一份讀書筆記。這一類作業設計包含了多種形式,既給愛畫、愛讀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又給愛寫、愛探索的學生提供了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自己喜歡的作業,既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又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多元化的作業設計,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綜合的、多元化的作業訓練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學習的創造性,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每一個學生都在充滿自信的環境中持續發展,為學生撐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參考文獻:
農彬.淺談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的優化設計策略.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8).
?誗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