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解決問題主要通過個體探究和群體交流兩種活動來進行。對于解決問題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幾種策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建立良好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求知欲望;思維能力;評價體系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有效教學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創新、實踐、探索、猜想等能力的培養,培養創新精神的實踐能力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提高其素質,塑造創造性人格是當今教育和教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在教學中,選用一些探索性問題,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可以達到訓練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這一階段研究過程是靈活的,沒有什么結構。探索性研究的結果一般只是試驗性的、暫時性的,或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開始。
探索性問題的設計研究,一是教師對問題的精心設計。設計的問題符合絕大多數學生的認識規律,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發展水平。如果教學每節內容都能設計出適度的問題,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思維的積極性。二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以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一起探索,經歷知識的獲取過程,從而達到探究的目的,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思維。
現代課堂教學倡導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通過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過程中的探索性、自主性。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以精心設計問題為前提,問題的新穎性、典型性、層次性,與學生的知識程度有很大的關系,問題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必須重視研究問題的設置技巧和操作要領,重視積累好的素材,設計好的問題。
一、“好問題”具有的特點
1.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有趣味、有魅力。從而使學生能逐步認識學習的價值,感受思想品德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蘊涵重要的思想方法。一個好的問題,就像一個路標,引領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因此,要根據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以達到理解和運用知識的目的。同時還要注意到知識的趣味性以及學生的參與程度,真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后去解決問題。因此問題的提出應該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什么時候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什么時候讓學生討論、交流,怎樣組織討論和交流等,教師在設計時都要做精心的安排。
在教學形式的選擇上,解決問題主要通過個體探究和群體交流兩種活動來進行。與此相適應的教學形式有三種:全班、個人和小組。
(1)全班共同參與上課時,教師在同一時間和全班學生進行交流,給他們講述、解釋、演示。組織他們討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營造熱烈的學習氛圍。
(2)個別點撥。在學生個體探究或小組交流時,教師可因人而異地個別指導和交流,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
(3)以小組為單位。把一個班分為若干個小組,把不同程度的學生搭配開來,上課時,教師不包辦代替,問題提出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而后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每個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氣氛是民主的,他們互相學習交流、協作、為完成問題出謀劃策,共同努力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只有遇到問題,才能主動地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既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又能面臨不同層次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設計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對于解決問題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嘗試
1.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解決問題的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學習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得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那就要引起學生認識上的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好奇心,順利實施解決問題的學習。
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1)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始終。思維能力的發展會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上一層樓。所以,我們要把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表達等活動,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2)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學生的思維處于不斷發展的時期,思維的概括性、問題性、邏輯性都不是很強,在這個時候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是很關鍵和及時的。學生的思維不能由教師包辦代替,當學生的思維遇到障礙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啟發點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建立良好的評價體系。評價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應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教師和學生要形成過程性和動態性評價的意識和能力,在教學活動中自覺地開展評價,發揮評價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評價體系不僅是教學的客觀需要,也能較準確地反映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領域的成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求出問題的答案不是解決問題的終結,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本著激勵性原則,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
參考文獻:
徐光華.實施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提出的新要求[J].當代教育報,2003(03).
作者簡介:王偉生,男,1976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實驗中學。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