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理念
江蘇新的高考模式實施已經第六個年頭了,高三化學復習課如何適應現行的高考模式,如何在周課時變少而教學內容、難度提高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擺在我們每位化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最近幾屆高三復習教學中,我們不斷嘗試與總結各種有效的復習模式,筆者認為“微型專題復習模式”能代替以往逐個知識點的復習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14屆高三復習中正式進行了嘗試。
所謂“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就是選擇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以學生的難點而展開的小專題復習,一個專題一節課完成。教師針對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學必須達到的“三維”目標、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精心設計一份由若干學生活動組成的學案,學案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形式可以不同。大致分為:考綱要求、復習目標、課堂互動、雙基梳理、方法點撥、反饋練習、總結反思等。教師將課前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呈現在學案上,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5min,將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
在2013年11月23日我市第十三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筆者開設了一堂題為《原電池原理》公開課,采用的就是“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受到了好評。下面通過學案和課堂學生活動的情況來體會一下這堂課的設計思路。
二、設計思路
【考綱要求】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常見的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復習目標】理清原電池化學原理、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的一般方法。
【課堂互動】
【引入】“暖寶寶”的工作原理、“80后”擔綱“天宮一號”鎳氫電池的研制,我們在座的“90后”怎么辦?
【活動一】現有鋅片、鐵片、銅片、鎂片、鋁片、碳棒、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鋅溶液、氯化鐵溶液、鹽橋(裝有瓊脂—飽和氯化鉀溶液)、燒杯、導線若干。
1.請按要求設計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標出電池正負極、外電路中電子流動方向)
2.寫出你所設計的六個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
(1)鋅片質量減輕,銅片上有氣泡;
(2)鋅片質量減輕,銅片質量增加(使用鹽橋);
(3)外電路中電子由鋁片流向鎂片;
(4)內電路中陽離子向鋁片遷移,陰離子向鎂片遷移;
(5)銅片發生氧化;
(6)將反應Fe+2Fe3+=3Fe2+設計成原電池。
問題1.你設計上述電池是利用了哪些已學過的原電池知識?
【雙基梳理】
1.原電池工作原理
2.正負極的判斷
問題2.你在寫上述電極反應式時有什么方法?碰到什么困難?如何解決的?
【方法點撥】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技巧。
【活動二】燃料電池是一種不經燃燒,將燃料的化學能經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燃料電池的類型,按電解質類型可分為堿性燃料電池、酸性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請用CO為燃料氣,任意選擇一種電解質,寫出電池的總反應式和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可選擇的電解質有:酸性介質(H+)、堿性介質(OH-)、固體氧化物(O2-)、熔融碳酸鹽(CO32-)
【活動三】鐵鎳蓄電池又稱愛迪生電池,放電時的總反應為:
Fe+Ni2O3+3H2O=Fe(OH)2+2Ni(OH)2請圍繞原電池工作原理設計一些問題。
【反饋練習】一組相關練習題(略)。
三、從課堂活動的過程看“三維”目標的實施
1.從知識上——脈絡清晰,環環相扣
(1)引入——課堂教學重視情景創設,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實際。通過暖寶寶的原理、天宮一號的鎳氫電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活動一: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通過六組原電池的設計、修改、歸納總結。
(3)活動二:燃料電池中的氧氣的處理方式歸納(四種類型),強調了介質的影響和介質對電池電極反應的貢獻,書寫電極反應式的方法。
(4)活動三:通過小組的自主命題、相互提問的方式進行原電池中相關問題的解決。
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課堂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間的互評,同時還有學生經過不斷反思的自評。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集體榮譽感、愛國情結、相互幫助
(1)通過“80后”對“天宮一號”的貢獻,提出我們“90后”的價值取向,為國家的富強做貢獻。
(2)回答原電池的原理和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和自主命題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不僅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好勝心、積極性;更保護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老師提問時常常低下頭、怕回答問題,怕回答不了問題,在這種氛圍下,我們當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學生有相互依賴思想,更應該看到學生在集體榮譽感的感召下的強烈求知欲望的完全釋放。
(3)同學的相互幫助在修改板演內容時也能夠充分體現。
3.過程與方法——充分體現生生互動
(1)學生的相互糾錯;(2)小組共同命題和相互提問;(3)共同
討論。
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的變化帶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學習逐步轉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思考、探索知識,并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敢于和同學辯論,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總的來講,本課體現了“三還”和“三不講”。“三還”:即把課內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模范地展示了“精講少講”“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小組合作能學會的也不講。
作者簡介:龔繼新(1964-),女,本科學歷,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教師,主要從事化學教學工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一、背景和理念
江蘇新的高考模式實施已經第六個年頭了,高三化學復習課如何適應現行的高考模式,如何在周課時變少而教學內容、難度提高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擺在我們每位化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最近幾屆高三復習教學中,我們不斷嘗試與總結各種有效的復習模式,筆者認為“微型專題復習模式”能代替以往逐個知識點的復習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14屆高三復習中正式進行了嘗試。
所謂“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就是選擇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以學生的難點而展開的小專題復習,一個專題一節課完成。教師針對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學必須達到的“三維”目標、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精心設計一份由若干學生活動組成的學案,學案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形式可以不同。大致分為:考綱要求、復習目標、課堂互動、雙基梳理、方法點撥、反饋練習、總結反思等。教師將課前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呈現在學案上,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5min,將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
在2013年11月23日我市第十三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筆者開設了一堂題為《原電池原理》公開課,采用的就是“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受到了好評。下面通過學案和課堂學生活動的情況來體會一下這堂課的設計思路。
二、設計思路
【考綱要求】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常見的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復習目標】理清原電池化學原理、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的一般方法。
【課堂互動】
【引入】“暖寶寶”的工作原理、“80后”擔綱“天宮一號”鎳氫電池的研制,我們在座的“90后”怎么辦?
【活動一】現有鋅片、鐵片、銅片、鎂片、鋁片、碳棒、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鋅溶液、氯化鐵溶液、鹽橋(裝有瓊脂—飽和氯化鉀溶液)、燒杯、導線若干。
1.請按要求設計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標出電池正負極、外電路中電子流動方向)
2.寫出你所設計的六個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
(1)鋅片質量減輕,銅片上有氣泡;
(2)鋅片質量減輕,銅片質量增加(使用鹽橋);
(3)外電路中電子由鋁片流向鎂片;
(4)內電路中陽離子向鋁片遷移,陰離子向鎂片遷移;
(5)銅片發生氧化;
(6)將反應Fe+2Fe3+=3Fe2+設計成原電池。
問題1.你設計上述電池是利用了哪些已學過的原電池知識?
【雙基梳理】
1.原電池工作原理
2.正負極的判斷
問題2.你在寫上述電極反應式時有什么方法?碰到什么困難?如何解決的?
【方法點撥】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技巧。
【活動二】燃料電池是一種不經燃燒,將燃料的化學能經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燃料電池的類型,按電解質類型可分為堿性燃料電池、酸性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請用CO為燃料氣,任意選擇一種電解質,寫出電池的總反應式和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可選擇的電解質有:酸性介質(H+)、堿性介質(OH-)、固體氧化物(O2-)、熔融碳酸鹽(CO32-)
【活動三】鐵鎳蓄電池又稱愛迪生電池,放電時的總反應為:
Fe+Ni2O3+3H2O=Fe(OH)2+2Ni(OH)2請圍繞原電池工作原理設計一些問題。
【反饋練習】一組相關練習題(略)。
三、從課堂活動的過程看“三維”目標的實施
1.從知識上——脈絡清晰,環環相扣
(1)引入——課堂教學重視情景創設,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實際。通過暖寶寶的原理、天宮一號的鎳氫電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活動一: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通過六組原電池的設計、修改、歸納總結。
(3)活動二:燃料電池中的氧氣的處理方式歸納(四種類型),強調了介質的影響和介質對電池電極反應的貢獻,書寫電極反應式的方法。
(4)活動三:通過小組的自主命題、相互提問的方式進行原電池中相關問題的解決。
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課堂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間的互評,同時還有學生經過不斷反思的自評。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集體榮譽感、愛國情結、相互幫助
(1)通過“80后”對“天宮一號”的貢獻,提出我們“90后”的價值取向,為國家的富強做貢獻。
(2)回答原電池的原理和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和自主命題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不僅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好勝心、積極性;更保護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老師提問時常常低下頭、怕回答問題,怕回答不了問題,在這種氛圍下,我們當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學生有相互依賴思想,更應該看到學生在集體榮譽感的感召下的強烈求知欲望的完全釋放。
(3)同學的相互幫助在修改板演內容時也能夠充分體現。
3.過程與方法——充分體現生生互動
(1)學生的相互糾錯;(2)小組共同命題和相互提問;(3)共同
討論。
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的變化帶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學習逐步轉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思考、探索知識,并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敢于和同學辯論,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總的來講,本課體現了“三還”和“三不講”。“三還”:即把課內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模范地展示了“精講少講”“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小組合作能學會的也不講。
作者簡介:龔繼新(1964-),女,本科學歷,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教師,主要從事化學教學工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
一、背景和理念
江蘇新的高考模式實施已經第六個年頭了,高三化學復習課如何適應現行的高考模式,如何在周課時變少而教學內容、難度提高的前提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是擺在我們每位化學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最近幾屆高三復習教學中,我們不斷嘗試與總結各種有效的復習模式,筆者認為“微型專題復習模式”能代替以往逐個知識點的復習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2014屆高三復習中正式進行了嘗試。
所謂“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就是選擇高考的一個熱點,也是以學生的難點而展開的小專題復習,一個專題一節課完成。教師針對課堂必須完成的教學內容、教學必須達到的“三維”目標、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和技能,精心設計一份由若干學生活動組成的學案,學案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教學內容形式可以不同。大致分為:考綱要求、復習目標、課堂互動、雙基梳理、方法點撥、反饋練習、總結反思等。教師將課前精心設計的課堂活動呈現在學案上,主要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講課的時間不超過15min,將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
在2013年11月23日我市第十三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筆者開設了一堂題為《原電池原理》公開課,采用的就是“微型專題復習模式”,受到了好評。下面通過學案和課堂學生活動的情況來體會一下這堂課的設計思路。
二、設計思路
【考綱要求】理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能寫出常見的電極反應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復習目標】理清原電池化學原理、學會書寫電極反應式的一般方法。
【課堂互動】
【引入】“暖寶寶”的工作原理、“80后”擔綱“天宮一號”鎳氫電池的研制,我們在座的“90后”怎么辦?
【活動一】現有鋅片、鐵片、銅片、鎂片、鋁片、碳棒、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硫酸鋅溶液、氯化鐵溶液、鹽橋(裝有瓊脂—飽和氯化鉀溶液)、燒杯、導線若干。
1.請按要求設計原電池,畫出裝置圖。(標出電池正負極、外電路中電子流動方向)
2.寫出你所設計的六個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式。
(1)鋅片質量減輕,銅片上有氣泡;
(2)鋅片質量減輕,銅片質量增加(使用鹽橋);
(3)外電路中電子由鋁片流向鎂片;
(4)內電路中陽離子向鋁片遷移,陰離子向鎂片遷移;
(5)銅片發生氧化;
(6)將反應Fe+2Fe3+=3Fe2+設計成原電池。
問題1.你設計上述電池是利用了哪些已學過的原電池知識?
【雙基梳理】
1.原電池工作原理
2.正負極的判斷
問題2.你在寫上述電極反應式時有什么方法?碰到什么困難?如何解決的?
【方法點撥】原電池的電極反應式的書寫技巧。
【活動二】燃料電池是一種不經燃燒,將燃料的化學能經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變為電能的裝置。燃料電池的類型,按電解質類型可分為堿性燃料電池、酸性燃料電池、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等。請用CO為燃料氣,任意選擇一種電解質,寫出電池的總反應式和正、負極的電極反應式。可選擇的電解質有:酸性介質(H+)、堿性介質(OH-)、固體氧化物(O2-)、熔融碳酸鹽(CO32-)
【活動三】鐵鎳蓄電池又稱愛迪生電池,放電時的總反應為:
Fe+Ni2O3+3H2O=Fe(OH)2+2Ni(OH)2請圍繞原電池工作原理設計一些問題。
【反饋練習】一組相關練習題(略)。
三、從課堂活動的過程看“三維”目標的實施
1.從知識上——脈絡清晰,環環相扣
(1)引入——課堂教學重視情景創設,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實際。通過暖寶寶的原理、天宮一號的鎳氫電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活動一:對原電池的工作原理的理解通過六組原電池的設計、修改、歸納總結。
(3)活動二:燃料電池中的氧氣的處理方式歸納(四種類型),強調了介質的影響和介質對電池電極反應的貢獻,書寫電極反應式的方法。
(4)活動三:通過小組的自主命題、相互提問的方式進行原電池中相關問題的解決。
教師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課堂教學中既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有學生間的互評,同時還有學生經過不斷反思的自評。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領——集體榮譽感、愛國情結、相互幫助
(1)通過“80后”對“天宮一號”的貢獻,提出我們“90后”的價值取向,為國家的富強做貢獻。
(2)回答原電池的原理和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和自主命題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不僅提高了小組成員的好勝心、積極性;更保護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積極性,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老師提問時常常低下頭、怕回答問題,怕回答不了問題,在這種氛圍下,我們當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學生有相互依賴思想,更應該看到學生在集體榮譽感的感召下的強烈求知欲望的完全釋放。
(3)同學的相互幫助在修改板演內容時也能夠充分體現。
3.過程與方法——充分體現生生互動
(1)學生的相互糾錯;(2)小組共同命題和相互提問;(3)共同
討論。
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的變化帶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學習逐步轉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思考、探索知識,并敢于向老師提出問題,敢于和同學辯論,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正在逐步形成。
總的來講,本課體現了“三還”和“三不講”。“三還”:即把課內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模范地展示了“精講少講”“三不講”:即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小組合作能學會的也不講。
作者簡介:龔繼新(1964-),女,本科學歷,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教師,主要從事化學教學工作。
編輯 謝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