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已成為高中學生的必修課,被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大多數(shù)教師對實踐課的教學有很多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而對理論課由于學生的興趣及理論的專業(yè)性等等,給老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多困惑。而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理論知識必不可少。“教有常法,永無定法”,結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切合學生實際興趣需求,進行多方位的教學實踐,以提升信息技術理論課的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理論課;學生主體
理論課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的位置很尷尬。說其重要,是因為它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同時又是我們信息課的開篇之課。因此如何開好篇、起好頭確實耐人琢磨。本人一直從事一線教育,現(xiàn)將自己的一些課堂教學實踐闡述如下。
一、游戲課堂
愛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游戲是他們的至愛。使用游戲讓理論課“動而樂、樂中學”,可能是很多老師都常常使用的方法,我也不免于此。在講第一節(jié)《信息及特征》這節(jié)課時,我是用三種游戲貫穿始終。
1.“你比劃我猜”——每個小組選兩位學生進行比賽,規(guī)定時間內看哪個組猜出的最多。無論是通過手勢、表情還是各種描述,學生傳遞的就是一個“信息”(引導學生說出,并引出信息的概念)。同時要強調信息一定要依附載體,并要區(qū)分載體與信息(以報紙與新聞為例)。
2.“傳話筒”——每一小組一張紙條,上面一句話,從前傳到尾,聲音大小只限兩人能聽到,只能說一遍,后面的學生把最終自己收到的信息說出來,結果對比。可以說是情況百出,笑聲、掌聲與緊張、刺激并存。在游戲中學生可體驗到信息的幾個基本特征,并能準確說出。
3.“找不同”——利用軟件,小組合作,分組比賽。在了解了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后,利用這個小游戲來體驗信息的判斷與處理,挑戰(zhàn)自我潛能,娛樂課堂,并加強小組的合作意識與溝通交流能力。
整堂課是在緊張、笑聲、刺激中完成的,所有的概念內容都是學生通過親身體會,總結得出,雖不中亦不遠矣。老師再加以歸納引導,將理論用專業(yè)的術語進行描述。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玩得開心,學得用心,得之全心,老師教得也舒心,“寓教于樂”正是如此。
二、非常了得
在完成了《信息與信息技術》及《信息的獲取》兩章節(jié)后,會給學生進行一節(jié)綜合游戲課,來一場江蘇衛(wèi)視綜藝節(jié)目《非常了得》的模仿秀。
規(guī)則如下: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都選出一位表述者,一位競猜者。當本組的競猜者上場時,本組的表述者不參加,組內其他成員做場外嘉賓,可在競猜者需要時給予幫助。所有的表述者都給出自己的某一描述,競猜者可任選其中兩位表述者進行,競猜者根據(jù)詢問及對方的回答來判斷他的描述是真還是假,每一次競猜的時間是3分鐘,如果兩次都猜對了就獲勝,同時被猜中的小組要填補上另一位選手做表述者,以便游戲的繼續(xù)進行。
這是一個十分刺激,也十分綜合的游戲,我會在課前讓學生看幾期《非常了得》的節(jié)目,了解一下它的模式以及如何組織描述語言、如何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判斷、信息判斷的渠道有哪些等等。游戲課前要求學生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也就是每個小組都要合作組織好組內每一位學生事情描述內容,無論是真假,都需要盡可能的天衣無縫。在游戲過程中,作為競猜的學生,需要在看到描述后,短時間內思考好問題,盡可能地抓住重點,找到關鍵,并通過對方的回答迅速地判斷,同時在競猜學生做判斷時,小組內的其他學生作為旁觀者,通過各種渠道也需要做出敏銳的分析,以便給予幫助。
三、巧設陷阱
網(wǎng)絡的理論課對學生來講有點頭痛,這個虛擬世界里面的概念卻是十分的專業(yè),十分的生澀,不是很好理解,講淺講深都不好把握。
講IP地址這部分內容,是在一次做完機房后我突發(fā)靈感。把系統(tǒng)同傳完后,我沒給學生機更改IP地址,而是等下節(jié)課上課時,學生發(fā)現(xiàn)上不去網(wǎng)了,所有的機器都提示“IP地址沖突”,學生全炸了鍋,“老師,中毒啦!”借機我引進了IP地址的概念,告訴學生“IP地址就像我們的身份證一樣,是每一臺計算機在這個網(wǎng)絡中的唯一標識,當IP地址一樣了的話,就都被網(wǎng)絡踢出了局。”然后就引導學生進行IP地址的設置,并逐步講解什么是子網(wǎng)掩碼、DNS、網(wǎng)關,如何獲取、如何設置等等。感覺這樣下來學生很容易理解,也省了我一臺臺改IP地址的事啦!當然每個班什么時間講這部分內容可就不一定啦!
四、穿針引線
不論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我喜歡做一個“主持人”式的老師,喜歡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其自己解決。但作為一個“主持人”,這場“節(jié)目”主題的設定、問題的引入、任務的設置、“針線”的組織、重點的提煉……都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一名教學課堂上的優(yōu)秀“主持人”,在面對不同的“現(xiàn)場”時需要積極應變,穿針引線,引導歸納,如何提高信息技術理論課的教學藝術,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百般的錘煉與努力。
作者簡介:宋玲玲,女,1977年5月出生,就職于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第二中學,本科,研究方向:信息技術學科的教育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