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過多的營養補給,各種媒體帶來的信息,使現代人在各個方面都趨于早熟。面對這個問題,我們的家長不理解,老師不理解,從而使部分心理早熟的學生處于迷茫的情感糾葛中,無法自拔,整天憂心忡忡,也覺得早戀給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然而卻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理解自己的聽眾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其實,作為班主任及家長來講,當學生或孩子犯錯時,我們的方式就是呵斥、懲戒,雖然“西北風威”的凌厲固然能使學生震顫,但卻看不到好的效果,然而“春風式”的溫柔卻能使學生心動。教育,在更多的情況下,是一種“溫柔的沖撞”,根本不需要“如臨大敵”,“當頭棒喝”的激動。古人說:“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孩子或學生犯錯誤也是有動機的,如何改變其動機,就是教育的關鍵。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曾說:“對成功的渴望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不能讓這種愿望消失。”
面對沖動的青春期年齡,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擔任中,苦惱了無數次,嘗試了無數的方法,身經百戰,傷痕累累,深深地體會到了無從下手的感覺,明白了學生的早戀問題不是課上罵,課下嚇能解決的,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產生共鳴的“情”后,方可奏效。要做到“情”出收效,班主任還真得修好這一課。例如,在2011年的下半學期時,班上的一個女生,當時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大部分學生及全體任課老師的反感,成天和男生在一起,穿著打扮徹底脫離學生的氣息,我找她談話,講大道理,甚至說,再不聽就開除的話,并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果。沒辦法,我想到了一招,找個男老師幫忙,我說,等一下我把她叫來,你就去和她擠位置做,一定要讓她感動臉紅為止。果真,她一坐下,這個男老師就去擠她,她終于嚇蒙了,說,老師,這是什么意思。我趁熱打鐵說,這就是距離,你知道嗎?你和男老師要有距離,那么和男同學就不該有距離嗎?看著她還沒晃過來的神情,我就和她講大道理,講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原則,講人為什么要有自尊、自重、自愛,講為什么要有結婚年齡的限制,接著舉例子、擺事實,掏心掏肺地分析現象。她終于被我真誠的“情”感化了,從她流出的眼淚中看到了后悔,從她談話的言語中看到了成長。
還有一個女生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為他喜歡的一個男生做這做那,班上的很多學生都在嘲笑,我觀察了一陣子,事實確實存在,作為班主任不可能不管,放之任之。于是,我借經驗,擴大缺點,縮小優點,分別單獨談話,盡量把對方的缺點夸張地爆出來,讓她(他)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就隔三差五單獨跟蹤加溫,讓他們從心底看到了我的用情,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然后站在女生的立場,告知青春期的現象,傾聽她的想法,并給出正確合理的解釋,慢慢的,他們心中的愛火熄滅了,回到了正常的學習軌道上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作為老師或是家長,我們應盡量用情去和他們交流,用情去感悟,用理去征服,用心去解讀,用誠去打動,而不是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可能還會增加恨,使青春期的叛逆更加突出明顯,作為孩子的母親,學生的班主任,我真懂得了“情”的
用法。
作者簡介:廖爽,女,1978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盤縣第十中學,研究方向:案例教學。
編輯 薛直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