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玥+宗雯
摘要:目前國內藝術設計專業裝飾圖案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沿用傳統美術學科的教學程序和教學內容,遵循一定的美學法則及技法規律。課程教學中對于中國傳統圖案的學習不夠深入,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夠重視。漢繡藝術是楚文化的代表,其圖案豐滿,裝飾性強,因極具楚韻遺風得名“漢繡”。在漢繡的紋樣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紋樣就是驅邪接福、諧音寓意等祈福、吉祥文化的體現,這些裝飾圖案的形成都是受到了中國民間民俗思想的影響,充分表達了人們對健康平安,吉祥富貴的向往。成為民間藝術造型中最富美學價值、學術價值的一部分。將漢繡藝術精粹運用于裝飾圖案課程教學改革中,學習漢繡的歷史、精神、民俗、文化,加強學生對荊楚傳統圖案的深入了解。
關鍵詞:漢繡;裝飾圖案;課程改革;傳承發展
一、裝飾圖案課程概述
裝飾圖案課程概述裝飾圖案是我國藝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傳統基礎課程。早在20世紀初,我國就已在工藝美術教育中開設裝飾圖案課程,延續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圖案課程作為一門基礎課與專業設計課之間的過渡性課程,在設計教學體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裝飾圖案課程教學長期以來遵循陳之佛、雷圭元、龐薰琹等老一輩美術教育家開創的教學模式,沿襲先實物寫生后歸納、變形,將自然形態轉變為裝飾圖案形象的教學程序,已形成了較為完整、成熟的教學教育體系,
二、裝飾圖案課程教學的現狀與改革
長期以來,裝飾圖案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沿用傳統美術學科的教學程序和教學內容,遵循一定的美學法則及技法規律。傳統裝飾圖案課程的教學題材多以花卉植物變形為主,而后過渡到人物、動物、風景等題材。對于中國傳統圖案的學習不夠深入,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夠重視。
(一)裝飾圖案課程教學的現狀
目前國內裝飾圖案課程教學中主要學習對象:形式法則中的統一與變化,對稱與均衡,對比與調和,調理與反復,動感與靜感,節奏與韻律等;裝飾色彩法則中的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協調,色調,色彩歸納寫生與采集概括運用,感覺、情感、色彩聯想的抽象形和色表現,色彩的裝飾特點等;造型法則中的基本外形變化、外形裝飾、內部裝飾等。通過運用語言、用筆、肌理等表現技法對學生進行裝飾圖案課程的訓練。基礎教學中,最廣泛使用的教學內容就是寫生和變化,圖案教學大都分開寫生與變化的過程,寫生要求準確,變化要求有裝飾性。繪畫性的寫生無助于裝飾變化,而這種缺乏設計語言的要素的裝飾變化又無助于現代設計。
隨著我國科技發展水平持續提升,在現代東西方文化不斷交流碰撞的社會大環境影響下,盲目追求時尚潮流與現代元素,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學習很薄弱。在裝飾圖案課程教學中,對于中國傳統圖案的系統學習遠遠不夠,特別是對地方傳統文化內涵了解甚少。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
(二)裝飾圖案課程教學的改革
當我們走出國門時,會驚異地發現外國人是多么地崇拜我們充滿智慧的傳統文化,這時才深刻體會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在悠久歷史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國傳統圖案,以其多樣的形式、統一的風格,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展現了中華名族文化獨有的、深厚的魅力,學習中國傳統圖案并掌握其精髓,并將其融入藝術設計裝飾圖案課程教學中,既是培養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也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圖案的必然要求。
1.傳統圖案在裝飾圖案課程教學中的傳承
中國傳統圖案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強烈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是中國現代藝術設計無法割裂的臍帶。傳統圖案經過長久的歷史積淀,其文化意義早已遠遠超越了自身形象的審美意義,更多的承載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理想,寄托和靈魂,比如“連生貴子”“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其最初往往來源于人民群眾樸素的對大自然,對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愿望和要求,但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衍生出吉祥象征意義。
中國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傳統圖案十分豐富,在裝飾圖案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按照圖案的形成時期,代表的不同社會階層及文化特征認真分析,使其清晰地認識和了解傳統圖案的發展變化趨勢,深刻認識傳統圖案之美,逐步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水平。比如對傳統圖案“蛇紋”的學習可以將蛇紋不同的造型、色彩、表現手法等深入了解。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了解每個時期的紋樣特征,也會更明確地體會“蛇紋”造型和色彩語言。
2.傳統圖案在裝飾圖案課程教學中的發展
繼承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最好的繼承。整個傳統圖案藝術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繼承傳統且不斷創新的過程。裝飾圖案課程教學改革成功與否,關鍵是看能否鼓勵學生更多地從中國傳統圖案中吸取靈感,并在繼承中創新,在設計中突出自己的構思和個性,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想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裝飾造型能力。將傳統圖案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并不是簡單的對傳統圖案的拷貝或挪用,而是在理解、挖掘、分析傳統圖案的內涵后,結合現代設計的特點,以傳統圖案作為創意點和啟示點,進行全新的設計。將傳統圖案藝術的精神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中。
三、漢繡藝術在裝飾圖案課程中的傳承發展
漢繡藝術既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內容的象征,同時也是荊楚文化傳統精神的標志,我們將漢繡藝術精粹運用于裝飾圖案課程教學改革中,學習漢繡的歷史、精神、民俗、文化,加強學生對荊楚傳統圖案的深入了解。在傳承把握了漢繡藝術特點的本源上,我們在對傳統漢繡元素援用和模仿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其時代感和個性感的打造和創新,不斷優化漢繡市場。
(一)漢繡紋樣藝術特色起源
中國民間的傳統社會是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依賴自然環境,以農耕、繁衍為中心,對神奇的自然界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在生活中借現實中的自然物寄予美好的愿望等,在民間藝術沉淀中,形成祈福、吉祥文化。從漢繡的紋樣中可以看到很多象征性的造型,其中大部分的紋樣就是驅邪接福、諧音寓意等吉祥文化的體現。這些裝飾圖案的形成都受到了中國民間民俗思想的影響,成為民間藝術中最富美學價值、學術價值的一部分,是楚文化的傳承。endprint
(二)漢繡藝術風格表現特征
1.漢繡藝術的構圖語言形式
在漢繡藝術設計中,依荊楚風俗文化之所需,受楚地民間刺繡藝術的熏陶,極力追求民間刺繡的那種淳樸誠摯的效果,所表現內容的安排、布置不受自然形態的自然規律的束縛,可以按畫面需要任意安排。強調畫面要“滿”,這個“滿”并不是擁擠迫塞,而是豐滿、喜慶吉祥的氣氛。
漢繡喜愛特殊的構圖形式。傳統的漢繡,色彩、畫工和構圖都極講究,繡品充分運用圓格、條紋組合的蘆席片、萬字錦、冰竹梅、竹龍錦等圖案,再結合抽象的條紋、圓格圖案來構圖,以表現裝飾圖案的夸張變形,描繪大膽想象中的人物花鳥、瑞獸祥云,從而使繡品呈現飽滿勻稱、敦厚古樸、濃重熱鬧的強烈效果。處處體現著漢繡藝術原始、神秘、艷麗、富貴的民間之美。
2.漢繡藝術的色彩語言形式
傳統的漢繡制品中,一般都是采用飽和度、色相和明度上都是極高極純的色彩,以階梯跳躍式的用色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不像蘇繡、湘繡采用灰色系進行細膩的調和過度,其在對象的造型、變化和完善這一過程中,不遵守漸變的秩序感手法,直接運用光與色的視知覺原理來區分對象之間的特征,每一個色塊的色階跨度大造就色塊的形狀特質突顯,給觀賞者以極強的視覺沖擊力。漢繡以紅、黃、綠、白、黑五色中的“上五色”亦即五色中最鮮艷的色調為主,色彩極其豐富、富麗。它的色彩的主要特點是濃墨重彩、對比強烈、絢麗多彩、富麗堂皇。它多用深色做底色,襯托畫面主要圖案,講究實繡,使作品完全不褪色,完全靠一針針把它拼起來。正是這些鮮明的特色,使漢繡成為雅俗共賞的繡種。
四、結語
漢繡藝術既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內容的象征,同時也是荊楚傳統精神的標志,我們將漢繡藝術的精粹運用于藝術設計裝飾圖案的課程教學改革中,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和了解湖北傳統圖案的發展變化趨勢,深刻認識漢繡藝術傳統圖案之美。傳承漢繡藝術的同時將傳統圖案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不斷創新,不斷開發新的漢繡作品。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現代的設計語言相融合,讓其具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參考文獻】
[1]張彩霞.傳統圖案的繼承與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科學,2009(11)
[2]孫曉麗.淺談中國傳統圖案的學習方法[J].藝術教育,2010(01)
[3]葉依子.漢繡流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7(12)
[4]于海廣.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J].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08)
[5馮澤民.漢繡與非物質文化保護文集[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