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恩 孫立惺
摘 要:在改革攻堅階段和深水區亟需踐行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其正能量功能。為此,要積極踐行和宣傳,在理論上深入研究并進行新提煉;在實踐上加以實施和貫徹,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公民的行動自覺,確保在“兩個一百年”時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 踐行和宣傳; 行為自覺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4)05-0031-04
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凝練提出了“三個倡導”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我們黨從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到十八大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明我們黨的價值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發展,顯示出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的積極反作用,有力地助推了全面改革的深化,確保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所以,我們必須積極踐行和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蘇共悲劇證明踐行和宣傳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當今世界,文化已是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核心價值觀又是其靈魂,因此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其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培育和踐行。所以說,當今世界大國的博弈已進入了以核心價值觀為支點、焦點、關鍵點的時代。國家之間的三大博弈——政治制度博弈、利益博弈和核心價值觀博弈,從表面看世界各國是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的較量和博弈,實則是核心價值觀的較量和博弈。我們必須站在這個時代制高點上認識核心價值觀踐行、宣傳、提煉的極端重要性。
蘇共在建黨93年、執政74年時亡黨亡國的悲劇已從反面證明了這一結論。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工作時,在《之江新語》與《干在前面,走在前列》一書的講話中,反復提及蘇共亡黨的悲劇教訓。我們知道,二戰后世界形成了雅爾塔二元格局,美蘇各代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進而形成“華約”和“北約”兩大軍事集團的較量。美國代表資本主義陣營千方百計要搞垮以蘇共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當初西方敵對勢力并沒有認識到價值武器、思想文化武器的重要性。尼克松、里根等美國總統以為靠拼經濟、軍事硬實力來搞垮蘇共,進而稱霸世界,其結果事與愿違,又幾乎是兩敗俱傷。到克林頓總統時期,聽取了美國學者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建議,以文化軟實力和價值觀侵蝕戰略來瓦解蘇共,通過搞亂蘇共價值觀和思想來從思想、文化、價值觀上搞垮蘇共,最后自我解除武裝達到其和平演變的目的。因而使蘇共在1991年8月24日亡黨,并于1991年12月25日亡國,強大的蘇聯瞬間垮臺。西方國家已充分認識到了文化戰、價值戰、思想戰的有用性,全方位地使用這些軟武器。在中東、蘇聯之外搞各種“顏色革命”、“橙色革命”等,并在埃及、烏克蘭等地大見成效。這次在香港搞的“占中”活動,也被一些專家稱之為“雨傘革命”,所不同的是在香港沒有也不可能成功。所以說,這些教訓極為深刻,從反面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踐行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極端重要和必要。
西方敵對勢力在價值觀、思想及文化層面把蘇共搞亂,戈爾巴喬夫總書記起了內奸的作用,主導作用這是共人皆知的事實,本文不再敘。其實,在20世紀80年代任蘇共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作為意識形態主管人物,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雅科夫列夫配合戈爾巴喬夫起了極為惡劣的參謀、打手作用,他是瓦解蘇共核心價值觀和思想的殺手,剖析其所作所為對于我們踐行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極大的教益。
雅科夫列夫配合西方敵對勢力對蘇共核心價值觀進行侵蝕和意識形態滲透,是在當時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的支持下完成的,他們實施了從蘇共內部瓦解蘇共的系統工程:首先從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下手,明確將“蘇共一分為二”,分化為社會黨和人民民主黨,鼓吹全民投票選舉總統;利用紀念十月革命講話推銷其自由化思想及西方的價值觀,撤換異己,安插和支持激進自由化報刊主編;領導對蘇共歷史的翻案;壓制和打擊黨內不同聲音等。他還在1985年和1991年分別致信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建議實行兩黨制及西方政體。雅科夫列夫建議,蘇共改革出路就一個:使所有健康的民主力量聯合起來,成立一個主張社會革新的黨,建設一個民主法制社會。實質是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來代替馬列主義,由此徹底搞垮蘇共的核心價值觀。在戈爾巴喬夫任總書記的6年,把雅科夫列夫作為“改革”的領導者和核心人物之一,干的就是從價值觀和思想上瓦解蘇共,解除蘇共的思想武裝。核心價值觀的崩潰,導致由此形成一個多米諾骨牌現象。最后,戈爾巴喬夫真的接受了西方的理論和資產階級核心價值觀,放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消了指導思想上的馬列主義,并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所代替,接受了西方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的理論,戈爾巴喬夫不當總書記要當總統,最后導致蘇共“改革”的徹底失敗:改革成為改制,改革變為改向。這一切都源于蘇共核心價值觀的瓦解所導致蘇共的先亡黨后亡國。
這從反面表明了當代世界是文化軟實力競爭的時期,特別是轉型中的中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資本主義價值觀的交鋒,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其他價值觀的碰撞。前蘇共在價值觀較量斗爭中打了敗仗,最后導致亡黨亡國。由此證明了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在當前社會轉型期和改革攻堅階段,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國民的價值追求,規范國民的社會行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助推社會轉型和改革攻堅戰的勝利,防止蘇共悲劇的重演,并支撐著偉大中華民族勝利而和平崛起。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的再探討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1]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這既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極端重要,又說明核心價值觀表述必須大眾化、通俗化。黨的十八大報告用“三個倡導”的24個字來概括和表述,用“倡導”一詞就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須進行深入研究和再概括。“倡導”一詞說明核心價值觀至今尚不是最終的定論。從宣傳視角看,這24個字必須堅持和踐行,這是沒有商量的余地。從研究角度看,還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依筆者拙見,“三個倡導”的24個字的凝練、概括有四個不足:
其一,核心價值觀是人的價值觀和價值選擇,現在的表述對人的價值關注、價值定位和蘊含不夠。現在這24個字、12個概念的表述,盡管每個字都有深刻的含義,但價值規定的含義并不厚重,沒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位價值觀和價值選擇。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表述中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價值”含義不明顯、不充分,所以人們在價值認知和選擇上還有歧義。
其二,24個字的概括字數偏多,不夠簡約、簡練。作為核心價值觀人們只有死記硬背才能記住,自然難以付諸實踐并成為社會主體的行為自覺和價值判斷、價值選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核心價值觀的表述,大都是公正、公平、法治、自由等十分簡約的詞匯。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用一句簡約的話加以凝練,會比現在的表述更有感召力,更有凝聚力,更易于踐行,更會凝聚公民共識,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反作用。
客觀地說,我國文化中語言十分精練、十分深刻,往往一個字就表述了博大精深的內涵,這個概括卻沒有這樣的詞匯,也沒有采用這樣的概括方式。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子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的肯定和概括,對我們深入研究、凝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進行再概括具有重大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其三,核心價值觀概括凝練分為三個層次,使核心價值觀“碎片化”。從世界各國對各自核心價值觀表述的慣例看,核心價值觀都是在一個層次上加以表述,并沒有分成國家層次、社會層次和公民層次,我們這種表述實則是把核心價值觀“碎片化”。在踐行中給人一種錯覺,甚至陷入一種誤區,似乎國家層面的8個字是國家的價值觀,是國家要做到的;社會層面的8個字,是對社會的價值要求,是社會組織要做到的,這兩個層次似乎與每個公民無關,公民只要做到公民層面的8個字就可以了。所以,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付諸實踐,由價值理論層面轉向價值踐行層面,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懸空或虛化。所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凝練碎片化的結果是不利于轉化為實踐的。
其四,現在核心價值觀概括多是用道德用語,并非價值判斷和價值理念凝練。從“三個倡導”的24個字、12個概念用語表述看,“愛國”、“誠信”、“敬業”等是做人的道德要求和做人的底線,是對每個公民的最低要求和道德底線。但這是任何性質國家的公民,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公民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民都要做到的,這寫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中,似乎沒有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獨特價值要求,更沒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富強”、“民主”、“和諧”等概念并非公民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似乎是國家發展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與每個公民個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追求較遠,同時也是不同性質社會的奮斗目標。所以說,核心價值觀概括表述必須具備區分不同性質文化、詮釋自身社會制度特點,體現基本社會制度及道路的深刻含義。可見,核心價值觀其本身是一個文化價值坐標、價值尺度、價值標準的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在概括提煉時必須有這些規定。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講話中闡釋了這樣一個理念,要尊重各國各民族的文明。如果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國家、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其核心價值觀也立不起來。所以,我們要認真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功實踐,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論述,并在其指導下進行再提煉、再概括,使之達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2014年4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大師生座談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三個倡導”及24個字,從總體上說反映全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價值觀“最大公約數”,盡管提煉凝練并不是最終的定論,還是開放式的概括、在敞開口,在發展中,仍需要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上再加工、再提煉、再深化,下一步的理論探索是要擠出道德倫理上的表述因素,加大價值判斷和選擇的規定,用更加簡約的話而不是“碎片化”、“層次化”、“平面化”的概括,特別要加進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中國特色、中國價值,體現中國話語風格,并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國夢”要求貫通起來,切實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核心價值觀,使之體現我們社會主義最持久、最深層的文化力量,體現全黨和各民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選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動地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
三、踐行提煉核心價值觀的對策思考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們黨的優良馬克思主義學風,是踐行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方法。我們要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視角來再探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在理論上有突破,在實踐上有深化,在凝練表述上有創新,徹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主流價值觀,使之能動轉化為實踐,成為推進社會轉型的正能量和價值動力。
第一,從理論的高度深入探討、研究、提煉、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對其進行再概括。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表述多層次、不簡約、字數多、碎片化,實質是所站的理論高度不夠,理論的支撐力度不夠。要想從一個層面、用簡約的話加以概括,就要有理論高度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其一,要以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為指導進行再研究、再探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新發展、新突破;其二,繼承發展我國優秀的文化基因并加以表達和概括。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上的講話精神,為我們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和表述的思路。這篇講話不但為我們傳統文化“撐腰”,而且告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有“中國特色”。如我國優秀文化中的“五常”,即“仁、義、禮、智、信”;還有“四維八德”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都要加以吸收和弘揚。栗戰書在中央辦公廳內的講話,詳細論及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八德”,特別論述了“忠”在價值選擇中的地位和作用。“忠”、“孝”、“節”、“義”等應成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忠”是對國家和黨的態度,“孝”是對父母及老人的態度,“節”是對自己的態度,“義”是對別人的態度。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缺少這些內容。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概括中缺乏“忠”與“孝”實為欠妥。《孝經》中說,“孝者,德之本也”。“孝”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今社會中是有針對性的。所以,我們要大膽學習、借鑒我國優秀文化精華及其表述方式。其三,批評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實質,吸取其核心價值觀的提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簡約可行。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害有三:一是崇拜自由市場經濟;二是倡導平等或程序正義;三是崇尚個體本位和自我價值。所以其核心價值觀實質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特別是在二戰后,資本主義有個和平發展時期,消費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主導和普通公民崇尚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但核心價值觀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到今天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演化為,強調資本主義經濟的自由性質及其在自由主義表現下的強制性:強調資本主義政治的民主性質及在其形式民主表現下的專制性;強調科學技術的價值中立性及在價值中立形式下的價值性。[2]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盡管有其鮮明階級性和意識形態屬性,但其表述方式方法可供我們學習與借鑒。理論工作者要以馬列主義價值理論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為理論指導,發揮理論工作者的積極作用,以理論上的新提煉、新概括,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界定推向新階段。
第二,要從踐行核心價值觀實踐中吸取營養并對核心價值觀做新概括。馬克思主義認為理論來源于實踐。立足實踐才能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新突破、新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到付諸實踐已有兩年多,已在踐行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和實踐成果,我們要認真總結吸取實踐營養以升華核心價值觀。如,各級組織部門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操作中量化、具體化,并用來考核任用領導干部。中央的“通知”及中組部規定,力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有了許多操作化和踐行中的突破,但還不夠完善,力度還不夠。現實中有些領導干部存在嚴重違背核心價值觀的問題和表現,但有關部門回應不夠、反應遲緩。實則是嚴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貪腐分子,其結果也沒有影響對其提拔重用,這表明我們許多制度規定并沒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化、規范化、操作化,進而嚴重影響了核心價值觀的凝聚共識作用,負面影響很大。表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沒有轉化為實踐,與實踐還脫節,有關部門要在實踐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量化、具體化、應用化,發揮踐行制度的強制性功能,長期下去形成人們的價值自信和價值自覺,以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反復強調人們要形成價值自信和自覺,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踐行層面的實現操作化、制度化。習近平在接見焦裕祿大兒子焦國慶時說:“你當年看了一場‘白戲,你父親還專門召開了家庭會議,起草了《干部十不準》,規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習近平之所以提這件小事,就是因為《干部十不準》就是對當時領導干部的價值要求、價值規范,起到了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今天要學習焦裕祿書記精神和做法,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做出操作性、制度性的規定,以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和落實,發揮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作用。在現實中許多地方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許多具體化的創新。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以“六項引領”把“三個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化,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3]
第三,在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格化過程中再提煉、再升華。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習近平總書記的論斷是從實施、貫徹的視角加以強調,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實踐意義和指導價值。表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一個“德”字加以概括,寓意十分深刻,便于各級領導干部和公民的具體實施。對領導干部來說,要用更高道德標準、更嚴的價值選擇、更科學的價值尺度,以價值觀正能量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重莫如國,棟莫如德。”在當今中國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每個領導干部及青年人都成為國家棟梁,沒有比崇高德行更正確的價值觀了。這也說明我們現行價值觀表述的缺欠和內涵不足,針對性不夠。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古語,強調為官者“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為我們探尋核心價值觀的再凝練有借鑒意義。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踐行,我們要在踐行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格化,以公民主體的價值自信、價值自覺轉化為價值行為,由此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助推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2.
[2] 袁銀傳.認清當代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40-42.
[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幸福城市建設[N].光明日報,2014-08-30(6).
[責任編輯:張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