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職業學校教師下企業實踐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所賦予的,教師通過實踐得到了啟發與收獲,但同時存在著影響企業實踐有效性的諸多因素。通過對“國培項目”的企業與學員進行問卷調查及訪談,全程跟蹤學員培訓過程及訓后實踐成果轉化,分析影響實踐效果的關鍵因素,提出提高企業實踐有效性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職業學校;企業實踐;專業教師;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4-0071-04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專項課題“職業院校教師企業實踐培訓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J/2013/10,課題主持人:馬成榮)子課題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3-12-12
作者簡介:楊坤林,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南京,210000)教師;李杰,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南京,210000)教師;施向軍,南京新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南京,210000)教師。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中提出2011—2015年,組織遴選2萬名中等職業學校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以提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綜合素質及技能水平。
企業實踐給職業院校教師帶來很大的收獲,取得了寶貴的經驗,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預想不到的問題和困難,除了教師自身有諸多困難不說,學校及企業也有著力不從心的感覺,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到企業實踐的效果。筆者追蹤調研了2012年“國培項目”企業常州新譽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譽集團)及其參與實踐的94名專業教師,以他們為案例,分析企業實踐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學員的收獲、企業實踐成果的轉化以及推進教師到企業實踐的策略。
一、常州新譽集團企業實踐案例調查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與方式
項目實踐前省教育廳、企業(新譽集團)、培訓教師學校以及教師個人簽署了四方協議,希望形成過程共管、互利互贏的教師培養機制。新譽集團是一家民營股份制企業集團,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軌道交通、新能源、數控設備、現代物流、辦公用品5項核心業務。集團總資產50億元,擁有近20家子公司,員工5000余人。新譽集團在本次實踐中承擔了14個項目。參與教師94人,他們都是從事職教教育教學工作2年以上、35歲以下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
(二)專業教師問卷調查
為了能實際地了解企業實踐項目的具體情況,本次研究對實踐教師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涉及的內容包括實踐教師的基本情況、企業實踐接受性、適應性及參與度預期的目標、目標完成情況及對教學是否有幫助等方面。對專業教師發放問卷94份,回收85份。
1.教師基本情況。
實踐教師分別來自全省13個城市,其中男教師65人,女教師29人,涉及專業有機電、數控、電子、汽車、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及物流等十余個專業。教師按專業及自己相關意愿被安排在電裝、電器、空調、金加工、鈑金、新瑞重工、焊接、物流及動能9個部門。培訓采用全脫產形式,一師帶多徒的模式,時間長達6個月。教師與企業工人一樣每天4次考勤,整個暑期氣溫高達40度,教師們都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現由教師向崗位工人的角色轉變。
2.教師對企業實踐接受性、適應性及參與度分析。
本項是考察教師對企業實踐的接受性、適應性及參與度的指標。圖1分析顯示,年齡、教齡、職稱會對企業實踐有較大的影響。年輕教師、教齡在5-10年的教師較能接受企業實踐,適應性也較強,思想壓力較小。教齡大、職稱高特別是高級職稱的教師思想顧慮多,缺乏參加的熱情。
3.教師企業實踐預期的目標。
由圖2可知,對實踐的預期目標35%的老師選擇在企業生產崗位上接受技能培訓,提高操作技能;32%的老師想參與企業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17%的老師想了解行業、企業工藝流程及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10%的老師想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只有6%的老師沒有什么目的,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
4.教師企業實踐預期目標完成情況及實踐內容對教學是否有幫助。
圖3顯示,在預期目標是否完成及實踐內容對教學是否有幫助方面,5%的教師認為全部達到目標,對教學有很大幫助;18%的教師認為沒有達到,對教學無任何幫助;77%的教師認為部分目標達到,對教學稍有幫助。從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認為企業實踐是對教學有幫助的,但是我們也明顯看到了少部分老師認為企業實踐對教學沒有任何幫助,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5.教師企業實踐成果轉化為教學實效的具體方面。
教師企業實踐的成果只有落到教學實處才能發揮真正的實效,國家培訓政策希望教師到企業實踐轉化為教學實效,主要體現在:教師通過鍛煉,感受到書本知識和實際工作需求存在的距離,實現了教學理念突破、教學能力提升;了解企業操作規程、新工藝、新設備、新方法、新標準,提高專業實踐能力;結合企業的人才需求標準,調整專業設置,使學生知識、能力及素質與企業需求同步;根據企業工作任務開發校本教材,更新教學內容; 將企業文化引入中職校園,實現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效對接。但是事實上根據培訓全程及后期的跟蹤調研,大部分教師并沒有將企業所學的知識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企業實踐大部分還是流于形式,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企業實踐的問題與困難分析
(一)學校層面
1.制度不健全,缺乏監管評價機制。
《教育部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指出,學校要按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要求制訂本單位教師企業實踐的實施方案,做好組織、管理和指導工作;學校管理人員要定期到企業進行考察、調研。但筆者發現6個月的企業實踐過程中鮮少有學校對參訓的教師進行走訪、過程管理及監控,大多是“放散羊”,學校把企業實踐作為應付上級領導的任務在執行,缺乏推進教師企業實踐的整體安排、具體舉措及評價機制,學校考核教師也只是流于“收總結,聽匯報”的形式,并沒有將企業實踐納入年終考核、職稱晉升、專業帶頭人及出國進修等評選的重要參考條件,未能激勵教師愉快地投入、積極地參與。
2.學校環境具有局限性,實踐成果轉化困難。
通過實踐過程教師了解了行業的需求、企業的用人標準及工作流程,但是由于學校環境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以實踐中某計算機專業教師為例,他在實踐中負責設計產品的包裝,從接待客戶、作品設計、按要求進行作品修改到最終產品的交付一套完整的過程都體驗了,培訓結束返校后他所授的課程為圖形圖像處理,他試圖模擬企業的場景,嘗試那套過程,但是沒有客戶、沒有經濟的壓力,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到市場的競爭,似乎又回到了那個單純的課堂。
(二)企業層面
1.企業立場、需求不同,教師實踐存在局限性。
企業的本質是追求效率、降低成本,創造經濟效益。在組織管理上企業主要表現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雖然實踐前企業、政府、學校及教師簽署了四方協議,企業也提前設計了培訓方案,但筆者發現實踐過程中企業為了追求最高的利潤,大多是將實踐教師安排在無足輕重、不影響生產的崗位上,因為如果給教師關鍵崗位,他們并不一定能勝任,當經過企業精心培訓能上崗時,也許教師的企業實踐就要結束了,他們不能為企業帶來效益,因此企業大多采用的是一師帶多徒的培訓模式。企業的師傅與學校的老師畢竟不同,學校的教師是想盡辦法毫無保留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師傅是靠手藝吃飯的,他們會有所保留,還要考慮到師傅的工作效率,因此很多時間教師只能呆在車間的休息場地了解一些工藝流程、目視管理及企業文化等,大多數教師關心的操作技能及新產品開發并沒有學到,師傅也只是起到管理、考勤教師作用。
2.企業擔心核心技術泄密,缺乏深度的校企合作模式。
深度校企合作模式表現為企業需要學校高素質人才參與產品研發,學校需要企業培養專業師資、提供崗位需求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及開發校本課程等,但對于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技術是企業的核心,他們既擔心教師沒有研發的能力,又擔心核心技術泄露被競爭對手獲取。因此實踐過程中企業并沒有安排教師到企業研發部,也沒有安排教師研發的項目。
(三)教師層面
1.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態度矛盾。
企業實踐政策的出臺讓教師有機會走出學校,了解企業的工藝流程、用人標準等,企業的培訓方案也比較豐富,但具體實施中發現大部分教師期望的提高專業操作技能及產品的研發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教師對企業實踐的期望值也逐漸下降。
2.實踐任務不明確,教師缺乏自我價值認同。
實踐開始前企業并沒有調研教師的培訓需求便設置崗位,有的教師被安排的任務就是打雜,與自身專業無絲毫關系,技術含量低;有的教師被安排隨便看看、不允許動手操作,這些現象讓教師不得不對企業實踐的價值產生懷疑。
3.配套措施不完善,教師思想負擔大。
《意見》中明確規定教師企業實踐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培訓費、差旅費等相關費用的支付,按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執行,目前大部分參加企業實踐教師的學校都實行了績效考核制度,筆者調研了幾個學校的教師,待遇不盡相同,有的學校有一套完善的實踐激勵制度,教師參與積極性高,但有的學校教師培訓返校6個月只報銷了一次來回路費,績效的工作量也是按學校的基本工作量考核,學校并沒有將此項工作列入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等主要工作的必要條件,使得參加實踐教師的思想負擔較大。
三、促進專業教師企業實踐的思考
(一)進一步完善企業實踐配套制度,設置監管、評價機制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及《教育部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都對企業實踐制度作了相關規定,政府部門還可以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制度,給予相關合作企業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條件。
2.學校建立監管、激勵及評價機制。
學校應設立專門機構制訂企業實踐計劃,明確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師進行過程監管、走訪、考核、登記及評價機制,出臺激勵政策,將企業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考核、職稱評定、學科帶頭人評選等緊密相連,讓教師由被動的“要我去”變成主動的“我要去”,確保企業實踐工作落到實處。
(二)提升教師下企業實踐的價值感與自覺性
參與實踐的青年專業教師往往都是剛從大學畢業沒有幾年,他們有系統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際崗位的鍛煉,企業實踐讓專業教師能夠接觸企業崗位,可以向一線的師傅學習操作技術,利于教師了解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但是部分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的工作成果沒有體現出價值,就產生了消極怠工的現象,對企業實踐失去信心。事實上,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下并沒有換位思考,也沒有進行角色轉變,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由于其特定的性質,參加企業實踐應當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在實踐活動中,多方位地尋找學習的機會體現自身的價值。
(三)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1.明確實踐內容,制訂具體的實踐計劃。
實踐內容由企業、學校和教師三方共同決定。學校要明確教師的培養目標,企業要事先做好實踐教師的情況調研,聽取學校、教師的意見,結合學校、教師的水平及需求擬定實踐計劃、方案及實踐預期成果,因才實踐,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能力。
2.企業實踐與項目開發、課題研究相結合。
專業教師可以帶著項目開發、課題研究進企業,企業提供相應的軟硬件資源,要提供真實的崗位給教師,讓教師真正參與生產、經營、管理、企業研發及技術革新等。這樣可以解決教師下企業實踐的盲目性問題,又可以增強教師成就感。教師可以將項目開發、課題研究的成果轉化成校本教材,應用于教學實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3.切實抓好企業實踐后期成果轉化。
教師企業實踐的最終目的是要回到教育教學,及時將實踐收獲帶到教學中的教師可以模擬生產實際教學,營造真實的工作氣氛,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轉化為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縮短學校學習與企業要求的距離,使學生一畢業就能較快適應企業崗位,將企業實踐真正落到實處。
4.注重實踐后的經驗總結。
教師在企業實踐期間,企業要嚴格管理,對教師的工作態度、敬業精神、技能水平及工作成效等加強考核。學校要與企業定期溝通,必要時有所調整。企業實踐結束后要組織有效的經驗總結,如企業實踐的技能收獲、學校與企業的差距總結,實踐環節的不足總結等,起到示范輻射效果,為后期實踐提供借鑒。
企業實踐給了中職教師巨大的觸動,理論和實際有一定的距離。職業教育是一種技能性教育,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是中職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中職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是必需的,應當堅持執行下去,而且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對具體的做法進行經驗總結,提高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有效性,建設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責任編輯:陳向陽)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Corporate Practice: A Case Study
YANG Kun-lin LI Jie SHI Xiang-jun
(Nanjing Xing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specialty of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the teachers to undertake corporate practice, in which the teachers can gain inspiration and experience. This essay researches the corporates and teachers under the national training program through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racks the whole train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alyzes the key factors to affect the practice effectivenes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corporate practice; professional teacher;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