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前
摘 要 完成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已經成為地方師范大學的發展共識和工作重點。在此過程中,必須完善學校頂層設計、整合內部教師教育資源、組建專門教師教育機構,重點做好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等工作,構建起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在職教育全程貫通的教師教育體系。
關鍵詞 地方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 轉型 戰略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f Local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LI Zhiqian
(Educat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teacher education to teac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nsus and work place Normal University. In this process, we must improve the school top-level design, integration of internal teacher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teachers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cus on doing the job training model of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teaching staf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 pre-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local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隨著我國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部屬的國家重點師范大學已經基本完成了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型,明顯地突出了其教師教育特色。但作為我國師范院校的主體——地方師范大學,在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的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轉型意識不強、內部資源比較分散、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健全、科研力量比較薄弱等方面。本文就結合國家推進教師教育的政策取向,以及筆者所在單位開展的一些教師教育轉型實踐經驗,談幾點體會和認識,以期能為同類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轉型提供一定借鑒。
1 由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是大勢所趨
隨著教師教育研究與實踐的深入,教師教育的目標與方向越來越明晰,變傳統的師范教育為教師教育已成為師范大學獲得長足發展的必然趨勢。
1.1 準確把握教師教育的深刻內涵
教師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進行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在職教育的統稱。教師教育是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在職教育的統一;是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的結合;是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的終身“大”教育。它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從內容上來看,教師教育包括學科教育、專業教育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從順序上來看,教師教育包括職前教育和在職教育;從形式上來看,教師教育包括正規的大學教育和非正規的校本教育;從層次上來看,教師教育包括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1.2 科學制定教師教育發展規劃
基于對教師教育及其發展趨勢的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具有90年師范教育辦學傳統的河南師范大學,確立了“國內影響較大的具有教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的戰略發展目標,把彰顯教師教育特色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因此,從學校發展戰略和頂層設計上,河南師范大學就把“加強教師教育建設與發展,突出教師教育特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對于實現地方師范大學教師教育轉型發展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具體而言,就是要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以做大做強教師教育為出發點,以戰略性、方向性、指導性為原則,提出學校教師教育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遵循高等師范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律,順應教師專業化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教師教育學科;完善教師培養的層次結構,創新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發揮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在職培訓三大功能,體現教師教育的連續性、可發展性、一體化的理念,全面提升教師教育的質量和學歷層次,增強時代性、實用性。立足地方、面向全國,建成有特色優勢、一流的教師教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引領地方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 大力整合學校內部教師教育資源
2.1 教育機構整合
河南師范大學在進行教師教育轉型過程中,首先對現有學校教師教育機構進行整合,以原教育科學學院為基礎,并入教育科學研究所、河南省高校師資培訓中心、河南省高中校長培訓中心、河南省教師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基地、教師教育網站等相關機構,成立新的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合并機構的現有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及其他設施歸屬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使用和管理。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教育技術學碩士點、成人教育學碩士點和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也從原隸屬單位剝離,并入教育與教師發展學院實施統一管理。
2.2 師資力量整合
以原教育科學學院師資為主體,整合其他機構和學位點的師資力量,共同組建成一個學科完整、結構均衡的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原教育科學學院所屬的教育學、心理學、學前教育、公共事業管理(師范類,教育管理)4個本科專業的專職教師;原教育科學學院所屬的教育學一級碩士點、教育經濟與管理二級碩士點以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各專業(學科教學、教育管理、學前教育)的專職導師;原教育科學學院承擔公共教育理論課教學任務的教師;原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和教育技術學碩士點所有專任教師;課程與教學論碩士點中現有的各學科教學論方向的專職教師;其他各學院從事學科教學的專職教師等。
3 完善教師教育機構職能
地方師范大學實施教師教育轉型,必須要有專業的機構予以支撐,并賦予其教師教育特色發展所需的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科學研究與專業、學科、學位點建設、社會服務的組織與管理等功能。
3.1 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管理
改革傳統的師范教育,全面承擔學校本科生、碩士生未來從事教師職業應具備的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與培養工作。一是在師范類專業進行教師教育改革,制定、落實并適時完善培養方案,有效提高師范類專業學生的教育理論素養,加強師范專業學生教學技能的培養,增強就業競爭力。二是在非師范類專業進行教師教育改革,制定、落實并適時完善培養方案,對其進行教師教育專業的理論教育和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非師范專業學生提供寬廣的就業門路。三是創新培養模式,進行研究生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并落實教育碩士教學與培養方案,達到預定培養目標。
3.2 教師教育科學研究與專業、學科、學位點建設
制定、落實并適時完善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專業、學科和學位點發展規劃;構建學科平臺、聚集學術隊伍、瞄準學科前沿、凝練研究方向,做強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爭取教師教育科學研究的新突破;重點做強教師教育專業、學科和學位點,提高教師教育辦學層次。
3.3 教師教育社會服務的開發、組織與管理
圍繞教師的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制定、落實并適時完善教師教育發展規劃,承擔中小學教師(班主任)培訓、高校師資培訓、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培訓、河南省高中校長提高培訓、基礎教育新課改培訓及我校新教師培訓等任務。
4 大力推動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4.1 試行“3+1”的培養模式
即三年學習通識教育平臺課程、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和專業課程,一年集中學習教師教育平臺課程,并進行教育實習,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取得教師資格證書。根據師范類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現有課程設置結構,適當壓縮學科專業課程,加大教育理論、教育教學技能和教育管理課程的比例,提高學生的教育理論素養。適當延長教育見習和實習時間,規范校內教學實習、校外教學實習、反思實習的任務和要求,切實提高師范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能力。
4.2 試行雙學位培養模式
對于本科畢業后有志于從事中學教育教學工作的非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在其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在其完成本專業學習任務的同時,增設相應的教師教育課程,進行教師教育專業的理論教育和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授予雙學士學位,以提高就業競爭力。
4.3 “4+2”本碩連讀模式
本模式為“預備教育+專業教育”,選入對象在大學四年級時在完成本科學習任務的同時,進行研究生專業的預備學習,基本完成研究生階段公共必修課程的學習,并通過碩士學位的外語考試。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后,集中精力進行專業學習,并保證不少于6個月的教育實踐鍛煉。學位論文選題可在教育實踐領域范圍內選擇,亦可選擇理論性的課題。畢業之后授予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5 加強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5.1 大力提高現有師資的業務能力
堅持培養與引進并重,在鼓勵中青年教師報考定向或委培博士的同時,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使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提高到與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相適應的狀態。為教師教育專職教師單列職稱評審、優秀評選指標,制定相應傾斜政策,大力改善教師隊伍職稱結構。以教師教育專門研究機構為平臺,組織各學科從事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研究的人員進行培訓研討,不斷提高業務能力。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專業考察調研,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建立一支業務素質較強的實踐教學隊伍。
5.2 探索實施教師教育類課程“雙導師制”
建立并不斷加強與基層中小學的合作關系,聘請中小學知名校長、骨干教師、教育行政部門教研人員為兼職教師,承擔相關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實踐和對基礎教育的研究。通過校內教師與校外兼職教師共同合作的“雙導師制”,形成專兼職結合的教師教育專業發展隊伍,共同帶領學生開展專業發展活動。
具體而言,就是以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為支撐,以促進教師教育類課程教師、中學教師和師范生的專業化成長為核心,搭建跨學科研討平臺,建立 “雙導師制”工作交流機制,采用“平等互助、教學相長、合作研究、共建共享”的方式,整合資源,融合學科,探索師范生培養的新途徑、新機制和新模式,注重城鄉差異,為促進基礎教育城鄉之間協調發展提供新思路。
6 強化教師教育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
在政策上鼓勵廣大教師明確科研方向,集中優勢力量,快速提高科研水平,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以促進教師教育學科形成一定特色和優勢。加強學術交流與合作,拓展合作領域。建立學術交流基金,積極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鼓勵、支持教師參加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外權威專家教授來學校講學;建立與國外高等學校教育學院的合作交流機制。
本文系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新世紀我國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以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為例”(2013-JSJYYB-01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