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見華
四川省筠連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用政府力量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來自四川省筠連縣的實踐與探索
王見華
四川省筠連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近年來,四川省筠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質量為核心,以改革為動力,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加大職教發展投入,優化師資配置,扎實推進職教攻堅,狠抓基礎能力建設,著力提升品質,職教規模不斷壯大,辦學條件持續改善,辦學效益顯著增強。
筠連縣現有職業中學1所,即筠連縣職業技術學校(原筠連縣城南職業中學),學校占地100畝,建筑面積22500平方米。教職工95人,在籍學生4697人,開設計算機及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電子技術應用、數控技術應用、高星級飯店服務與管理、畜牧獸醫財務會計等專業。學校設備設施齊全,實現了校園電子監控全覆蓋、寬帶網絡系統全覆蓋、教學班班通全覆蓋,學校各項工作井然有序,呈現持續健康良性發展態勢。
——統籌高中階段教育。縣政府加大普職統籌協調力度,統一高中階段教育招生計劃,嚴格實行普通高中“三限”政策。每年均完成市下達的中職招生民生任務,職教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職普在校生基本實現“大體相當”目標,普職教協調發展。
——統籌縣域職教資源。2012年,為整合縣內中職教育資源,優化校點布局,集中力量辦好筠連職業教育,將雙泉職業中學整合合并到城南職業中學,2014年6月向省廳申請更名為筠連縣職業技術學校。全縣中職學校由2所調整為1所,在校學生近5000人,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壯大。
——統籌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縣政府將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有機結合,依托全縣職業學校師資、場所等資源,整合縣人社、農業、扶貧、民政、商務等部門就業培訓資源,面向農民工、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士兵、家政服務等群體積極開展職業培訓,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服務功能。
——統籌公辦與民辦職業教育。筠連縣堅持以“公辦為主,民辦教育為補充”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積極舉辦民辦職業教育。全縣共有2所民辦培訓機構,教職工26人,專任教師19人,每年培訓學員1347人。通過吸納社會資金投入職業教育,營造了公民辦良性競爭氛圍。
——狠抓品牌創建,提升學校影響力。2013年10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筠連縣職業技術學校整體搬遷到城北新校區,學校規劃水平和環境建設力度大幅提升,創建省級示范中職學校各項工作順利推進。狠抓內部管理,提升教育質量,2014年全市中職學生技能大賽,筠連縣職業技術學校在16所公辦學校中名列第四名,筠連縣教育局在10個區縣中名列第三名。
——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業務水平。著力引進和培養集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于一身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全縣現有“雙師型”教師28人,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12%上升到29.5%。同時,建立多層次職業教師培訓機制,安排教師培訓和企業實踐,提高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近三年,縣職業學校60%以上的教師參加了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培訓及企業實踐。
——擴大交流合作,提高學校辦學水平。筠連縣把職業教育作為對外開放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縣職業學校與省內外一些職業院校簽訂了合作協議,通過互派教師、干部任教掛職、聯合開發課程、共同制定教學標準,合建實訓基地、實習就業合作等方式,促進該縣職業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創新辦學機制,增強辦學活力。積極探索中高職銜接。通過高職院校領辦中職學校,簽訂合作協議,中高職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了銜接。推進校企深度融合(如與臺灣鴻基緯創公司、臺達電子公司、尼西電子公司、英業達電子公司、浙江舜宇光電集團等公司合作辦學),提升中職學生就業穩定率和就業質量。
——著眼主導產業,提供人才支撐。指導學校圍繞筠連縣支柱產業、優勢產業等需要,調整優化專業結構。今年職中新增設畜牧獸醫、財務會計等專業,把“茶藝茶技”作為高星級飯店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一項必備技能,與醒世茶業公司、烏蒙韻茶業公司合作,培養學生技能。同時,著眼煤炭產業,積極創造條件與相關單位和學校合作培養煤炭安全生產管理人才。
——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筠連縣嚴格按照省、市要求,核定公辦職業院校教師編制,并進行調整完善。同時,該縣自2008年推出了“預留不低于10%的編制外聘緊缺專業教師”的人事制度改革后,縣財政每年安排足額資金用于職業學校外聘教師,逐步緩解專業教師的不足。
——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完善多元投入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統籌、社會廣泛參與,千方百計增加職業教育資源,下大力氣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力爭到2019年全縣職業學校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校舍面積、生均設備值、生師比達到國家、省規定的相關標準。
——突出專業建設,提升職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水平。圍繞筠連縣“12456”發展戰略的產業定位,著力培育壯大旅游、礦業、生態農業等直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集群,提高面向現代服務業的專業比重,達成職業教育與全縣重點行業全產業鏈有效對接,為全縣經濟發展提供優秀、充足、穩定的初中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發展民辦職業教育,激發社會力量辦學活力。清理并糾正對民辦職校的各類歧視政策,支持獨資、合資、合作舉辦民辦職業院校,積極引進優質民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