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穎
(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呼和浩特028043)
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新趨勢與中國的立場
張天穎
(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呼和浩特028043)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化,我國國際經濟貿易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并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國際市場競爭過程中,受到社會形勢等因素的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發生了巨大改變,對我國貿易發展戰略等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重新界定我國立場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問題,只有明確自身立場,才能夠確保我國國際經濟貿易朝著正確方向發展。
國際經貿規則;新趨勢;中國;立場
(一)區域化趨勢
在地區政治、經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國際經濟貿易規則涉及范圍越來越廣,且區域化特征日益明顯,其中跨國公司的發展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基于此,國際經貿規則未來會朝著區域化方向發展,區域化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自由度較高,在TPP談判中涉及到新規則的制定時,便提出新規則的高標準,擴大規則范圍,這一點充分證明了國際貿易投資便利程度;第二,符合一體化發展模式,區域經貿的出現,將獨立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融合到一起,以網絡化形式發展,每一個國家都有可能成為中心貿易國家,并輻射到其他國家,實現共同發展目標;第三,跨區域性,信息、互聯網等技術發展背景下,電子商務逐漸突破傳統商務模式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成為國際經濟貿易發展新模式,從而為跨區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面對國際經貿新規則,只有在經濟發展只能夠成為中心國家,才能夠越來越強,反之,則會越來越弱,中心國也成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焦點。[1]
(二)拓展化趨勢
國際經濟的發展,人們思想意識發生變化,關注范圍變廣,使得國際經貿規則也逐漸滲透至國家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技術、環境等。基于此,經貿規則拓展化趨勢愈發明顯,出現了涵蓋廣泛領域的自由貿易協定。
微觀角度而言,拓展化趨勢對國際經濟貿易產生了很多影響,例如,發達國家更加關注與環境等方面問題,而發展中國家則強調農業補貼等方面因素,使得國際經濟貿易話題逐漸朝著多樣化趨勢發展,增加了達成共識的難度;宏觀角度而言,經貿規則主要是由國際社會主要行為主體參與制定的,使得規則更傾向于大國利益,基于此,國際貿易拓展程度越大,相應的反全球化聲音也會越來越多。[2]
(三)差異化趨勢
WTO作為國際經濟組織,在解決貿易爭端、協調各國家利益等方面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受到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視,其國家參與數量越來越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一些談判的難度,難以達成共識,突出表現在多哈談判事件中,規則差異化作為國際經貿發展的新趨勢,主要體現在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其中國際知識產權表現最為突出,還包括競爭政策、勞工保護等方面,即便是在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之間,也會存在很大貿易爭端。但是,受到區域化經濟發展模式的影響,未來國家間合作越來越多,使得強國越來越強,相反,弱國則越來越弱。[3]
國際經貿差異化發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給全球經濟體制構成了一定威脅,且對發展中國家的歧視也會增加,另外,受到資金、開放度等因素的影響,區域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明顯,從而直接對發展中國家主權的穩定性。
(一)重視多邊貿易,構建經貿新秩序
誠然,區域貿易發展迅速,但是,多邊體制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且WTO規則依舊是國際經貿規則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在參與國際競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統一的多邊規則發揮的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由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為了鞏固自身超級大國的地位,積極推廣自由貿易體制,對多邊貿易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邊貿易體制發揮作用。[4]因此,我國在發展國際經濟貿易過程中,要重視多邊貿易,并堅決捍衛多邊經貿體制,并適當協調區域貿易與多邊貿易體制之間的關系,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規定,有效提升透明度,并將其納入大審核工作中,避免發達國家積極拓展區域貿易規則,減少經濟自由化的不良影響,有效保護多邊貿易,構建國際經貿新秩序,爭取更多話語權,從而促進我國對外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
(二)明確自身定位,爭取更多話語權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路線,經濟迅速發展,但是,這并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仍然不占有優勢,受到發達國家的歧視。基于此,面對新規則,我國要明確自身位置,并積極拓展發展空間,立足于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另外,規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偏向于自身利益,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國權益,應積極應對和適應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變化,轉變被動狀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和完善,我國除了要放眼于整個國際,還需要加強對一些區域貿易規則的關注力度,并參與其談判,減少歧視性規則的數量,除此之外,我國還要加強對自身內部的調整,與國際規則發展趨勢相協調,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并深入分析和研究新規則的制定,為我國經貿發展爭取更多利益,提升國際秩序合理性,從而為我國貿易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5]
(三)發揮主導性作用
區域貿易體制的出現,不利于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大國,要積極與我國具有同樣政治、經濟效應國家的合作,并參與區域貿易安排談判,避免由于邊緣化及貿易歧視對我國貿易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縱觀以往我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爭端,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整體實力不夠,且影響力不強,例如,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過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即便是簽署BITs,也仍然存在不同之處,在投資待遇等方面能夠充分體現出來,但是,這其中也包括我國自身的原因,應加強對東盟的關注力度,并深入探討東盟對我國經貿產生的影響。因此,我國在重視多邊貿易的同時,也要兼顧區域貿易,多參與談判,盡量緩解和避免發達國家等對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產生的威脅,建立以區域為中心的合作,確保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另外,現代社會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更加關心人們生活環境、電信、運輸、知識等方面,所以,不僅要關注縱向規則,還需要加強本國橫向規則的制定與完善,進而確保我國社會、經濟、政治等能夠實現長遠發展目標。[6]
根據上文所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當下國際經貿規則逐漸朝著區域化、差異化及拓展化方向發展,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是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新規則的出現,要積極調整和優化自身戰略,明確自身發展中國家的定位,堅持多邊貿易,并積極參與區域貿易談判,爭取更多話語權,創建國際經濟發展新秩序,有效保障我國經濟貿易利益,避免歧視性規則等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從而推動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1]吳美田.論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法律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8(3):259-261.
[2]謝 康,李 贊.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互補性的實證分析——兼論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實質[J].國際貿易問題,2012,20(5):12-14.
[3]曲鳳杰.優化結構與協調發展——發展服務貿易與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戰略措施[J].國際貿易,2011,10(8):158-159.
[4]蔡鵬鴻.TPP橫向議題與下一代貿易規則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13,14(1):265-267.
[5]余明江.我國農村反貧困機制的構建——基于“政府—市場”雙導向視角的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5):123-125.
[6]朱 彤,張悅盈.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轉變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新浪潮的興起 [J].亞太經濟,2012,14(7): 456-457.
[責任編輯:龐 林]
DF961
A
1005-913X(2015)04-0011-02
2015-02-14
張天穎(1981-),女,內蒙古通遼人,助教,研究方向:國際經貿與國際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