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冰 編輯/孫艷芳
中國不會出現趨勢性的“外資撤離潮”
文/韓冰 編輯/孫艷芳
雖然外資企業大舉投資中國的熱潮暫告一段落,但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僅為少數,并不會出現趨勢性的撤資潮。改革與擴大開放紅利的釋放,將為外資企業帶來在中國市場的新機遇。
今年以來,少數大型跨國企業關停在華工廠現象被濃墨重寫為“外資撤離潮”,吸引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更引發了又一輪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質疑。那么當前中國投資環境的真實情景如何?是否真的出現了大規模的“外資撤離潮”?部分外資企業撤出中國的主要原因為何?未來中國仍然是全球投資熱土嗎?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2015年世界投資報告》,2014年,中國的FDI流入量在全球FDI流入量下降16%的情況下,仍逆勢增長4%,并以1290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國。另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1~9月,中國利用外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國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980家,同比增長10.1%;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847.4億元人民幣(折949億美元),同比增長9%。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顯示,超過60%的會員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優先投資目的地前三位或第一位。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2015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指出,61%的歐洲企業認為,中國對其全球戰略的重要性仍在遞增,且這一比例比上一年度高出2個百分點。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公布的《關于我國制造業企業開展海外事業的調查報告》(2014年,第26次)顯示,在對于“舉出中期內前景看好的5個海外投資目的地”提問的企業回復中,中國從2013年的第四位升至第三位,且得票率與第一位的印度和第二位的印尼不相上下,分別為45.9%、45.7%和43.7%。此次調查還特意針對在近年來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中國沿海地區(華北、華東、華南)有投資的日本企業設置了“如何定位中國?中期內是否調整生產規?!钡膯栴},回答企業中,“主要作為生產基地”的比例為20.8%,“作為銷售市場以及生產基地”的比例為69.9%,兩者合計高達90.7%。這也就意味著,90%的企業仍將中國作為其生產基地。
這些數據表明,當前中國吸收外資的走勢平穩,中國的外商投資環境仍得到國際投資者的認可,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僅為少數,并未也不會出現趨勢性的撤資潮。
不可否認,近年來部分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外資企業撤離了中國,并重新調整其全球經營戰略。那么,部分外資企業離開中國的主要原因為何?筆者認為,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導致一些對勞動力成本高度敏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外資撤出。勞動力成本增加,近年來一直被一些外商投資企業視為當前在華運營的最重大的風險與挑戰。
二是中國經濟放緩。據中國歐盟商會的《2015中國歐盟商會商業信心調查》,中國經濟放緩被列為企業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其中,工業企業對中國經濟放緩最為敏感,66%的受訪企業表示這將對其未來業務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分析則可發現,機械類企業最為敏感,該行業76%的受訪企業認為受到了中國經濟放緩的重挫。
三是中國引資政策的調整。中國自2006年進入“十一五”(2006~2010年)以后,開始對引資政策逐步進行調整。2008年,《企業所得稅法》與《反壟斷法》正式施行,標志著中國引資政策的實質性調整,即逐步為內資和外資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政策平臺。2010年12月1日起,《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和《征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適用,則標志著外商投資企業在華享受的“超國民待遇”正式終結。與此同時,中國引資還從“來者不拒”向“擇優選資”轉變,從重數量向強調質量轉變。自2007年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始,政府強調優化外資結構,鼓勵外商投資新能源和環保技術,限制外商投資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和稀缺礦產資源,引導外資逐漸向附加值高的產業轉移。
四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競爭力提升。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2015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上榜的中國企業達到106家。中國企業競爭力的增強,必然會對外企在華的經營帶來挑戰,給其帶來競爭壓力。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市場的日益完善,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一些外商投資企業由于自身經營不善而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下降,市場份額不斷萎縮。
應當看到,我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發展對投資環境產生了深刻影響并使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受到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價格持續攀升,外資超國民待遇被取消,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強化,國企、民企市場競爭力加強,引資強調質量等變化的影響,一些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實屬正常。
投資環境與企業效益息息相關,一國投資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其對外資的吸引力。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使中國投資環境仍具吸引外商投資的比較優勢并使之具有可持續性,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課題。事實上,早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國家就已針對這一問題開出了良方,提出了“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改革涉外投資審批體制”等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強調要“適應對外開放不斷深化,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促進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上述重要政策的指引下,各類優化投資環境舉措不斷出臺,中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
一是建立自貿區,探索準入前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首先掛牌成立,以探索建立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這開啟了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新篇章。準入前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客觀上要求減少行政審批,放寬外資準入,賦予各類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提高外資管理體制的透明度。
二是修改外資三法,尋求構建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投資環境。2015年1月19日,醞釀一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投資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公布。這一草案旨在通過對現行利用外資的三部基本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進行修訂合并,制訂一部統一的《外國投資法》。按照新的草案稿規定,外商投資管理將廢除逐案審批制度,采用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相適應的“有限許可加全面報告”的管理制度,以利于激發市場活力和轉變政府職能。
三是更新《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放寬外資準入。2015年3月10日,國務院批準了2015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新版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外商投資的限制大幅減少,較2011版目錄刪減了41條限制類條目、5條鼓勵類條目和2條禁止類條目,開放力度為歷次修訂中最大的一次。
四是新設專門的知識產權法院,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多年來外商投資企業抱怨的老問題。在轉向創新為驅動的新常態下,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切實依法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至為重要。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知識產權法院。2014年11月,北京的知識產權法院率先落地,開啟了中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航程。
五是積極商簽國際經貿協定,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中國政府不僅注重通過深化國內改革來優化投資環境,同時也注重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提升中國投資環境的國際化水平。2015年6月1日,中國與韓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6月17日,歷經10年談判的中國與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簽署。此外,中美、中歐雙邊投資協定談判也在積極進行中。上述已簽署與正在談判中的國際經貿協定,將助力在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更好地實現其全球生產布局,實現利潤最大化。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勢頭良好,服務業吸收外資快速增長。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15年1~9月,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579.9億美元,同比增長19.2%,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1.1%,較制造業利用外資占比高出約30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的引資結構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服務業已成為當前吸引外商投資的重要領域。
與此同時,高技術制造業快速增長。2015年1~9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298.4億美元,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31.4%;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占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總量的23.5%。其中,電子元件制造、集成電路制造、通信設備制造、航空航天及設備制造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分別增長25.6%、75.5%、171.7%和49.2%。
中國利用外資的上述變化與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高度契合。即在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下,外資流入也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產業??梢灶A見,在新常態下,中國吸引外資在穩中有增的同時,結構會更優,質量會更好。
隨著改革紅利、開放紅利的不斷釋放,外商投資在華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當前,自貿區作為改革“試驗田”,已試行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并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2015年4月20日,《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發布,列明了對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四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內的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的外商的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新發布的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中,僅有122項特別管理措施。這意味著除此之外的領域,在相同情況下,外資可享有不低于內資的待遇。
近期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進一步明確了2018年我國將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的改革時間表,意味著此項改革將進一步提速。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需要一國政府具有較高水平的監管能力以及具有穩定性和預見性的監管框架。因此,各級政府需要對現行有關市場準入的各項規定進行系統性清理及廢改立工作??陀^上,這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的投資便利化與自由化。
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的開放是今年上半年中國投資環境的又一亮點。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運營,國務院于2015年4月21日通過了《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明確規定,在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開展特許經營,境內外法人或其他組織均可通過公開競爭,在一定期限和范圍內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基礎設施或公用事業,并獲得收益。這表明,外資在符合外資準入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前提下,也可以參與上述領域投資。繼《辦法》出臺后,相關主管部門又發布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領域投資的具體實施意見,例如《關于進一步鼓勵和擴大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鐵路的實施意見》、《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在收費公路領域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實施意見》等。這些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了在相關領域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的相關規定,例如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
綜上分析可知,低成本勞動力紅利構筑的外資企業在華的黃金時代逐漸結束,但是改革與擴大開放紅利的釋放,則將為外資企業帶來在中國市場的新機遇。雖然外資企業大舉投資中國的熱潮暫告一段落,但外資企業撤出中國僅為少數,并不會出現趨勢性的撤資潮。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方式會有所改變,比如從現在的大型投資轉向中小規模投資、資本投入轉為利潤再投資、從制造業轉向第三產業等等。一些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外資企業撤離中國實屬正常。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