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昌
破解東北現象加快東北振興
陳永昌
(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哈爾濱150001)
東北老工業基地起步于建國初期,成型于計劃經濟的文革年代,轉型于改革開放年代,升級于21世紀。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曾是中國經濟的排頭。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后,東北落后了,由排頭變成了排尾。這是由于“三個落后”和“四個短板”因素造成的。改變這種狀況,就要以習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的講話精神為指針,抓住四個十年疊加一起的機遇,著力做好“加減乘除法”,破除計劃經濟舊框框,變被動為主動,加快第二輪東北振興,讓東北由原來的計劃經濟排頭兵,變成市場經濟的排頭兵。
東北現象;東北老工業基地;優化產業結構;經濟新常態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就振興東北等地區老工業基地、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等議題進行調研考察。習總書記強調:東北地區要增強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準發力,扎實工作。7月19日,《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正式發布。國家在關鍵時期再次集中出臺了支持東北振興的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為新一輪東北振興帶來了希望。
計劃經濟時期,東北曾是中國經濟的排頭。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后,東北落后了,由排頭變成了排尾。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怎么破解這種東北現象呢?這是我們必須要弄清楚的問題。
(一)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由來和發展
東北是中國革命的根據地,是解放戰爭的大后方,是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建立起來的老工業基地。東北老工業基地歷史經歷了四個階段,由此積累釀就了東北現象。
1.東北老工業基地起步于建國初期。一五、二五期間,作為新中國工業搖籃的黑龍江省,企業群體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類是一五、二五期間蘇聯援建中國156個項目,在黑龍江落地了28家。如:三大動力、哈量、亞麻、富拉爾基一重等,都是前蘇聯援建的。吉林的一汽和吉化、遼寧的鞍鋼和沈重等,也是蘇聯援建的。第二類企業是抗美援朝期間,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南廠北遷,把河北、山東、遼寧的一些大企業遷移到黑龍江來,共遷移29家,如:哈軸廠是從遼寧的瓦房店軸承廠搬遷過來的。第三是我們自力更生建立了大慶、龍滌、黑化等一批新企業。
2.東北老工業基地成型于計劃經濟的文革年代。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東北是以制造業、開采業為主體,以低價位開采資源為產出,來支援全國經濟建設的??梢哉f,完全是犧牲了資源、搭上了廉價的勞動力、超負荷作出的巨大貢獻。1962年國民經濟恢復,成立了中央六個地區局,其中就有東北局,地點設在沈陽,由此才把老工業基地建出了規模。
3.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于改革開放年代。在改革開放期間,東北三省是最后一個退出計劃經濟陣地,也是最后一個進入市場經濟陣地。由排頭變排尾是歷史的形成,也是產業結構陳舊的必然結果。東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政策支持下,不斷加快改革步伐,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調整。但因計劃經濟的舊身板沒有得到徹底的改造,大型國企進入市場經濟遇到了嚴重的不適應癥,都成為東北落后的直接原因。
4.東北老工業基地升級于21世紀。自2003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來,中央給了不少政策,遼吉黑三省從GDP總量到外貿總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始終沒有改變落后的體癥。進入新常態后,東北三省首先出現經濟下滑現象,接著便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落后地區。
(二)東北經濟落后的成因分析
原因之一:“三個落后”
一是觀念落后。黑龍江是移民省份,三千年封建思想的小農意識積累很深,計劃經濟觀念根深蒂固。缺少團隊精神、缺乏合作意識。計劃經濟導致了東北人聽話、照辦、不會創新、不會開拓的落后思維模式。
二是體制落后。東北經濟管理體制是歷史遺留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企業活的難,政府活的累。表現為五最:一是解放最早;二是距前蘇聯最近,三是學計劃經濟最快;四是退出計劃經濟最晚;五是負作用最大,計劃經濟留下的舊胎記最重。所以導致人口和人才不斷外流。
三是產業結構落后。計劃經濟留下的舊產業結構,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了經濟出了問題。實踐證明:速度決定增長,結構決定發展。黑龍江重化工企業和資源企業比重太大,一個油城、四個煤城,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速度放緩的大環境下,即刻失去了以往的產業優勢。
原因之二:“四個短板”
黑龍江經濟結構存在四個結構性短板:第一個短板是國有企業多、比重大,非公經濟比重小,和南方發達省份比較存在很大差距。浙江民營經濟達到了89%,體制活、發展快。而黑龍江國有企業多、包袱重、民營企業少。第二個短板是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晚、比重低。我們一產是大農業,但大而不強;二產是大工業,但結構欠優;三產是服務業,但產業比重僅是46.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六個百分點。第三個短板是工業結構陳舊,傳統制造業比重太大,高科技、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低。第四個短板是開發結構不合理,偏重于資源開放。黑龍江是資源大省,開發資源是對的,但不能單一。開發資源要注重市場營銷,把好東西賣上好價錢。義烏就注重市場開發,所以把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場,帶來的是人流、物流、資金流。
黑龍江恰恰只研究資源開發,不會市場開發。黑龍江是木材大省,但家具市場在廣州;黑龍江是糧食大省,但糧食期貨市場在鄭州,沒有定價權,被邊緣化而落后。為此,黑龍江要趕緊抓住市場開放這塊短板,用市場開發帶動資源開發。
(三)改變戰略格局,重新打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要以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產業、生物科技、環保產業、電動汽車、高端現代智能制造業為切入點,以資源產業、裝備制造業為基礎,發展朝陽產業,淘汰夕陽產業,在調結構上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從根本上改造并調整產業結構。只有這樣,東北才有希望,黑龍江才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機遇總是偏好有準備的人。隨著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黑龍江發展前景出現了四個十年疊加一起互動互補、互為發展的局面。
第一個東北振興的十年。中央28號文件啟動,省委提出了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群要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原字號企業怎樣進行深加工以延長產業鏈;老字號企業怎樣改造升級;新字號企業怎樣做大做強;民營企業怎樣扶持發展等課題,制定并實施了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上做到“三產三做”:一是一產農業要做強,對資源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二是二產工業要做優,解決工業大省結構欠優問題,加快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大做強。三是三產要做大,解決現代服務業發展晚、比重低的問題。抓住第二次振興的重大機遇,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第二個經濟新常態的十年。2014年3月,習總書記提出“國家進入發展新常態”。新常態要新十年,并具有“四個特征”:一是中速發展;二是深化改革;三是調整結構;四是創新驅動。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特征,應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使經濟發展由過去粗放增長的高速度轉向理性增長的中速度,增長的空間是保七爭八不低于六。
第三個龍江絲路帶建設的十年。國務院批復的是中蒙俄經濟走廊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新絲路帶的建設,將對黑龍江經濟起到拉動作用,培養出新的增長點。黑龍江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將分三步走:第一步為2014-2015年,是起動階段,對俄貿易量達到250億元。第二步為2016-2020年,是攻堅階段,要建成一核四帶一環一外新格局。第三步為2020到2025年,是達標階段。走好這三步,就形成了一個由抓開放帶改革,用改革促發展、調結構、轉方式、惠民生工作的新思路。
第四個中國制造2025行動的十年。這十年與東北振興10年在時間上相吻合,定會帶來良好的互動互補效應。這十年,中國企業要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對黑龍江來說,既有針對性,又有緊迫感。“互聯網+”將把老產業改型升級,把新產業做大做強,為老工業基地帶來新發展。借助2025這個新行動,老工業基地改革將出現“三化新態勢”:一是智能化。在工業的產品設計和制造上實現智能化,在工業的運營和管理上實現智慧化,由制造大省變成智造強省。二是服務化。制造業要服務化,這是一個新理念。老企業要改變關起門來搞生產、就產品研究產品、對廠外服務業關注不足的狀況。要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走服務化路子,開發生產型服務業,延長服務鏈,包括科技、金融、商貿和售后服務業。三是綠色化。習總書記到貴州考察為中國經濟提出了兩條底線。一是發展,二是生態。黑龍江是生態大省,發展綠色經濟很有前景。所以要著力發展生態工業和綠色制造,力求工業綠色化、節能環保化。
21世紀是互聯網+發展的世紀,通過互聯網+發展新興產業。新時代是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云計算將改變社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新一輪東北振興,對黑龍江這個生態大省和制造大省,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和機遇。各行業要利用“互聯網+”開發智慧產業,如智慧農業、智慧林業、智慧旅游業等等,努力把黑龍江省變成智慧龍江。
在今年的北京兩會上,習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分別深入東北組座談,體現了中央領導對東北的關心和重視,同時對東北的振興提出了“做好加減乘除法”的要求。
第一,做好加法。加法就是發展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養朝陽產業,調整優化結構。以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新的支撐點,打造兩個新的發展引擎,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二,做好減法。減法就是淘汰計劃經濟留下的落后產能和夕陽產業,主動拆除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減法還要減在政府職能上,力求政府盡快減人、減政、減權,優化發展環境。
第三,做好乘法。乘法就是在創新驅動上加大力度,營造發展動力源。改變過去靠要素驅動,轉成今后靠創新驅動??坑^念創新出活力;靠體制創新出動力;靠融資創新出財力;靠科技創新出競爭力。黑龍江要利用哈工大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把成果落地孵化轉化,實現高校強省、科技興省。
第四,做好除法。除法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徹底根除計劃經濟留下的舊體制和舊機制。東北振興要用好四法,并加大力度,讓其產生疊加效應,求得全勝。
總之,加快東北振興,就要以習總書記在吉林的講話精神為指針,破除計劃經濟舊框框,變被動為主動,讓東北由原來的計劃經濟排頭兵,變成市場經濟的排頭兵。讓轉型真正到位,為東北經濟營造新的動力源。不斷改善民生,給老百姓留下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
在東北振興中,黑龍江應聚集人力、物力、財力、精力,解決國企改革的一系列關鍵問題,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為龍江的明天更加美好多做貢獻!
[責任編輯:高治平]
F123.16
A
1005-913X(2015)10-0001-02
2015-09-25
陳永昌(1949-),男,黑龍江海林人,研究員,中共中央黨??妥淌冢T士生導師,黑龍江省科顧委主任,從事宏觀經濟和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