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海紅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地租屬于經典的經濟學范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總是將其與私有制、剝削聯系在一起,對其進行革命,而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就變得悄無聲息了。共產黨通過在會議上不斷的提出相關的法案使得非勞動收入不等于剝削,不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往后城鄉居民收入的一個新的增長之處就是土地財產的收入。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已經包含了私有制勞動收入以及非勞動收入,地租與其是有密切聯系的,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系也要包含地租。
首先,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存在的基本條件就是農村的土地資源。中國本就有著比西方更為嚴重的人地矛盾,而新中國成立后人口的劇增,使得這一矛盾更加嚴重。并且耕地的污染又在不斷的加重,農田的營養比例下降,農田產量不斷下降。在對我國的耕地數量與質量的目前及以后的發展情況分析看來,我國的耕地供給有著很明顯的完全無價格彈性的特點,所以稀缺耕地資源進行配置時,必須要地租其功能。
其次,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在制度上基礎就是農民土地權利的排他性。在之前深入研究了土地經營權是物權還是債權,結果目前較為一致的認為其是物權。物權相對于債權有著更高的排他性。在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性質進行分析研究時,重視點一般在于其宏觀的排他性,而對于其權能結構的微觀排他性則有所忽視。包括:第一,在土地占有權能上的排他性。占有權能反映的是對于權利的主體以及客體的現實的掌控力,占有權能是進行使用、收益和處分權能的前提。第二,農民土地使用權能排他性。農民在當前已經實現了在生產經營自主權上具有完全排他性。第三,農民土地收益權能排他性。政府的財稅制度和這一權能排他性的關系密切。第四,農民土地處分權能排他性。農民對土地的處分權正在向著所有權的處分權能靠攏。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能結構排他性之間的差異的程度是不一樣的,由大到小依次為:農民承包地的占有權能與使用權能、收益權能的排他性、處分權能的排他性。在今后的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要對宏觀土地承包經營權和微觀權能排他性進行一定的增加,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地租確立的基礎上進行。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地租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不論對兩者是不是認同,在現實中就是家庭承包制在施行之后,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自然就會出現,不過在對其占有時可能在不同的時期、主體會以不一樣的名義來進行。因此,在從理論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范疇進行確認之后,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的具體研究還必須解決理論地租和實際地租、顯地租與隱地租之間存在的現實問題。
在當前我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地租還是理論大于實際地租。目前農民將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在我國的法律法規方面是較認可的,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收益本應該是歸于地租的,不過這也不僅僅是所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的數量。許多地方隨著根據其自身的自然經濟條件發展出來法律所沒有規定的承包地流轉形式,這些形式的收益也應屬于地租。轉包和出租仍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但不論以前還是現在,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多少都不能通過土地轉包費來反映了,有一小部分的農民可能有更好的行業來從事,但是流轉出土地的大多數農民都沒有之前的生活水平高。因此了解到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的多少是沒有辦法通過土地流轉的收益來進行確認的。
為什么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地租會有所減少呢?原因包括:第一,農民承包地由于其并沒有完全的土地產權使得地租就會向農業外部流動。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的土地私有制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形成的土地私有制在根本上就有所不同,國家的侵權從而導致了所有權缺失;政府公權力無償分配的結果就是土地私有制,行政與經濟權力下的產物就是農村集體所有制,政府在對土地的所以權進行干涉時可以利用下級服從上級的規則來進行,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行使會受到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發包方地位的干預,在農業中政府和集體經濟獲得的利益都是有著很深的含義的。比如在1980-1990年間,許多農民交納的許多費用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稅費,例如國家收取的農業和農業特產稅、鄉鎮收取的五項統籌款和各種罰款、村集體收取的三項提留款,到最后會在田畝上分攤這些款項,要承包土地就需要交納這些費用,其實也是農地地租產生的。第二,農民承包地的地租由于二元的城鄉經濟結構的存在而從農業轉向非農領域。工業化優于城鎮化,城鎮化優于農業現代化是當代中國的經濟結構,所以經濟結構中薄弱之處就是農業現代化,在不同產業間土地地租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城市國有土地地租高于農地非農地地租,非農地租高于土地農業地租。第三,農民承包地的地租從農戶轉到其他市場強勢主體是由于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導致的。城市市場發展程度整體上優于農村市場,農產品市場發展優于農村生產要素。在賣方這一層級市場上農民在農產品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都沒有占據優勢,在買方這一層面是有農產品中間商、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企業獨占的,農業用地地租還是集體經濟組織領導人的好處費和農業企業的部分收益的實際來源。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地租在經營權流轉發生時還比較易于接受,暫且稱之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顯地租,而沒有流轉時存在的地租暫且稱為隱地租。隱地租可能存在是有其客觀依據的,而在進行農村土地制度類型化研究時的不足之處就是這里。我國現在正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換,有些農戶可以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形式推出農業的領域,由此可能讓以后的農戶生產規模更大,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顯地租機制,對于隱地租的確立有著抑制作用。
首先,家庭承包戶土地經營行為是存在于理性的基礎上的,在日常的生產中用勞動與土地兩種生產要素邊際技術來替代閑置生產要素,并且家庭承包戶土地經營行為可以支撐家庭的基本生活。其次,地租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組成了家庭承包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地租的總效應。家庭承包戶的生產要素雖然可以通過地租來調節一定的使用比例,但是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和土地卻極少;還可以通過地租來激勵農民進行土地集約經營,不過家庭承包戶的勞動投入如果用市場價來計算的話地租的“收入效應”就為負數了。
地租的“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組成了種植大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地租的總效應。土地相當于一種比較“劣等”的投入品,因為轉入的土地面積已經大于自由的土地面積,所以自由土地隱地租的“收入效應”小于租入土地顯地租的“替代效應”,地租的總效應就為正。這就說明了為什么現在雖然土地價格非常低,但是土地流轉在農戶間的發展卻很慢。
顯地租是農業企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地租的特點,土地實現規模經營的主要依據就是技術和資本, “替代效應”與“收入效應”組成了地租的總效應,土地就成為了一種普通的投入品,地租的收入效應就為正數。由此解釋了土地價格在增加的同時農業直接生產領域的土地也被工商企業不斷的占有。
[1]張青,袁鋮. 地租視角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問題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4.
[2]錢忠好. 農地承包經營權市場流轉:理論與實證分析——基于農戶層面的經濟分析[J].經濟研究,2003,2.
[3]黃宗智,彭玉生. 三大歷史性變遷的交匯與中國小規模農業的前景[J].中國社會科學,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