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淼
長三角是我國第一大經濟區,是亞太地區的重要國際門戶,也是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長三角地區規劃,主要包括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浙江省東北部。多年來,長三角經濟發展迅猛,以上海浦東開發為標志,長三角進入了快速開放階段,建立了世界級制造業基地。但近年來受資源的約束和國際市場環境的影響,長三角經濟發展放緩,制造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對長三角制造業來說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思考轉型升級問題。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迅猛,制造業位居世界前列。一般來說制造業生產總值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生產總值較為規定,這說明長三角制造業發展相對穩定。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制造業迎來了發展機遇與挑戰,長三角制造業開始分化和拓展。長三角地區制造業面對挑戰不斷升級,由傳統六大主要行業拓展到是十一個主要行業,主要行業是通信設備、計算機、交通運輸設備、通用設備、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電氣機械、黑色金屬冶煉等。目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有趨同現象,但各行業各地的制造業比重有所不同。
1.長三角高新技術產業優勢
長三角作為重要國際門戶,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全球重要的生產地,這說明長三角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長三角地區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全球產業鏈,一方面向國際提供零部件,同時獲取外企的技術溢出,這位產業升級提供了基礎。
2.長三角人力資源優勢
近年來,長三角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雖然制造業面臨成本壓力,但這主要是產業結構特征帶來的,潛在的人力資源優勢并沒有消失。如果成本增加帶來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反而會提高高技術產業的競爭力。這就需要長三角地區迅速做出合理的反應,發展高端制造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生產方式,充分挖掘潛在的人力資源優勢,從聚集低水平的勞動力轉向集聚高級人才。
1.制造業發展層次較低
當前,長三角地區制造業仍然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特別是傳統制造業,一些高新技術產品也不是從事的高端技術,而是集中在加工裝配環節。總的來說,長三角地區制造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模式。
2.產業集群化水平不高
產業集群化會提高整個地區的競爭力,比如降低成本、提高競爭、提高效率等。目前,長三角集群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如上海形成了汽車產業、IT產業等;江蘇形成了化學工業、紡織業集群等。但總的來說,產業集群化發展層次較低,沒有形成完備的產業鏈,也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3.產業研發能力有待提升
技術創新離不開經費投入,這也是科研活動的驅動力。制造業投入的科研經費,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科技活動的狀況。對長三角地區來說,江蘇、浙江的科研經費投入有著優勢,比較重視技術創新。相比較來說,上海的科研經費投入要高于其他兩地,這說明技術創新經費投入有一定差異。從國際技術發展水平來看,長三角制造業的創新投入還遠遠不夠。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升,要降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壓力,可以發展裝備制造業,這也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發展裝備制造業可以為長三角地區發展高端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基礎。長三角地區應充分利用良好的區域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發展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加速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提高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效益。
長三角地區的制造業集群化處在初期,隨著有著較高的相似性,但各地有著自身的優勢。因此應通力合作,在保持自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業集群化水平。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的時代到來。長三角作為重要的國際門戶,應充分整合國際優勢要素為我所用,培育國際化企業服務于本地區產業與經濟發展,為長三角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途徑。培育國際化企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如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進入資產稟賦優勢地區,獲取技術水平的提升,構建國際營銷網絡。通過培育國際化企業不僅能轉移本地區不適宜發展的環節,還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長三角地區制造業要轉型發展就要在技術上創新,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地方政府應從資金和人才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培育具有高技術創新的人才隊伍。同時也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一些優秀人才,提高制造業科技人員的素質。另外應設立專門技術創新經費,為企業的自主創新創造條件。
[1]洪江濤,黃沛.長三角地區制造業創新現狀及對策研究[J].研究與發展展望,2010(6).
[2]葉婷婷.長三角地區制造業現狀、轉型升級困境及路徑選擇[J].北方經濟,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