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東
(沈陽工程學院財務處遼寧沈陽110136)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若干思考
○季東
(沈陽工程學院財務處遼寧沈陽110136)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是提高經營水平,維護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經營成果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企業預防風險的重要手段。目前,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并對其進行科學的評價,已經成了企業經營管理的主要任務。本文將著眼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原則與內容,分析了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最后,針對我國內部控制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
內部控制 評價 問題 建議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基本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第一,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出發點,內部環境在企業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第二,風險評估,是預防、分析和及時識別各種不確定因素并采取解決措施的過程。第三,控制手段。根絕風險評估的結果和風險系數,采取適當的方法得以實現。第四,收集信息與傳遞溝通。快速準確的收集信息,并采取切實可行的方式在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之間進行傳遞。第五,監督管理。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定期檢查與監督。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要定期根據評價結果,根據內部控制的五個評價內容進行設計,結合外部的內控結果,揭露內部控制的評價過程、執行缺陷等方面,進而做出更為合理有效的評價報告。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合
法性原則,評價體系應當對單位內部涉及會計工作的所有人員有所約束,任何個人都不得擁有超越內部會計控制的特權。二是科學性原則,評價體系應當通過科學的內控方法,通過合理的內部控制程序,確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三是系統性原則,評價體系應當從各個方面反應內部控制評價的要素,全面客觀地對企業整體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四是有效性原則,評價體系應當準確反應各個系統的關聯關系,對內部控制的相關人員進行系統有效的約束。
企業內部控制具有不同方面的需求,決定了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不同目標。內部控制評價主要滿足以下幾個需求:法律需求、審計需求以及經營管理者的自身需求。需求不同,企業內部控制的評價主體、課題以及評價目標都各不相同。為了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與法律的具體規定或者潛在的要求相符合,其結果有利于達到法案對企業內控方面的具體要求。最終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市場的監管與規范,避免財務丑聞的出現,保障市場高效有序地發展。為了滿足審計方面的需求,企業內部控制主要評價那些可能影響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內部控制,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領域,制定合理的審計程序,預防審計風險,保證審計的質量。為了滿足經營管理者自身的需求,內部控制對企業整個系統進行全方位的評價,進而促進經營管理者目標的實現。綜上所述,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既是維持企業自身發展與生存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企業前進的強大動力。因此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目標的直接需求則來源于法律法規,其根本在于為企業的經營提供長遠的發展需求。
內部控制評價是企業完善與運行的重要手段,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與披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一,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可以讓企業更好更快地適應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競爭愈發的激烈,風險也愈來愈大。企業要想健康發展,規避風險,必須適當地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適當的評價,規范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建立,保證企業持續有效的經營,進而規避風險。第二,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的評價,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促進企業規范內控制度。第三,企業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的評價,加強財務報告的披露,提高企業的會計管理。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可以強化企業的管理,維持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貫穿了企業網的全部生產經營和管理,實現了對企業的全方位的監督,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和經營者的素質,促進企業又好又快的發展。通過企業對財務報告的披露,不僅滿足了政府以及行業監管的需要,更進一步反應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風險管理水平、企業的運營狀況,公司的發展戰略以及競爭優勢,從而能夠體現誠信度、透明公開以及高度負責的社會形象及使命感,從而對于股東社會大眾、相關利益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目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方法主要有風險基礎評價法和詳細評價法。
1、風險基礎評價法
風險基礎評價法首先是識別出相關目標對應的風險,然后針對這些風險,收集內控制度運行有效性的證據,考察企業是否充分建立了相應的防范措施,對內部控制整個體系是否存在缺陷與漏洞做出評估,由此來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這種方法主要是從風險作為出發點,然后是控制。從公司層面的控制,再到活動層面的控制,充分體現了風險基礎觀,使內控制度評價有的放矢,避免了簡單的局限于內部控制框架。通過對風險的關注,也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評價效益,但是這種方法也對評價主題有了更嚴格的要求,需要其具備較高的職業判斷素養與能力。
2、詳細評價法
詳細評價法就是依據國際上認可的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標準,對內部控制要素的存在性與合理性進行考察,再通過一定的程序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測試,識別缺陷與風險,綜合測評后得出總體的評價結論。這種方法比較直接容易找出差距與不足,缺點是模式固定,易導致評價結果的不準確性。為了彌補其不足,美國的理論界與實物界又提出了風險基礎評價法。
1、內部控制相關評價主體與責任主體不明確
企業想要達到內部管理與戰略目標相一致,內部控制評價體系跟不上步伐。在實際運營過程中,很多上市公司雖然設立了專門的內部審部門,但是主體尚不明確,有些還是附屬于一些部門,有些還局限在總經理的權限范圍之內,在一定程度上內部審計的職能還很難是實現。我國上市公司僅僅在內部控制的監督上強調由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來執行,在治理原則尚沒有明確內部控制的具體執行人,導致內部控制的責任主體不明確。
2、內部控制評價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目前,財政部,審計署對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提出了不少規范標準,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提供了有利的依據。但是,對于一個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評價還沒有明確規定,這就導致企業內控評價標準具有可選性,進而使企業內控評價結果具有主觀性,不利于企業之間的比較,更進
一步地,有些企業還有可能利用這一可選性進行財務舞弊。
3、內部控制評價目的性不明確
目前,由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現存現象,導致了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審計報告為基礎,進而對報表數據的公平性和真實性進行評價與檢驗。企業沒有系統的將內部控制的評價內容用于有關公司治理和公司長遠戰略規劃的動力方面,進而使評價主體發生偏差。
4、內部控制評價過于單一
現階段,我國內部控制評價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局限性。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財務報表相關的內控制度進行評價,其它內容的評價做得不夠重視,尤其是對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這種做法會使企業管理和內部控制評價目標不相一致,會導致內部控制評價在整體上是不全面的,嚴重的話會導致企業的不健康發展。
1、明確相關人員內部控制法律責任
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在構建過程中,企業應當根據其自身性質和特點,制定一個不僅符合實際要求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標準評價體系,使其具有統一性。對管理者的責任清晰劃分,權責明確,可以對管理層的法律責任界定明確。首先,借鑒西方國家經驗,明確規定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財務總監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負有不可推卸的直接的責任。管理者應該評價內部控制體系的設計和執行是否符合企業未來發展方向。除此之外,還要細化相關法律,明確企業管理者的具體內控職責。如果沒有對內部控制進行有效的執行,要能夠依法明確具體責任人,依照規定嚴格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2、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
目前,在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時,多采用“是與否”的模式進行評價。在這種模式下,一旦企業在某一項控制上存在缺陷,企業的內部控制評價結果就只能是“否”,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企業披露其控制缺陷的積極性,具有片面性。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對企業內部控制進行評價時,要突破傳統簡單的“是與否”的選擇模式。如果某項單一的控制缺陷被披露出來,企業在其它部分內部控制評價都是有效的,那么在對該企業進行評價時就不能單純的依據“是或者否”來進行評價。企業在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過程中,要從企業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要不斷學習先進的內控制度和國外先進的評價方法與技術。同時,一定要注意,制定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不要盲目,要具有可操控性,符合我國企業的發展現狀,進而來進行有效性的控制和評價。
3、要加強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監督
首先,要加強監督環節,就必須熟悉企業內控制度,在此基礎上評價企業內控制度是否完整且有效。其次,監督企業的內部控制機構與人員是否配備健全,企業處理日常業務的程序是否按照制度來執行。從經濟源頭進行追查,監督企業的控制評價是否健全,進而對整個企業進行全面的監督評價。最后,在企業經營運轉過程中,采取抽樣的調查方式,根據抽查樣本,分析企業內部控制的真實情況,進而綜合判定企業控制評價得出的結論是否真實準確。如果所有方面都顯示出正常,則可以推斷控制評價系統是比較完善的,值得信賴的;如果個別方面顯示出異常,需要進一步加大抽樣樣本,進行大量的調查,發現問題后,再及時解決。
4、全員參與內部評價過程
COSO報告認為內部控制是覆蓋了整個企業經濟實體的一個系統,包括企業控制環境、控制活動、控制風險、信息的溝通以及監督,所有人員對內部控制都負有責任。倡導全員參與,明確內控思想,提升員工對于風險的重視和內控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企業更加徹底的評價企業風險以及程序的完善,進而更加有效的對企業進行評價。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立,一項極具重要性的工作。完善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企業內控制度更好的落實,進而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本文詳細闡述了內部控制基本內容,評價方法評價問題,以及相應的合理建議。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系統,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不當以及財務舞弊等問題。加強內部控制評價,使企業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能夠處于不敗之地。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控制評價的重要性,嚴格管理,建立科學的經營目標,注重企業的長遠利益,引進數據分析方法,做到內部控制評價的量化與細化。
[1]秦夢潔:淺談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建立[J].現代經濟信息,2013(12).
[2]戴文濤、王茜: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3(2).
[3]魏漢澤、許群:現代企業內部控制量化評價體系初探[J].會計之友,2012(8).
[4]蔡俊杰、劉春志: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問題與對策[J].財會月刊,2012(29).
[5]潘樂、張緒娥: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探討[J].財會通訊,2012(19).
[6]王宏:論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主體及內容[J].江西社會科學,2012(3).
(責任編輯:張瑤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