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
論國有建筑企業如何應對新常態戰略
○鄭文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福建 泉州 362000)
何謂“新常態”?有論者認為,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作為市場經濟的細胞,企業的“新常態”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基礎,同樣,國有建筑企業也不例外。新形勢下,國有建筑企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轉型升級,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成為“新常態”的重要特征,這也將是今后國有建筑企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國有建筑企業 新常態 戰略應對
今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說:“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表明中國經濟進入GDP增長速度中速化、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化、資產價格上行壓力弱化的新階段。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國有建筑企業如何應因形勢,轉變方式、轉型升級、人才管理、科技興企、創新驅動、提質增效促發展,做好企業發展戰略層面上的應對,推動做大做強做優企業目標實現就顯得十分必要。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11.2%,建筑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6%,建筑業增長率高出宏觀經濟增長率的15個百分點。“十二五”以來,建筑業增長率在逐年下降,而且高于經濟增長率的幅度已經持續收窄,降到了10個百分點以下。建筑業是靠投資拉動的,在新常態下,投資對經濟的貢獻率已從過去的52%降到現在的4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2013年8月的20.3%連續11個月下降,今年1—8月降到了16.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8個百分點。建筑業嘗到了前期刺激政策的甜頭,享受了高增長,但現在到了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固定資產投資減少的影響,建筑業勢必首當其沖。1—8月份,在建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只有12.4%,增速比1—7月份回落0.7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也只有14.9%,建筑業也將告別20%以上的高增長,保持中高速增長。因此,建筑企業必須徹底擺脫“速度情結”,從對國家出臺刺激政策、放松房地產調控、加大固定資產投資的期待中走出來,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一屆政府規定各級地方政府停禁新建樓堂館所項目建設,以及房地產不景氣的環境等因素,國有建筑企業應認真研究應對大氣候、大環境市場的方向,以受不了、等不起、慢不得的心態,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大膽地調整經營結構,尋找能夠進入的新施工領域,拓展建筑業主業的生存空間,同時積極探索多元化經營模式,為保持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堅定的基礎。
進入新常態,建筑企業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打造企業經濟、項目升級版,就要爬坡過坎,從粗放型到集約型,從低端到高端,結構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由此可見,國有建筑企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轉型升級,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一是要努力加快產權多元化改革,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放大國有資本的活力和帶動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發揮主導作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根本目的是增強而不是削弱國有經濟的影響力、控制力和競爭力。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可以增強國有建筑企業的自主決策水平,提高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現代化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去行政化步伐,著力規范企業運行機制,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化和管理的有效性。三是面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是建筑業提質換擋、降速運行的新階段,在新的政策下,建設工程項目管理是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制度。項目管理如何譜寫新篇章,為建筑業轉變發展方式和建筑產業現代化貢獻力量,思考已經迫在眉睫。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過去依靠要素成本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必須把發展動力轉換到科技創新上來,以勞力消失為例,建筑業已經飽受人工費持續增長的煎熬,人工費虧損成為行業盈利的第一殺手。可以預測,在新生代農民工紛紛逃避建筑業、農民工老化的大背景下,建筑人工費上漲
仍將持續。新型建筑工業化既是施工企業被勞務公司綁架或者倒逼的無奈選擇,也是行業的大勢所趨,是我國房屋建筑工程的發展方向。據相關數據顯示,工業化建筑施工工期比傳統工期短35%,混凝土損耗量、鋼材損耗量、施工用水,以及現場技術人員比傳統管理減少(降低)一定的比例,能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如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節能環保技術,綠色施工技術,超高層施工等等已成風起云涌之勢。可以預期,建筑業的技術革命已經開始,今后一個時期,科技才是施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建筑企業必須提高科學技術研發能力,向建筑科技產業化轉型發展才是一條光明大道,爭取在建筑工業化方面實現新突破,改變從追求增長的速度逐漸向重視發展的質量轉變。
新一屆政府用“微刺激”取代了大規模投資的刺激政策,而且更加注重市場機制的作用,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建筑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也在積極響應政府改革。一方面要告別粗放經營,嘗試進入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另一方面加強自身內部市場改革,完善內控機制,增強企業市場靈活性,以建立適應新時代特征的經營機制和模式。國有建筑企業必須從企業規模快速擴張的喜悅中走出來,痛下決心,走向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探索之路,徹底擺脫企業長期面臨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工程款清欠、結算工作滯后,資金運行不暢通,資產運行質量不高等問題。為使企業實現由量到質的統一。一方面要把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為工作重心,通過提升產品層次,擴大優勢及前沿品牌的比重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推進市場化改革,完善創新內控機制和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施展國企的市場靈活性,通過市場化手段推動企業大發展。
企業人才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人才競爭機制,做好人才管理工作,是企業長久發展的“王道”。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是做好人才管理的必要手段,在企業人才管理中,真正建立健全與此相適應的競爭激勵機制,就要做到“三個注重”。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實績。實績,是人才在企業發展中施展自己的本領所取得的戰績。在企業管理工作中,無論實行哪種管理制度,都要貫徹和體現注重實績的原則,都必須引入競爭機制;實績是人才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競爭擇優的主要標準,只有通過實績選拔干部,才能準確地把握德才兼備的標準,才能革除論資排輩的陳腐觀念,調動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其次要注重考核評價。真正使人才做到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要實現人才能上能下,除了加強思想教育,根本的方法就是實行嚴格的考核評價措施,把履行職責的實績,作為考核評價的基本依據,要按照人才管理權限,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堅持領導與職工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平時與定期相結合,根據考核評價結果,確定人才的“上”或“下”,同時要建立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考核評價制度,形成長效機制。第三要注重民主監督。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在人才管理中,充分發揚民主,走群眾路線,注重民主監督,做到評價和選拔人才都在民主監督、公開監督下進行,尊重民意,體現民意,依靠職工的智慧,廣泛發現人才、使真正優秀的人才得到合理使用,以樹立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
國有建筑企業在做強自身的基礎上,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為企業創造有利于發展的良好環境,是建筑企業跨越的保障。一是政府、企業、銀行要三方共同努力,良性互動,加強溝通,提升信心,鼓舞士氣,才能幫助建筑施工企業通過考驗;二是政府要幫助企業解決融資成本過高的問題。現階段,融資成本侵蝕著企業的平均利潤,一個主要原因在于銀行基準利率過高,又有銀行運用霸王條款,將實體經濟微薄的利潤轉變為銀行的利潤,這種狀況不變,會使得實體經濟企業在“新常態”下難有作為;三要松懈貸款擔保條件,釋放企業積極性。當前,銀行對于貸款擔保條件的設置越來越嚴苛,甚至把企業的有限責任擴大為無限責任,極大影響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因此,政府有責任強化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銀行間的信任關系;四是政府要盡快出臺適當“新常態”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高稅收已經成為企業的沉重負擔,稅收的減負才能提高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總之,新常態作為一種戰略態勢,標志著中國經濟進入了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由此帶來的影響總體上是正面、積極的。守成沒有出路,創新才是正道。新形勢下,隨著經濟轉向創新驅動,國有建筑企業要有高瞻遠矚的視野,也需有高屋建瓴的計劃,更需要有貼切的措施和行動,智謀為先,審時度勢,在戰略與戰術上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不久將來,國有建筑企業經濟發展必將頻現新亮點、新風景、新畫卷。
[1]田國良:建筑企業必須做好新常態的戰略應對[EB/OL].http:// www.zgjzy.org/NewsShow.aspx?id=6045,2014-12-08.
[2]唐任伍:中國企業如何適應“新常態”[N].企業觀察報,2014-09-15.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