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冬梅 顧海旭 李 娜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北京 101149)
野一帶一路冶地區礦產資源競爭形勢淺析
○榮冬梅 顧海旭 李 娜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 北京 101149)
文章以“一帶一路”戰略為北京,從“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及地區吸引外資情況、礦產資源競爭格局、主要大國在該地區的資源競爭戰略等視角進行分析,并針對分析結果提出我國在“一帶一路”地區實施資源戰略的啟示。
一帶一路 礦產資源 戰略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倡議。“一帶一路”是一種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旨在通過沿線國家的努力,共同打造周邊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對全球有限市場和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對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跨境流動具有重要的作用。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2014世界投資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世界FDI流入總量達1.45萬億美元,較上一年增長9%。其中,流入亞洲發展中國家,包括東亞、南亞、東南亞和西亞的FDI達4260億美元,南亞FDI流入量增長10%,達360億美元;東南亞增長7%,達1250億美元;東亞增長2%,達2210億美元;西亞增長9%,為440億美元。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區域,東南亞地區FDI流入量在近年來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2005—2007年,東盟國家年平均FDI流入量為650億美元,占全世界FDI流入量的4%,2008—2012年,FDI流入量分別為500、470、990、1000、1180億美元,而2013年,東盟FDI流入量為1250億美元,占比提升至9%。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的FDI流入量位列東盟國家的前三位,分別為180、130和120億美元。在南亞,FDI流入量較2012年上升10%,增加至360億美元,其中印度是吸引FDI的主要國家。印度2013年FDI流入量就達280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和英國的FDI較去年有所增加,而來自日本的FDI則呈減少趨勢。2013年,流向內陸發展中國家的直接外資量達到3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亞的絲綢之路經濟體吸引了內陸直接外資流入量的近54%。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的配置逐漸趨向全球化,礦業發展與競爭格局呈現新趨勢,為我國進一步實施全球資源戰略,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有新挑戰和風險。
一是各國對礦產資源的競爭逐漸呈現常態化趨勢,礦產資源競爭的方式愈加高端,資源外交成為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實現全球資源能源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美、日、歐、俄、印度等國家近年來不斷利用資源外交等手段推進全球礦產資源競爭戰略,與資源輸出國在互聯互通、經貿、政治等方面加強聯系,以獲得穩定、持續的資源供給渠道,保障國內的資源安全。
二是主要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礦業公司已經控制了全球大部分的戰略性礦產資源,資源壟斷和技術壟斷格局基本形成,同時很多資源輸出國也不同程度地通過立法等措施提高資源合作的門檻。目前,世界前十大礦業公司控制了西方國家一半以上的鐵、銅、金、鋅礦產量,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三家公司控制了全球絕大部分鐵礦石的產量。主要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還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建立了研發中心或機構,掌握礦產資源領域的高端和核心技術,控制并引導全球礦業技術的發展方向,并由此實現對全球資源的控制。此外,一些資源輸出國針對其他國家大量進口礦產資源的活動,采取了許可證管理制度或額外提出苛刻的附加條件等手段,增大資源合作的難度。
三是發展可持續和負責任的礦業成為全球共識,國際上圍繞采礦業的相關標準和規定更加嚴格和多樣化,新興經濟體參與全球資源開發所受約束越來越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過程中信息披露、環境保護、社區參與等方面的要求愈加嚴格,很多國際組織為了提高透明度制定了相關的標準或規范。
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重要的地緣政治地位、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廣闊的發展前景,美、日、歐、俄、印度等世界主要大國在近年來紛紛提出了針對這一區域的戰略構想。這些構想當中,影響較大的有美國的“新絲綢之路戰略”、“重返東南亞戰略”,日本的“絲綢之路外交戰略”,歐盟的“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及俄羅斯、印度等國的“北南走
廊計劃”等。
1、美國
2011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印度正式提出“新絲綢之路戰略”,標志著這一戰略正式成為美國的官方政策。“新絲綢之路戰略”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加強地區間的合作,通過經濟鏈條使整個中南亞地區形成利益共同體,尤其為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個主要國家之間的合作與發展提供平臺,從而達到利用經濟利益影響政治關系的目的。二是整合地區發展,力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中南亞新秩序,削弱俄羅斯和中國在這一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同時,美國政府近年來戰略東移的重點地區在東南亞,尤其是奧巴馬執政以來,對東南亞的政策做出了大幅的調整。2009年,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上任伊始的“東亞之行”首站選擇的就是東盟,她在雅加達高調宣布美國已“重返東南亞”,并與東盟加強全面的合作。美國此舉不僅是對中國在東南亞地區不斷上升的影響力的制衡,而且還能實現其在東南亞地區運輸航線的暢通無阻,實現了美國及其盟國的資源安全和政治安全。
2、日本
日本是能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提出“絲綢之路外交”的能源外交戰略,初衷就是為了開辟新的能源進口渠道,保障其能源來源的多元化,以及擴大日本在中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日本早期并不重視與中亞的外交,直至1977年,橋本龍太郎內閣首次提出“絲綢之路外交戰略”才開始與中亞地區加強交往,謀求其在中亞地區的“發言權”,促進能源進口渠道的開辟。
此外,日本還意圖通過對東南亞地區實施“經濟外交”政策,以達到開拓新市場、促進其國內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建立海外原材料市場的目的。后經不斷調整,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東盟戰略。目前,日本是東盟的主要投資國,經濟合作方式主要有兩個:一是選擇性提供官方發展援助,二是在東盟國家投資。在東盟十國中,印度尼西亞、越南以及菲律賓是受日本援助最多的國家,同時,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還是日本在東盟最大的兩個投資目的地。除了巨大的市場潛力,重要的戰略位置和交通區位優勢之外,該地區豐富的油氣和礦產資源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3、歐盟
歐盟為開辟新的油氣供應來源和輸送通道,降低對俄油氣的依賴,于2009年召開了“南部走廊—新絲綢之路”能源峰會并提出“新絲綢之路計劃”,在會上與涉及“納布卡天然氣管線”項目的幾個主要國家簽署了聯合宣言。“納布卡天然氣管線”項目是“南部走廊”計劃的主要項目。歐盟旨在通過這一項目加強與相關國家的能源合作,同時拓展與中亞及周邊地區的全面合作,建立經貿、信息、人員和能源方面的緊密聯系,提高歐盟在中亞地區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
4、俄羅斯
“北南走廊計劃”是俄羅斯、印度和伊朗三國于2002年開始積極籌建的“北—南”國際運輸走廊。走廊將北起芬蘭灣的圣彼得堡,經俄羅斯南部的港口阿斯特拉罕后跨里海至伊朗,經阿曼、阿拉伯海最后抵達印度港口孟買。俄羅斯作為“北南經濟走廊”的主導國家,意欲通過此舉,既降低貨運成本,獲得經濟上的實惠,又可以抗衡西方國家的歐亞運輸線路,保持在這一區域的傳統影響力。但是,由于各方難以就實際運作達成共識,該計劃中的公路和鐵路項目進展緩慢。此后,在2012年1月召開的“北南走廊”14國專家會議上,印度表示可以承擔伊朗境內的鐵路與公路建設,該計劃有向前推進之勢。
5、印度
印度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亞洲南部的延伸地區,也積極提升自身在中亞地區的礦產資源戰略存在。2011年,印度國內媒體報道,印正在修建一條連接伊朗查巴哈爾港和阿富汗哈吉加克地區的鐵路。哈吉加克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擁有阿富汗最大的鐵礦床,總儲量約18億噸。目前,哈吉加克鐵礦3個礦區的開采權已經由印度公司獲得。這條由公路、鐵路和港口組成的交通網絡修建完成,以及哈吉加克鐵礦的開采,必然會使印度更大程度地獲得中亞地區豐富的礦產及能源資源,同時提升自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此外,印度已經悄然開始實施全球的能源戰略:陸路上,向北取得俄羅斯油田的開采權,向西與伊朗之間建立能源安全通道;海路上,向東占領東南亞緬甸的天然氣大部分出口市場并計劃在緬甸國內油氣資源開發領域進行投資,向西南加強與尼日利亞石油行業上下游的投資。
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相關的戰略構想。例如,哈薩克斯坦等國推動的“絲風(Silk Wind)計劃”,以及土耳其發起的“現代絲綢之路(又名“中東走廊”)計劃”等。
當前,主要大國在礦產資源的國際競爭中已經占據先發優勢,我國“走出去”戰略雖然正在實施,卻只能進入礦產資源大國博弈的中盤廝殺。所幸,“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礦產資源潛力巨大,開發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為我國利用地緣優勢與之加強礦產資源領域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國應當借鑒各主要國家的資源戰略經驗,盡快實現“一帶一路”構想大背景下的資源戰略布局。
一是與沿線國家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將地緣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在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長期繁榮的基礎。“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很多國家基
礎設施薄弱,對礦產資源國際合作和資源要素的跨境流動構成了很大的障礙。我國要積極推進亞歐大陸橋、新亞歐大陸橋、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通道建設,盡快將地緣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促進“一帶一路”區域內要素跨境流動,帶動礦產資源領域的區域合作和市場對接。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規模的資金和技術投入,而我國有能力、有技術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之間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建設和絲路基金的推出,也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供了雄厚的金融支持。
二是與沿線國家加強地區間多領域全方位合作,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我國位于“一帶一路”區域的核心位置,三十多年高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對沿線各國產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一帶一路”區域內多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卻亟需來自外部的技術、資金、市場等的支持,而我國部分資源需求缺口大,同時擁有先進的開發技術、雄厚的資金保障和廣闊的市場,與這些國家形成明顯的資源和優勢互補。因此,我國要與這些國家在技術、資金、經貿、人才等多領域加強務實合作,推動產業鏈對接、促進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形成更加穩定的經貿環境,構建周邊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三是加快資源戰略推進步伐,努力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共贏。“一帶一路”大背景下的資源戰略,為我國經濟發展和沿線各國利益的高度契合提供了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具有和平發展、互利共贏的鮮明特色。要加快實施資源戰略,同時在推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雙邊和多邊機制,考慮各國利益和訴求,把握各國在資源領域和非資源領域合作的平衡,構建穩定的多雙邊合作體系。摒棄傳統的掠奪式的資源戰略,緊跟當前全球資源競爭新形勢,遵守相關標準和規定,注重環境保護和社區參與,推行可持續和負責任的資源戰略,消除資源國的安全與環境疑慮,努力實現“一帶一路”背景下資源戰略的穩妥、扎實、和平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