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明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省分行 山東 濟南 250001)
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服務的有利支持,金融業的迅猛發展更加缺少不了現代農業所提供的廣闊市場空間。截止今年,中共中央已連續出臺11個“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可見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提出了“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口號;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是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農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對于銀行金融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大好的發展時機。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有了大幅度改善,但仍屬于金融體系中的較為薄弱環節。本文通過介紹農行山東分行的服務現代農業的現狀,剖析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旨在為“三農”發展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農業銀行作為具有面向“三農”獨特市場定位的大型商業銀行代表,其以服務三農,造福三農的基本理念,不斷加大信貸投入,不斷完善“三農”金融事業部組織架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山東農行既是系統內服務“三農”的標桿銀行,也是金融創新服務現代農業的試點行。其持續探索服務“三農”的新途徑、新舉措,取得了一定的新成效。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末,農業銀行山東分行的涉農貸款余額達到1986.6億元,其中涉農產業貸款總額高達到444億元,約占總金額的22.35%,較2007年初增加了44.59%。
農業銀行因地制宜,根據山東省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制定了六種發展模式,即“鏈式金融”服務模式、“特色金融”服務模式、“網絡金融”服務模式、“平臺金融”服務模式、“打包金融”服務模式、“互助金融”服務模式。每種模式各具特點。
“鏈式金融”服務模式是利用覆蓋著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包裝、銷售等環節的金融服務平臺,為產業鏈中各環節參與主體提供不同金融產品的綜合服務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以產業鏈為依托,以龍頭企業為中心,農戶、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種經營主體均可參與,其因以產業鏈整體來抗風險能力,從而降低了“三農”信貸業務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體經營效率。“特色金融”服務模式是農業銀行利用特色金融產品,服務特定區域中特定產業的一種金融服務模式。主要特點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適用廣泛,能將金融資源與區域優勢資源有效銜接,找到金融服務“三農”最有效的切合點。“網絡金融”服務模式是農業銀行將龍頭企業電子交易平臺和農產品流通市場的資源優勢集聚,提供電子商務支付、轉賬結算、實時清算和資金理財等一體化金融產品的綜合服務模式。“平臺金融”服務模式是農業銀行依托政府支農服務平臺,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政銀合作服務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一種金融服務模式。“打包金融”服務模式是金融機構為順應龍頭企業集團化進程,滿足其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的金融需求而產生的。“互助金融”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共同出資成立農民信用互助社,在堅持“吸股不吸存、對內不對外、分紅不分股”的原則下,實現社員閑置資金向資金需求社員配置的過程。
農行本著立足“三農”的原則,積極開展“三農”普查,了解現代農業產供銷各個環節從而深入了解各類組織團體或個人的金融需求,繪制了“三農”金融生態圖譜,突出服務現代農業的核心環節和重點領域。其重點服務領域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金融服務。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與壯大。截止到2012年末,截至2012年末,龍頭企業貸款余額達到345.2億元,省級以上龍頭企業服務覆蓋面達到81%,連續多年位于同業和系統首位,可見其地位的重要性。通過支持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基地建設,帶動全省與周邊1370萬戶農民增收致富,更保障了農產品供給。積極支持農戶增收致富,自2008年以來,向101.6萬農民累計發放貸款976.3億元,余額達到148.7億元,居于系統第三位。探索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管理辦法》,累計發放合作社貸款1億元,帶動2萬社員增收致富。
二是農村商品流通和支付體系金融服務。積極支持農產品的流通市場。以農業部定點市場、“雙百市場工程”、“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承辦單位為服務重點,積極投入信貸資金,支持市場升級改造,建設物流配送中心,著力構建成本低、效率高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累計對農產品市場投放固定資產貸款13億元。積極支持出口外向型農業。為全省農產品“引進來”、“走出去”、爭創國際競爭優勢提供便利條件。每年對涉農企業國際貿易融資授信余額達到20億美元。積極參與農村支付體系建設。以惠農卡為載體,以金穗惠農通工程為抓手,依托網絡優勢,加大惠農卡發行和機具鋪設力度,解決農村金融支付結算難題,為農村區域提供快捷優惠的結算服務。截至2012年末,全省惠農卡總量達到691.8萬張,“惠農通”工程服務點達到1.9萬個。
三是農業基礎設施金融服務。選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領域,積極提供信貸支持,為現代農業和農民生活夯實物質基礎。支持農田水利建設,支持城鎮化建設,支持農村路網、電網工程建設三管齊下。支持了19個承貸主體明確、有經營性收入的城鄉供水和農田水利項目。和國土資源廳合作開發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貸款產品,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模式,投放貸款19.9億元,改善農民居住面積230萬平米。針對我省農村電網普遍存在著線路布局不合理、可靠性差等問題,向山東電力投放貸款180億元實施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電網改造結束后,山東省農村供電可靠率達到99.92%,全省農村到戶電價平均每千瓦時降低1毛多錢,受益農戶2000多萬戶,年減輕農民負擔17億元。
農業銀行作為服務“三農”的主力軍,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助推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山東分行率先探索服務“三農”和現代農業的機制改革,按照總行統一部署,積極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制改革試點,不斷優化完善服務機制。
一是設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設立“三農”金融事業分部,專事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和縣域業務的營銷服務。按照“三級督導、一級經營”的原則,從上到下逐級建立事業部機構,明確了職能和業務邊界。進一步優化山東省分行和各二級分行事業分部的組織架構模式,推進事業部“三部、四中心”職責體系落地工作,事業分部管理體系更趨完善,運行合力得到了有效發揮。
二是實施單獨的管理機制。通過落實單獨的會計核算、資本管理、資金管理、績效考評、風險管理機制,科學配置“三農”金融部營運資本和經濟資本,精準核算成本收益,足額計提減值準備,單獨核銷不良資產,獨立平衡縣域資金運營,完善考核激勵約束,為“三農”和縣域業務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單獨制定三農信貸業務的基本規程、授權、授信制度體系,加強“三農”審批通道建設和專職審查、審議和審批人員的隊伍建設,初步構建了流程通暢、專業高效的“三農”信貸業務審查審批機制。
現代農業將迎來一個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這對農業銀行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明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中央和地方配套政策陸續出臺,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現代農業發展環境更加優化,發展空間更加廣闊。
城鎮化已確定為我國促進內需、解決城鄉差別的關鍵因素,土地確權與流轉必將大大加快,從而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更有利的條件,而規模化經營則是現代農業最核心的標志,將帶來農業機械、生產技術的全面進步。
新一代農民現代化意識已逐步成形,政府推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專業服務組織逐步進入發展快車道,科學化生產經營機制逐步構建。食品安全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意識的提高,更多的消費者愿意為放心食品、安全食品支付更高的價格,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農業和食品安全的源頭—種植與養殖。在政策、土地、機制、資金推動下,現代農業將迎來一個加快發展的高潮。
農業銀行是唯一一家幾乎在全國所有縣(市)都設有分支機構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具備跨越城鄉、網絡與信息的優勢,經過幾年的改革,“三農”金融事業部服務三農的體制機制優勢逐步顯現,做好了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服務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的準備。在新時期發展“三農”業務時,農業銀行應充分利用所具有的優勢,發揮其在農村金融體系的骨干作用,不斷加強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強化對“三農”的金融支持,以期促進“三農”的發展。
“三農”領域風險高是不爭的事實,涉農貸款不良率明顯高于二、三產業貸款,山東農行農戶貸款不良率已突破5%的容忍度。涉農貸款占用經濟資本高,計提撥備多,如果按照完全覆蓋風險的原則去提高利率,企業和農戶難以承受。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共同支持,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很多好的產品、模式只能在局部范圍應用實施,尚沒有大范圍轉化為生產力。特別是受制于地方政府財力、平臺搭建以及相關配套措施,農民的資產不能夠發揮抵押擔保作用,為廣大農戶融資的產品單一,適應性受到局限,制約了信貸投放。
“三農”客戶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地域廣,全省(不含青島)共有個1169個鄉鎮、5363萬農業人口,村落數逾6萬,涉農企業、經營組織數十萬家,而農業銀行縣域鄉鎮網點僅330個,縣域員工1.37萬名(含勞務派遣),雖然鄉鎮網點覆蓋率只有23.8%,但服務“三農”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特別是農戶金融業務已擴展到了90%的鄉鎮,點均服務客戶已超過3.5萬個,客戶經理的作業面積不斷擴大,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
要化解商業運營與社會責任的矛盾,要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做起,力求兼顧社會利益和企業利益。要想兼顧社會利益和企業利益,就必須有一定的農村金融政策的扶持。政府應根據本國國情和現代農業發展狀況,加大農業金融扶持力度,提供充足的財政資金支持,建立財政和金融之間的協調配置機制,快速大量地增加信貸投入,發展農村金融。實優惠施稅收政策以提高農業銀行的支農的熱情度,對某些縣域農行發放涉農貸款進行一定的獎勵,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政策,使之在資金流動上更占優勢,并配以有效的監管政策如呆賬核銷、差別的風險問責等,完善監管政策制度。出臺并完善《農村金融促進法》,通過法律形式把各項農村金融支持政策和金融機構支農責任固定下來,努力做到有法可依。其次要從農行本身做起,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自足高遠,培養良好的企業文化。思想是行動的推動力,要全面深化整個企業的“三農”服務意識,把服務“三農”作為一件高尚而有自豪的事情來做。引導全體員工看好“三農”市場,認清當今社會形勢,發現重大機遇,進一步拓寬“三農”業務,把眼光放長遠,不斷挖掘“三農”市場的潛力,從而造福“三農”,造福農行。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力度。對于種植糧食類農業經營主體,重點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農機具抵押、存貨抵押、涉農直補資金擔保、土地流轉收益保證貸款等業務,探索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創新產品。對于種植經濟作物類農業經營主體,探索蔬菜大棚抵押、現金流抵押、林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同時加大金融知識的普及力度,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創新農產品訂單融資產品,圍繞農產品訂單提供積極的信貸支持,推動我省訂單農業加快發展。
不斷探索適宜現代農業的金融服務和抵押擔保方法,聯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換,農村的土地資源靈活化,拓展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抵押貸款,伴隨著全體林權制度的變革,擴大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覆蓋面。積極開展大型農用生產設備的融資租賃、農副產品的倉單質押、大型農機具抵押,滿足現代化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圍繞科技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需求,探索專利權、商標權等的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圍繞上下游的現代農業產業鏈,以農業中的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訂單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方式,為現代農業的產業鏈發展提供新的綜合化平臺。
一是要將產業化經營的金融服務做深做精。根據全省“五十百千萬”工程規劃的安排,聯系龍頭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將支持糧食與油料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項目作為重點投資對象。進一步加強投行服務,積極提供農戶及企業所需的并購貸款、境內外聯動、財務咨詢等現代金融服務項目。鼓勵支持大型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適度組建現代企業集團。充分利用區域集優融資模式幫助中小龍頭企業融資,加快推進龍頭企業進入直接融資市場的步伐。
二是要把農產品流通金融服務放在重點扶持的位置。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對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項目進行優惠、綠色貸款。繼續支持農產品市場改造升級,規完善市場建設。通過市場帶動模式,支持場內商戶的融資、結算和銀行卡服務。積極推廣農產品網上交易,進一步降低的交易成本,支持企業建立農產品網上交易平臺以及擴大農產品物流速遞項目,建立線上交易與線下交易互補的農產品交易體系。
[1]張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的模式創新[J].中國金融,2013(15).
[2]陶亮:新時期中國農業銀行服務“三農”模式與對策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3.
[3]魏海濱、楊爽: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的國際經驗借鑒及啟示[J].農村經濟,2008(2).
[4]李曉嵐:新時期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發展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0.
[5]王曉鴿:中國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
[6]史俊林.: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質量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