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中秀 關曉偉
目前,我國大力扶持職業教育的發展,并逐步加大職業教育的投入,如何為社會培養高技術技能型人才,中小城市又如何依靠高校培養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成為了學院和行業的共同目標,也是我國景觀規劃類專業發展的需要。因此,根據社會市場的發展總趨勢及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研究高職院校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結構、規格、模式等,并通過政策制度由社會和高校聯手打造一整套“生產鏈式”的人才培養互動機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1.1 英國景觀規劃專業教育概況
自1982年起,英國皇家規劃師學會提出了以規劃職業學位為課程設置的核心后,以工程學與建筑學為主導的局面已然不在,后來逐漸形成以社會/經濟、建筑/工程以及方法/技術三方面組成的課程結構,至目前為止,在英國中,大學中設置的城市規劃專業已達半數之多。
1.1.2 德國城市規劃教育概況
德國城市規劃教育在二十世紀末期由建筑學教育中獨立出來,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時,已發展成為與建筑學教育相平行的一門獨立專業,到70年代后,經濟、社會與工程、生態學科群已經成為城市規劃專業中的四大支柱。
目前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相關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和課題非常多,而針對專門培養應用技能型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的互動機制研究目前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根據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的具體培養要求,應將校企融合、工學互動人才培養模式的培養目標定位到對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完全打破傳統中對于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所謂工學互動主要是指進行學習的內容即是工作,同時又可通過工作來實現學習的目的。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建設課程與實施教學的具體過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一模式中將原來的工作領域同時轉化成學習領域,而不僅僅是對學生崗位技能的孤立訓練,它主要強調不生在進行具體、完整的工作過程中,當成完了工作任務時對職業情況的感受,并且學習到怎樣進行的工作,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個體在職業工作與社會交往以及個人的生活情趣中對職業技能的提高以及當時的科學思維與整體素質。
以對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平臺基礎上,在構建課程開發取向時注重任務的引領作用,將具體的職業工作過程作為課程內容,由多元組合的模塊轉化為工學互動課程體系中的主要課程結構。實施工學互動的課程體系時,以崗位能力與相應課程模塊為一致、以課程內容與實際生產為一致、以校同的實訓與企業工作中為一致、以學校管理同企業管理為一致,進一步設計職業基礎課程與職業技術能力課程等主要模塊,將課程模塊進行多元化的組合,以企業職業對崗位的具體要求為中心,進一步實現工學交替,在校內,注重對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在企業內則應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術核心能力與職業拓展知識的培養,進而適當的整合多維度的理論與實踐。
采取工學互動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的模擬工作環境中將綜合學習內容及工作活動加以實施,建立仿真實驗室與情景教室等,運用全真或是仿真的教學方法,采取虛擬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先進的教學手段,訓練學生在真實環境中的技能。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統一結合在企業與學校中來,讓教師與企業中的技術骨干同學生在教、學與做的同時,共同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將模擬職業環境逐漸轉變為真實的職業環境,促進學生實際工作過程中實現對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互動。
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將校企融合、工學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引入考核評價體系中,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水平作為評價的核心標準,并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構的評價,充分發揮評價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系列導向功能,重視對實踐過程的考核,綜合結果與過程實現對職業的技術、技能、職業課程的考核,將企業中的標準過程引入到對學生的考核評價體系中來,從多角度全面進行對學生的評價。使學生畢業后真正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對接。
校內的實驗、實訓、科研場所是開展高校產、學、研合作的一種天然基地,由于其具有穩定性較強且自主性大的優點,學校更應合理的規劃黨校內的科研基地,對辦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且,學校也要一直遵循結合產、學、研的模式來建立基地,強化學校科研基礎內的教學、科研以及實訓的綜合性功能,將實踐教學與企業、科研配套條件及組織制度相銜接,讓企業不但實現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的整體實踐教學功能,更可有效承擔景觀規劃類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教學任務。另外,學校中的很多技術成果也在企業中得到了中試與放大,完整的實現了產、學、研的鏈接。
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互動機制的主體是教學團隊,因此,在產學研基礎上,組建學校專職與企業兼職兩支隊合作能理,一起參與學校的教育以及企業的生產實踐,實現產教結合的教學團隊中老、中、青年的合理組合,實現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的專兼結合,實現專攻科學研究與教育研究方向的結合,使團隊中的成員知識與技能形成互補,促進人才的互動,進行動態開放的教學,同時學校應加大“產教結合”師資培訓的力度,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監督、評估與獎懲制度,保障組織教學團隊中的產教結合工作的正常開展。
伴隨著學校對與企業之間合作意向的加強,其合作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拓寬,因此,為了保證產學研能夠規范有序的結合,學校可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以此來強化對產學研具體工作的指導,其中要明確規定企業要作為學校實現教學與科研的主要基地,而企業則可將學校看作對人才的培養、訓練以及科技項目聯合攻關的合作單位,二者合力培養人才、開展科研以及人才的學術交流等,并設定相應的企業獎學金。通過簽訂協議合作的機制,明確規定學校與企業二者的權利與責任,為校企產學研合作提供了保證。
通過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互動人才培養互動機制的探索,希望可以在新教育思想下,實現對景觀規劃類的工程技術性人才培養的模式變革與優化,重新定位人才的培養目標,同時重新設計培養人才的規格,進一步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面對用人單位能走得進、站得穩、干得好,而且高職院校要緊緊把握人才市場的脈搏,不斷探索適合辦學實際、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使人才培養與變化中的社會需求密切接軌的互動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