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摘 要 文章以CNKI為研究對象,對我國學者在2004-2013年間關于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和評述,近十年來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現狀調查、問題闡述、成因分析、教育探討等理論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研究廣度、深度以及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關鍵詞 大學生 道德信仰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轉型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公共道德問題不斷暴露,使得道德信仰問題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深入探討。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新生力量,大學生的道德信仰問題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通過對近十年我國大學生道德信研究的回顧和梳理,歸納總結已有的經驗和不足,為開展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提供基礎,以便更好地指導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實踐。
1 2004-2013年大學生道德信仰研究的文獻回顧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來對我國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研究文獻進行回顧,以2004-2013年中國期刊網(CNKI)學術文獻數據庫為調查對象,進行論文收集(包括博碩論文)。同時,以主題詞組合來進行搜索。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等文獻庫用主題詞“大學生+道德信仰”、“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 “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大學生+道德信仰現狀(狀況)”、“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等分別進行標準檢索,獲得的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從學術文獻的發表時間和發表數量來看(見表2),近十年來與本研究相關的論文共有190篇,平均每年19篇。從發表的數量來看,說明學術界關于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的研究一直未停止,且始終是研究熱點之一。從每年發表的期刊文獻數量來看,自2004年起,基本呈現出遞增趨勢,且大致在2011年和2012年達到頂峰。
從文獻的篇名來看,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大學生道德信仰現狀、問題及影響因素;探討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困境等問題;探討大學生道德信仰培養的教育方法、實踐路徑。
從文獻的作者來看,作者的專業背景、工作性質比較分散,相對集中研究該主題的主要是人文社科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及從事哲學或思政研究的學者教師,對大學生道德信仰研究較多的作者有吳云(阜陽師范學院)、 魏雷東(河南師范大學)、張希梅(赤峰學院)、熊英(武漢工業學院)、王建民(天津師范大學)、王強(云南大學)、徐志勇(天津師范大學)、 崔秋灝(廣東警官學院)、田磊(太原科技大學)、羅艷妮(廣西民族大學)、武敬杰(吉林化工學院)、李衛(吉林大學)、汪德平(武漢工業學院)王良青(天津職業大學)、賈麗民(哈爾濱理工大學)等。
從期刊文獻發表時所依靠的項目、課題資助情況來看,關于大學生道德信仰方面的研究課題資助數量數量不多,但致力于該領域研究的項目、課題承擔人或主持人均具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研究經驗(見表3)。
2 2004-2013年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研究進展與發展趨勢
通過對上述所收集文獻的閱讀和分析,發現近十年來我國大學生道德信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大學生道德信仰現狀調查
2004-2013年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遷,大學生對道德信仰的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正面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負面的情形。
張希梅(2009)通過調查分析,認為可以把大學生的道德信仰狀況概括為:對道德信仰持認同態度,但仍存在道德信仰缺失現象。汪玉娣(2011)通過問卷調查認為大學生的道德信仰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道德信仰缺失的現象;同時指出對大學生道德信仰狀況有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如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等。徐志勇等(2011)調查統計后發現,多元文化影響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信仰狀況可以概括為:大學生基本上認為應該有自己的道德信仰,但很多學生存在著道德信仰多元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的現象。彭國勝(2011)對貴州省6 所高校490 名大學生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現實道德信仰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追求自我實現的“個體化”特征,集體主義道德信仰已相對式微。
2.2 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研究
歷年來的學者研究表明,大學生道德信仰缺失的客觀原因,是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全球化加劇,國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社會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多元性。而其根源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出現一定的扭曲、負偏離。武敬杰(2011)認為,社會風氣的熏染、市場經濟的效應、政治發展的影響、多種文化的融合、大眾傳媒的導向等社會因素對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影響較為突出。賈麗民(2012)認為,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主要表現在道德信仰核心價值缺失、道德規范失位、道德實踐無力等方面,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義在大學生中泛濫。
2.3 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
關于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研究,歷年的學者們不僅逐漸重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強調人文關懷以和教學相長,而且試圖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創新大學生信仰教育方式途徑。
魏雷東(2012)認為,道德信仰教育不能停留在“術”(知識) 的層面, 而要在“道” (信仰) 的高度去認識和把握。同時,認為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應注重人文關懷和精神塑造、回歸生活世界, 以人和生命為雙重坐標的新人本主義思想為指導,引導大學生敬畏道德信仰并努力完善自我。賈麗民(2012)認為,面對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應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本位,挖掘儒家傳統倫理觀所具有的豐富道德內涵,探索當代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案,將是合理而適當的路徑。楊琪源(2013)認為,在當今價值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的現實性、自主性、社會性和實踐性增強,高校德育客觀上需要堅持以人為本,追求終極關懷,從人學的視野來建構大學生的道德信仰,克服傳統德育系統中道德信仰教育的不足。
張琛(2013)認為,應對大學生道德信仰危機的對策應著力以下四個方面:增強大學生主體的反思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優化家庭教育環境,重視道德情感體驗;營造良好的校園道德文化環境,完善高校德育教學方法;社會、家庭、學校三者緊密結合,發揮三位一體的育人功能。
3 總結
總的來看,目前的大學生道德信仰研究做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但同時存在這研究廣度和深度不足,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等問題。
3.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在廣度和深度上不足
在上述的研究中,目前學者對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原因及教育對策等方面均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和探索。其中,在理論探索研究的同時,也有些學者通過實證來完成自己的研究。例如在大學生道德信仰狀況研究中,張希梅(2009)、汪玉娣(2011)、徐志勇、徐志勇等(2011)、彭國勝(2011)等均以一定范圍的大學生為考察對象,對大學生道德信仰現象進行統計、歸納和闡述。但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來說,針對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研究還不夠,主要體現在:考察對象數量的有限性、地域范圍的局部性;道德信仰理論理論探討往往浮于表面現象,鮮見深入剖析。因此,今后研究方向的重點可對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進行更為系統、廣泛的考察和研究,并進行深層次的現象剖析,并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方案。
3.2 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但研究模式單一
從先前的研究來看,研究者有的通過現象觀察、實踐體會來開展相應研究的,也有的通過走訪了解、問卷調查等進行實證性研究,總體上,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有比較好的結合。但是研究的模式還是有待進一步豐富。總之,大學生道德信仰問題研究應該在研究模式、分析框架和深層理論基礎等方面進行深入發掘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張希梅.大學生道德信仰狀況調查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2] 魏雷東.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基本方略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7).
[3] 武敬杰.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社會影響因素分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4).
[4] 楊琪源.人學視野下的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6).
[5] 賈麗民.儒家傳統倫理觀對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