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清 計毅波
摘 要 本文通過調查研究考察了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根據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引導和規范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建議。
關鍵詞 網絡 政治參與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與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的大量普及,公眾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意識也得到了極大的激發,網絡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大學生以其良好的素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較高的參與熱情成為網絡政治參與群體中最活躍的群體,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程度如何?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理性的對待網絡政治參與?這些問題都是十分值得探討的。
1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現狀
1.1 調查的基本情況
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我們根據隨機與分層抽樣的原則,在2014年7月對湖北省的兩所高校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主要選擇了暑期在校的300名本科大學生,發放問卷共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收回的有效問卷共275份,問卷有效率為91.6%。統計調查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抽選學生的主要指標與在校大學生的總體情況較為接近,為了進一步了解真實情況,我們也聯系了26名大學生進行了訪談作為補充。
1.2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的特點
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時政治信息獲取的渠道主要是網絡,其中82.3%的學生選擇將網絡作為時事政治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選擇通過電視獲取時事信息的大學生僅占8.6%,報紙與廣播以及其它形式的渠道則非常少;在網絡時事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有59%的學生將新聞網站作為獲取時政信息的主渠道,選擇微信、微博的大學生為21%,而網絡社區以及QQ等通訊軟件分別占15%與6%,可見如今的各大新聞網站對大學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由于政治相關的新聞極其廣泛與復雜,加之個體的喜好,大學生對于時政新聞的選擇也存在著群體性差異,對于國家政策、社會矛盾和人民生活現狀等熱點新聞的關注度比較高,調查顯示有58.3%的大學生對這類問題有著較強熱情與興趣,調查顯示這部分大學生有86.7%的參與時評的意愿度;對于近期國際熱點新聞的關注率也達到了42.5%;筆者發現在網絡政治信息選擇中,由于年齡、性別、專業等都體現出了由于差異性而顯現出的相關關系,其中性別的差異最顯著,也正是由筆者調查的學校是理工院校男生較多,所呈現出的總體調查結果對于政治信息的偏好程度較高。
如今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形式日益多元化,調查顯示大學生有網絡政治表達、游行、演講、參與政治社團組織、信訪、社會實踐調查等各種政治參與方式,網絡政治表達、入黨、社會實踐調查已然成為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最主要的三種形式,其中由于思政課程的體系的要求,社會實踐調查的參與比例達到100%,有網絡政治參評的學生比例達65%,入黨的比例有12.3%;其中有過網絡表達經歷的大學生中有82.3%的大學生對于“中紀委打虎行動”、“新疆暴恐事件”、“山東招遠殺人案件”等社會熱點問題參與網絡討論。調查也顯示出大學生對于網絡政治參與的途徑也主要還是通過關注網絡新聞與參與評論的方式,對于政府的參政調查、以及政策宣傳的網絡關注極少并且興趣不大,關注政府網站的學生比例僅占2.1%,參與過政府網站調查的學生也僅有3.6%,可見大學生更熱衷于非制度性的討論,哪怕在自由程度較高的網絡中,對于制度內的政治參與仍然十分消極。總的看來,大學生關心時事,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對于社會熱點關注也體現出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然而當前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形式太過單一加之參與的深度還有待挖掘,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還是處于初級階段。
2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影響因素分析
2.1 政治文化與制度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一直所倡導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文化,強調的是對權威的順從,封建傳統文化中還包括著民本、務實等思想,人們參政的意識是長期被壓制的。在近千年的封建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百姓的政治參與度相較西方國家一直較低,在今天即便是在大學校園里,大學生的政治表達欲也并不強。
第二,制度因素的影響。我國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取得興世矚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制度相較于以往有了長足的發展,尤其近年來是政府致力于將網絡作為搭建與民眾溝通的橋梁。然而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中也伴隨大量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很多問題還與共產黨的理論主張有較大差距,理想與現實、在各種“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反差,再加之在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還存在參與渠道有限、透明度不高、參與效果并不明顯等問題,直接導致對于政治有很高關注度的大學生卻更偏好于非制度性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而與政府直接相關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呈現出整體性的參與意愿較低。
2.2 大學生自身因素影響分析
第一,“90后”做為大學校園里的主流群體政治觀念、理想信念等方面與“80后”和“70后”截然不同。盡管他們自我意識強烈,追求張揚自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相當部分的大學生表現出對于遠大理想與抱負的漠然,但他們關心社會現實問題,對國家與社會的認知日趨理性;市場競爭的壓力和利益關系的復雜使得“90后”更加務實,對于政治參與的動機更多的是基于個人利益的考量,特別體現在大學生入黨的動機與個人前途發展的高度相關;調查顯示有大部分的學生對具體事件的評價問題疑慮較多,對深層次思考如抽象的民主自由等問題興趣不大,可見不少大學生關注政治的出發點比較功利,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有著較高的認同感。
第二,網絡政治信息的獲取。大學生作為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其時政信息、政治知識以及政治思想的立場除了課堂的學習外,很大程度上是以網絡信息為中介進行的,由于網絡具備虛擬化、匿名化特征,大學生在網絡政治的參與中往往不需要考慮現實以及自身的利害關系。一方面,在網絡的交往行為中形成的政治理念以及思想通常具有理想化特征,這種理想化的認知體系與真實世界巨大反差極易使大學生產生對現實的不滿;另一方面,大學生所面臨的是極度膨脹的信息化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利用網絡傳輸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嚴重影響著不成熟、易沖動的大學生的政治傾向以及心理偏好。
2.3 網絡環境因素影響分析
自媒體時代的互聯網作為最大的信息聚集平臺,擴大了政治參與者的信息來源,調動了網民參與的積極性,推動了民主的發展。然而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民主的同時,也為各種問題的滋生提供了溫床。例如近年來屢屢發生的群體極化現象,由于網絡缺乏監管,不少網民在網絡中宣泄不良情緒,由于自媒體時代信息快速擴散特點,在現實中難以聚集的個體變得更加容易集合,網絡輿論隨之發生蛻變;如同“蝴蝶效應”,一個論壇中的帖子或者一條微博,伴隨著信息碎片和不良情緒,迅速在網絡中傳播,引發大量網民的關注上升為網絡公共事件。根據從眾效應人們大多都遵從多數人的意見,在網絡傳播中導致嚴重的對立化情緒,在這種網絡群體事件中,大多數人的意見未必是公正的。這種現象的影響十分惡劣,大學生在這類非理性的網絡事件中很容易受其感染,動搖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認同,這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3 大學生網絡政治參與引導策略與措施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前提。應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特征和心理動態,對其進行系統理論教育引導學生。首先,引導大學生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明確在政治體系中的是與非,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極端或嚴重西化的思想劃清界線;其次,培養大學生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大學生樹立公民意識,形成對于個人與他人、人個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的正確價值取向,對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最后,注重對于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自覺抵制各種“非理性”的網絡行為,有效規避群體極化現象帶來的認識與行為的偏差。
其次,網絡實踐引導是基礎。從高校的角度來看,數字化已然成為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生存方式之一,高校應以此為切入點著力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平臺,數字化平臺應作為校園主流文化陣地,以平等互動性為前提,注重多元化交流,針對大學生關注的時政熱點問題進行疏導;從思政工作者的角度來看,思政工作者還應幫助大學生提高政治參與的素養,如今大學生基本上都擁有具有上網功能的手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手機通過微博、微信等載體引導媒介方向,向大學生傳播政治觀念,在涉及到重要問題時隨時溝通,并且及時反饋,培育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熱情。
最后,道德與法制規范是保障。盡管網絡政治是虛擬的,但其對于社會的影響卻真實存在,在高校僅僅是教育與引導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通過道德與法制來規范大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首先,在進行大學生德育的過程中,應加入網絡道德規范,讓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明確倫理道德觀念,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的情況下知榮知恥,在匿名的網絡環境下也能嚴守道德規范;其次,對大學生進一步進行網絡法律的宣傳教育,使大學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積極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在參與的過程中提升對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的認識。通過道德和法制規范的雙重保障,讓大學生在不斷積極進行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成為推動網絡政治文明的中堅力,創造一個文明和諧的網絡政治社會。
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虛擬實踐與人的發展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0q074
參考文獻
[1] 熊光清.網絡政治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2] 楊萍.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形態及政治功能.東岳論叢,2014(4).
[3] 楊宇.網絡政治輿論的疏導與治理.湖北工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