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凱敏 黃世濤
摘 要 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對水利職業院校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為了適應城鎮化的發展,適應中央和地方對水利行業的發展戰略,水利職業院校必須進行轉型。
關鍵詞 城鎮化建設 水利職業院校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培養培訓了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擴大內需作為今后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并成為我國“十二五”規劃的優先布局,應運而生的大規模城鎮化建設使得我國發展仍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城鎮化建設推動了社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高職教育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動力。而職業教育為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城鎮化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提供了保障。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因此,促進經濟體制增效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多樣化的需求,必須要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1 切實推進水利職業院校的改革是適應城鎮化建設和水利跨越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1月,水利部印發《水利部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面對新老水問題交織的嚴峻形勢,面對流域、區域、城鄉水利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面對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利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的挑戰,規劃編制中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重在“補短板”,努力在提高水利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有新舉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發展,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有新貢獻。會議強調,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突出把握好五個方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決定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
上一世紀末和本世紀初是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高峰期,以遠近聞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為典型代表。但自這些工程建設完畢以后,短時間內,很難再有超越其規模的工程出現。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目前大多也處于除險加固的年限,水利行業出現了由大規模建設向運行管理轉型;由修建大型水利樞紐向城市水利和農田水利轉型的趨勢。中央一號文件曾明確提出“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實現水利跨越式發展。今后一段時間,應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大力發展民生水利,突出加強重點薄弱環節建設,強化水資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保障國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和城市水利也正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部署內容之一。因此,為適應城鎮化建設和水利跨越式發展趨勢,水利職業院校的改革勢在必行。
2 推進水利職業教育改革是促進城鎮化建設、服務“三農”、加速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
當前,中央和地方對基層水利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農村稅費大幅下降,加之糧食價格回升,廣大農民覺得種田有利可圖,因而舍得在水利上投勞投資,許多出外打工的農民紛紛回鄉自發地投身于農田水利建設上來。作為水利大省,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正式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鄂發〔2012〕21號),這是湖北省首次出臺專門文件,全面規范、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高度重視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發展,大力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的堅強決心。自政策實施以來,在江漢平原和鄂北等湖北糧食主產區,以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主民營”為特點的小型水利建設顯示蓬勃生機。荊州、荊門、孝感等市依靠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揮用水者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投資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維修、管理。水稻主產區仙桃市、潛江市和宜昌市通過財政投入,吸引農民投入到“輸水到田間”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支持農民開展“家門口”水利工程建設。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基層水利人才總量嚴重不足;職工學歷層次整體偏低;農民文化專業文化素質欠缺;大學生不愿深入農村等。而水利職業院校的主要授課群體為統招生,學生的自我定位較高,不愿下基層,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狀。因此,水利職業教育要向基層、向一線轉型,調整辦學定位和辦學方向,對促進城鎮化建設、服務“三農”、加速農村建設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職業院校在當下大環境下“適者生存”的必然選擇。
3 水利職業院校在城鎮化進程中轉型的措施
3.1 科學定位
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將職業院校原有的人才培養目標由“高端技能型人才”向“技術技能型”過渡,人才培養定位應明顯區別于普通本科和技校。
3.2 明確目標
(1)充分利用我院在長江流域的地理優勢和湖北省重點示范專業、中央財政支持專業等特點,依托行業背景,積極向“應用型本科”轉型,大力發展高職院校的橫向教育,實現相關行業基層人員再教育。
(2)搭乘“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班車,依托湖北省城鎮化建設方針政策,結合我院實際情況,積極發展農田水利,向周邊鄉鎮、農村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開辦定點班、委培班。
(3)作為中央財政支持專業,在中央和湖北省政府的扶持下,我院水利工程系建成了湖北省一流實訓大廳。為了充分實現“學崗交融”,推動“五個對接”,吸引企業走進學校,我們重點推行“質量檢驗與檢測”服務,讓先進的實訓實驗設備運轉起來,充分發揮作用。endprint
3.3 多種渠道并行發展
作為湖北省高職院校中最早一批提出“水利職教集團”的學校和成員之一,搭建水利行業產教結合和校企融合的平臺,加強校企合作,強化項目引導,優化配置人力、智力、教育、科研、生產等資源,整合水利行業職業教育和技術服務的資源;在人才培養、培訓、科技服務等方面,實現各成員單位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促進各職業院校之間的交流、溝通,加快各院校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步伐,整體提高水利職業院校適應水利事業發展需求的競爭力和綜合辦學實力;推進水利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等工作,以適應我國水利行業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4 張弛有度
如前所述,水利職業教育體系雖應與區域經濟發展和市場發展需要直接對接,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簡單的職業技能培訓流水線。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傳授的比例不同,不能將二者完全對立起來,認為普通高等教育只能傳授文化知識,職業教育只能傳授技術技能。職業教育的發展應以市場需要為導向,但不能過分追求“量體裁衣”,否則容易陷入功利誤區。
3.5 教師轉型
職業教育的轉型首先應從教師轉型開始,職業學院的教師不僅要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更需要扎實的實踐經驗。這是教師轉型的必然趨勢,而這樣的轉型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實現。但經濟的發展、人才的需求等不及教師一步步轉型,不得不使我們想辦法走捷徑,那就是校企合作,引入企業技術人員進校指導,建立廠中校、校中廠。旨在實現高職專業建設的“五個對接”、“十個銜接”和“系統培養”。但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例如:學校合作能力不強、企業參與動力不足、政府指導引力不夠等,致使“校企合作”徒有虛名。
MOOC模式的提出可以較好解決這個問題。這種大規模在線教育,利用新型的遠程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很快捷地解決水利行業資源不均衡、企業進入學校成本高、校企共同研發基礎不對等的問題。按照MOOC的發展趨勢和勢頭,幾年后,可能會出現只有少數老師在講課,絕大多數都可以通過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借助于在線教育的方式傳授知識,那么剩下絕大多數的老師在干什么呢?老師會不會失業?結論是:職業院校不改革不行,專業教師不轉型不行。其實,教師轉型也不是無機可循,因為在線教育的課程只是遠程的上,但是后面的輔導,組織學生討論的技巧和能力,還是要借助老師來實現。 因此,教師轉型不僅要跟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還應與現階段高科技教學手段相適應。
4 結束語
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來實現,這些人才的培養渠道主要是職業教育,這對職業院校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機遇,要求職業院校重新進行科學定位,改革傳統教學方式。職業教育的改革意義在于提升廣大勞動者的就業能力,以促進區域產業質量乃至綜合國力的提高;職業教育的改革的手段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加快發展與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相適應、產教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的工程師、高級技工和高素質職業人才,以提升人口紅利水平,實現經濟復興的“中國夢”。
科研項目:湖北省十二五規劃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院校轉型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3B314);湖北省十二五規劃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水利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申報(項目編號:2013B312)
參考文獻
[1] “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講話,2014-02-26.
[2]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
[3] 水利部印發.水利部關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導意見,2014-01-24..
[4] 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正式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的意見(鄂發〔2012〕21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