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強
受訪者:王兆強,男,1951年出生,河北省易縣南城司鄉三義村人。初中畢業。1971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后在易縣教師進修學校獲中師函授學歷。1971—2000年任教于三義村小學,2000—2005年任教于奇峰塔小學,2005—2007年任教于建國村小學,期間均擔任全科教師,教授數學、語文、自然、音樂、美術、體育科目,同時擔任學校負責人和班主任。2007年調入龍王廟小學,教授數學和語文科目,同時擔任班主任,直至2011年退休。1986年獲得小學二級教師職稱,1991年獲得小學一級教師職稱,2001年獲得小學高級職稱。
訪談記事
南城司鄉位于易縣北部,經濟以傳統農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發展落后,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當地基礎教育水平不高,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落后,有條件的家庭從幼兒園開始就將孩子送到縣城讀書,導致大量優質生源流失,留下的大多數學生讀到初中畢業,就選擇外出打工,只有少數人進入高中學習。生源的減少也加速了撤點并校的進程,很多小學都已廢棄。
一、走上教學崗位
我生于一個三口之家,獨生子,父母都是農民,在生產隊勞動。因為孩子少,家庭條件比別人家會好一點,屬于“中農”。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遭受一定的沖擊。上小學時的一位老師對我影響很大,他不僅知識比較豐富,而且教學方法好;高小時,老師更換頻繁,也沒學什么東西;后來進社辦初中讀了兩年,社辦初中屬于全日制,沒有教材,教師要自己找書講課,很多知識一知半解。所以,我的知識基礎主要是在小學打下的,學得比較扎實。
我能成為一名教師,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文化大革命”復課學校缺教師,因為我是高小畢業,大隊書記就找我談話,讓我做教師。我自己選擇教師職業,主要基于以下考慮:首先,教師工作很神圣。教師可以為國家培養下一代,普及科學知識。其次,教師在當時在生活質量、待遇上都比較好,比較穩定,有安全感。再次,教師工作相對輕松。雖然也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但是沒有那么大的強度。最后,受人尊敬。在農村,人們覺得教師有學問,有知識,值得尊敬。
二、我的教學生活
1. 復式教學體驗
1971年我進入三義村小學工作,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但由于不是正規的師范學校畢業,我成為了一名民辦教師。三義村小學只招收一到四年級的學生,生源基本上是本村四個生產大隊的孩子。孩子比較少,教師也不多,最少的時候只有一位,教四個年級,最多的時候有過三位,包括我在內。
剛開始教課的時候,我教兩個年級,五六十個人在一個教室里上課。既是全科教師也是班主任,工作量很大:每天上6節課,早上8點上課,上午11點半下課,下午2點上課,5點半放學。一節課45分鐘,一周5天,30多節課,基本上都在上課,沒有閑的時候。當時剛工作,壓力比較大,對教學很迷茫,幸虧有老教師帶我,再加上自己琢磨,慢慢地習慣了。后來我成了這個學校的負責人,負責學校的管理工作,承擔上傳下達的任務,制訂學校的工作計劃、教師工作計劃等,那時候就是白天上課,晚上辦公。
2000年,由于生源較少,三義村小學被撤銷。我調到奇峰塔小學,教一到三年級。那里就我一個小學教師,各科都教,此外,我還擔任學校的負責人,其實就是管理我和一個幼兒園的老師。2005年,學生更少,奇峰塔小學被撤銷。我被調到建國村小學,依然是一個人教全科。兩年后,學校被撤銷。2007年我又調到龍王廟小學,擔任數學和語文的教學工作。
我一直擔任復式班的教學工作,有時是兩個年級,有時是三個年級。復式班的上課方式需要提前寫好教案,給一個年級授課的時候,另一個年級的學生做作業,兩個年級輪流著教學。我對復式教學的把握還是比較好的,上課也挺順利。但是,具體的效果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因此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因材施教。教師上課無法估計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我采取的方法是讓好的學生幫著差的學生,最差的學生我來輔導;留作業講究層次,好學生多留一點,差學生少一點,讓他慢慢學。
2. 教學科研實踐
從工作開始,就有教研活動。剛開始時主要是鄉里管教育的領導開會。后來有了教研組,當時的教研組以鄉為單位,教研組長有舉辦教研活動所在學校的校長任命。當時所有的教師都會參加,不分年級和學科。教研活動的頻率根據一個學期的周數決定,一般是兩三個星期集中一次,時間根據教研內容而定。那時的教研活動主要是聽課評課,也討論整個學校的教學計劃、學科計劃,有時候也舉行一些體育活動。2000年以后,增加了教育改革和觀念更新的內容。
教研組對我的幫助主要是在聽課、評課方面。通過聽課,不斷學習、改進教法。教研組氛圍很好,教師踴躍積極,有什么意見都會提出來。我記得對我的意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教研內容方面,不僅要研究教學方法,還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二是教研形式,注重形式的多樣化。
我剛入職的時候沒參加過入職培訓,后來才開始參加培訓,利用周末時間學習。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還參加了縣教育局組織的教師高培,利用麥假和秋假去縣里學習。后來我還參加過中師培訓,通過考試之后,頒發了中師結業證。
3. 職稱評定
1986年時,我評上小學二級,1991年評上小學一級,2001年評上小學高級。那時候雖然有“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我卻沒有得過。因為職稱評定時,除了教師能力,還會考慮人情等因素。
做教師有很多樂趣。我的樂趣在于:其一,通過教育可以為國家培養人才;其二,教學相長,與學生相處,會感到快樂,從學生身上也可以學到一些東西。作為一個老師,道德是首位的,知識和能力是其次的,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德才兼備。知識上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但道德教育更重要。
三、我的家庭生活
1971年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個月
6元補助,勉強可以生活。1973年結婚后,陸續有了兩個孩子,負擔加重。一個月的開銷不夠,要靠工分維持生活。那時候的主食是自己種的玉米,菜也是自給自足。和普通農民比起來生活應該會好一點,但也很艱難。
1982年開始,國家發補助,開始是
40多元,1987年漲到60多元,到1992年是80多元,1994年到1997年漲到200多元。雖然補助提高,但是靠我一人掙錢,養活六七口人,兩個老人看病,兩個孩子上學,還是比較艱難。
1997年10月轉為公辦教師后,工資增加。轉正之后一個月將近500元,之后就逐漸地漲。2009年實行績效工資后,每個月工資收入比以前多300多元。現在退休金每月2 300元。
那時候工資標準分公辦教師和民辦教師。我剛工作的時候,一個月7元,公辦教師掙34元、36元、38元不等,最高的掙43元。1992年我一個月80多元,公辦教師200多元,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雖然剛開始,工資待遇不是很令人滿意,但我還是很敬業的。那時候工作很認真,積極肯干,覺得很有成就感。
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愿意做一輩子的教師,為國家培養人才,為國家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