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琦 秦怡萌 郭若男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不斷浸染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云計算”“大數據”不再是抽象概念,已經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互聯網+”理念的提出,信息時代的變革向縱深發展,對教育領域的影響逐漸顯現和擴大。當今學生作為新一代的“互聯網原住民”,信息技術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時代在發展,學生在變化,教育也應順勢而行,開啟信息化時代中的教育變革征程。
借助移動終端、網絡平臺提供便捷的數字化學習環境,我們開展了個性化教學變革,通過研究者、學校及技術方的合作研究,嘗試破解傳統課堂中促進個性化學習的三大瓶頸:面向全體與關注個性的矛盾、整體把握與精準評估的矛盾及單一評價與多元評價的矛盾。
一、班級授課制下,關照學生個性差異
班級授課制是中國最普遍、最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最大的特點是教師同時對整個班集體進行同樣內容的教學。由于個人時間和能力的限制,教師在教學時通常主要關注學生的共性,參照中等程度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能力,規劃統一的教學進度和學習資源,無暇顧及學生在個性特點、學習風格、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盡管教師認識到學生的千姿百態,嘗試分層教學,讓班級授課的課堂面貌由統一走向多樣,但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還要求教學從多樣走向個性。教師常常苦于沒有“三頭六臂”,難以在教學中滿足幾十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網絡環境和移動終端等軟硬件的支撐,使他們可以通過提供個性化的資源與反饋,為班級授課中兼顧面向全體與關注個性提供可能。
每位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使用個性化的資源。以四年級品德與社會“多民族大融合”一課為例。教師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任務—探尋民族風俗習慣的形成原因。學生分小組選取他們感興趣的民族及風俗習慣進行研究,每人使用iPad尋找所需資料。有人從地區溫度和降雨量圖等氣候環境入手,有人收集關于這個民族的新聞報道和視頻圖像,有人對地區地圖開始研究……小組中的討論集合各個方面,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不同思路。面對問題,學生有不同的思維路徑,網絡環境與移動終端也為每個人的獨特思考提供不一樣的資源。再如,五年級的一節書法課,學生用楷體書寫“福”字。課堂上,教師用HITA軟件向學生的iPad推送不同的楷體“福”字,讓他們選擇最喜愛的“福”字,觀看書寫視頻,進行練習。我們看到,在這些課堂中,教師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和思維方式,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有了網絡環境和移動終端的支撐,班級授課也可以非常細致地關照到個體差異。
除了個性化資源外,教師還可利用移動終端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反饋,為他們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例如,英語課堂中對學生發音的評價和指導。在傳統課堂中,只能在有限的時間中讓學生齊讀,讓部分學生自讀,教師只能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針對性的指導。借助移動終端上的語音軟件,學生對著iPad錄入和播放聲音,得到反饋和分數。有了即時性和針對性的反饋,學生興致高昂,一遍遍地練習,以刷新成績。可以說,借助移動終端實現有針對性的反饋,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獲得學習的信心和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二、超越整體把握,重視精準評估
教學是一個需要教師不斷做出思考與決策的歷程,教師要在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階段,做出一系列決策,對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進行精確評估。追蹤并全程記錄學生學習情況,在教學中給予即時分析,調整教學策略,這僅憑教師一己之力,實難勝任。但借助網絡平臺和移動終端,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全程記錄,全面分析,為教師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實現傳統課堂中無法想象的準確、全面和全體評價。
首先,借助移動終端和網絡平臺,教師可以精準地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例如微課,作為當前教育信息化的熱點之一,越來越受到教師的歡迎。很多教師表示,新授課之前,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對課堂內容和環節有了最基礎的認知,對提高課堂效率有很大的幫助。但學生是否能完成這個任務,在視頻的哪個環節出現認知困惑,如果沒有網絡平臺的支持,教師無法得知。網絡平臺可以讓后臺采集學生是否觀看視頻,看了多少遍,在哪個地方停頓、重復觀看及點擊率、重復率、正確率等數據,為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提供重要依據。教師的教學,不再是依據經驗的整體評估,而是參照全程記錄數據,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進程。
其次,利用網絡和技術開發的實時學習力診斷與分析系統,教師可以系統評估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習力診斷與分析系統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登錄和使用情況,生成一般的成績統計、排行、答對率等圖表,也可針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生成可視化圖表,實時幫助教師針對個別學生做適性化的輔導,甚至找出異質試題,作為后續命題參考。
在每一單元或期末,給出學生個人知識點施測比較雷達圖,學生會收到一份詳細的個人學業評價報告,教師可分析他們的優劣勢,及這個學段的掌握情況,給出下一階段的改進建議。這種有系統數據、有對比、有建議的個性化評價報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家長的助學指導,提供強有力的幫助。
三、突破單一評價,走向多元評價
自21世紀初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課堂評價呈現出許多新的發展趨勢:評價標準上,教師更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避免評價中只關注學業成績;評價主體上,教師越來越注重讓學生參與評價,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等方式受到歡迎;評價形式上,更注重多樣化,運用成長檔案、行為觀察等方式……然而,進入真實的常態課堂,我們發現:教師評價學生,依然以學習成績和作業為主要依據,學生自評與互評較少,依然以教師評價為主。許多教師提到,雖然認同多元評價理念,但在實踐中限于課時緊張,且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度或小組合作中的個人表現等缺乏依據,無從判斷,無法及時給予全面、具體、真實的評價。本文嘗試利用移動終端、網絡平臺,高效便捷、全程留痕地記錄學習過程,協助并促進教師在常態課堂中實施多元評價,促進學生人人有發展。
首先,移動終端、網絡平臺的高效便捷,保障課堂評價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元評價。例如,通過事先設計好的關注多維目標的評價系統,課堂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參照明確的評價標準,手指一點擊即完成評價,全體評價均值和排名隨即呈現,實現最小化地占用課堂時間,最大化地鼓勵全員參與。英語課上,每次教師請學生朗讀或對話后,全班學生都會按照響亮、準確、流暢的標準進行評價,等級從一顆星到五顆星,分為五級,課堂結束后統計出每個學生得到幾顆星。這種方式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活動和評價的興趣,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在其他課堂中,只要設計好評價標準,學生逐一點擊,便可實現具有學科和活動特色的學習評價。多元評價與課堂時間不再是一對矛盾體。
其次,利用移動終端、網絡平臺,留痕記錄學習全過程,促進學生會評價、多反思。網絡平臺可以記錄整個課堂學習中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如搶答次數、答題次數、重復次數、作答時間、解題過程、互相評價等。這既是教師進行過程性評價的有效依據,也為學生自我監控、自我反思提供具體支撐,有助于培養學生認真行使評價權的能力。在語文習作點評課中,我們看到班級公共平臺已經上傳所有學生的習作,在每個人的習作下,他人可以對該作品進行評價,有的從語言表達方式上找到作品的優點,有的從邏輯架構上給予作品進一步修改的意見。學生會評價,這本身就是語文學科中的賞析能力,無疑也會促進學生在練習時反思作品。當學生自主評價與自我反思成為常態,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也就毋庸置疑。
教育要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面。隨著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技術與人在課堂中的定位與調和。“私人定制”的個性化學習,是未來理想的教育形態,盡管借助網絡技術和移動終端實現個性化學習面臨技術、教學及管理等方面的諸多困難,這都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和進一步探索。
本文系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項目“學生學習方式變革與創新思維培養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