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姜頤


孫先亮,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校長,青島二中分校校長,知名教育專家。在學校發展過程中,孫先亮提出了“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的教育理念,確立了學校“終身發展”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統教育觀”“教育即環境”等教育觀念,努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曾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山東省首屆年度教育創新人物十佳校長、第二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校長獎、青島市拔尖人才等榮譽稱號。
中國教師:“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這一教育理念是何時提出的?提出這樣的理念是基于什么樣的考量?
孫先亮:一個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其發展靈魂;一個學校的育人目標,是其一切工作的核心。從建校之初的“培養愛國公民”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再到現在的“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都體現了青島二中對社會大環境的靈活應對和尋求自身獨立發展的堅定立場。
2002年,我提出了“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的育人目標:學生是一個具有高度可塑性的生命體;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從視學生為發展的客體、容器、工具轉向視其為發展的主體;教育應為學生生命體的發展奠基。著眼于這一目標,青島二中構建了“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身心健康素養、人際交往素質、自我認知和生存能力”五項基本素質發展和“獨特的智能品質、卓越的領袖氣質、執著的創新精神、自主的研究能力、開闊的國際視野”五項特色素質發展的學生素質結構,實現了學生素質培養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由此,學校開始了以素質教育的追求實現學生終身發展的探索之路。
中國教師:應試教育是用昨天的觀念教育明天的人才,其實,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今天,為明天而教。倡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教,就是站在孩子的明天來考慮今天的教育。青島二中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孫先亮:青島二中提出“人格健全、素質全面、終身發展”的育人規格,為此,我提出了建設“生活化、個性化、智慧化”校園。
提升學科價值,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堅持貫徹“低起點、高觀點、高目標”的課堂教學目標,成功地推進“達標課堂”“精彩課堂”“研究課堂”“聚焦課堂”“特色課堂”等系列改造課堂活動,引導課堂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中心,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思維品質。
以素質為導向的大課程觀,構建校本課程體系。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自主性、綜合性和開放性,優化和整合各類資源,目前學校已經開發出120余門學校課程,主要規劃為八類:科學激趣類課程、藝體技能類課程、人文素養類課程、語言工具類課程、技術類課程、學科拓展類課程、體驗感悟類課程和文化交流類課程。
搭建學生發展立體舞臺,打造學生終身發展素質。內生動力才具有持久價值,我們需要激發學生內在變革的力量,為此,學校設計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鍛造、自創社團、自主研究”的自主發展模式,給學生提供了立體多樣的體驗舞臺。在二中,學生自主創設了50多個社團,模擬聯合國、模擬經濟峰會、辯論隊等精品社團在國內外比賽屢奪桂冠,并幫助學子走向國內外名校發展。
搭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素質。與大學聯合共建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坊、新能源汽車等十個創新實驗室,同時與海爾集團、國家橡膠與輪胎工程技術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1醫院、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青島科技大學、青島大學共同建立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目前學生通過創新實踐基地開展的課題研究有近200項。
中國教師:在當前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實施素質教育,難度是相當大的。青島二中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作為校長首當其沖,在最困難的時候,您是怎么想的?
孫先亮:張瑞敏先生說,只要路對了,就不怕路遠。教育首先要找到正確的方向,但是這無法確保路能夠順利走下去。
2004年夏天,《揚子晚報》一篇題為“高考之痛刺痛南京”的文章,把矛頭指向了在追求素質教育道路上剛剛起跑的學校。青島的媒體聞風而動,以傳統的價值觀開始給青島教育“把脈”。當時,社會輿論的指責、學校內部的疑慮……我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可是,我反復思考和權衡,如果放棄選擇的教育理想,回到傳統的道路上,那有違自己的良知;如果堅持下去,未來的路是什么,我無法預知,可以肯定的是會遇到極大的阻力。
這時,浙江大學的霍益萍教授告訴我,既然社會不理解,那改革就從社會能理解的事情做起。我也深知,此時若我動搖,只會讓學校回到傳統教育的老路上。在當年全校教學工作會議上,我提出必須堅持深化素質教育不動搖、堅持提高教學效益不動搖、堅持打造辦學特色不動搖、堅持創建國際名校不動搖,必須把應當做好的事情做好。這極大地堅定了全體教師追求教育理想、深化素質教育的決心和信心。
余秋雨先生曾說,做一件新事,大家立即理解,那就不是新事。出一個高招,大家又立即理解,那也不是高招。沒有爭議的行為,肯定不是創造。沒有爭議的人物,肯定不是創造者。如果眼巴巴地指望眾人理解,創造的純粹性必然會大大降低,平庸正在前面招手。這也許是對于改革與創新者最好的理解與安慰。今天,人們對青島二中的非議已經越來越少,因為學校非但沒有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征程中走下坡路,而是越來越彰顯出其特點和優勢,不斷前進著。
中國教師:據說在青島二中,學生可以給校領導開會,學生可以自己辦運動會,學校給了學生極大的自主權。中學階段,學生也同時需要自主和紀律兩方面的教育,在紀律和規范這部分,學校是如何要求的?
孫先亮:“一所好的學校不應當規定別人的發展道路,而應該是一個能夠讓教師和學生實現夢想的地方!”二中自主開放的辦學特色,正是基于對學生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依靠一群學生,管好一所學校”。
創造環境,激發學生自主成長的內在動力。紀律和規范的目的是創造自主成長的良好環境,而不是圍繞應試教育壓制學生。在二中,自主和紀律是相輔相成的,不是對立不可調和的。最好的管理是沒有管理,因此我們讓學生成為管理者,在規定了明確的邊界與底線后,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交給了孩子,有了這份尊重與信任,孩子們自己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實現了自我的規范。
創新組織形式,打造學生自主管理的平臺。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生命個體具有自身的潛能與需要,生命也有自我選擇與實現的內在動力。學生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并以此履行對學校共同管理的責任,是現代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青島二中一年一度的學生代表大會是全體二中學生的重要集會,各班學生代表身著正裝,帶著議案,莊重地參加會議,真正行使“參政”、“議政”、決策的權利。民主議事會、城市化發展委員會、學生社團聯合會孕育而生,真正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校園讓青春做主。
在二中的校園,每個學生都是自主發展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扮演自主發展的角色,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主發展的舞臺,每個學生都是自己和學校的主人。
中國教師:青島二中今年九十年校慶的主題是“傳承學校歷史,聚集發展能量”,二中有哪些優良傳統?針對今后的發展,二中還需要聚集什么樣的能量?
孫先亮:在學校九十周年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如何總結過去更好地給學校留下永恒的紀念,如何把握方向開啟學校未來的發展,這本質上是一個學校過去、現在、未來內在統一的問題。
創新與變革是九十載光陰中學校蓬勃發展的靈魂。青島二中在每次教育改革的關鍵節點上都以“領先一步、追求卓越”的精神,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最前列。青島二中作為女校誕生,突破了傳統封建桎梏對女性權利的嚴重束縛;初創時期設置就兼容中西文化,影響直至今日;革命時期,女中學生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新中國建立后,青島二中被確立為省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之初,學校迅速確立了在青島市乃至山東省的領先地位;新課改以來,十年時光十種課堂,青島二中更是以卓越的素質教育成果,在中國著名中學之中獨領風騷,并正在走向世界教育的前沿。
卓越的思想是九十年光華中最值得積淀和凝練的精神品質。一個學校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既有硬件又有軟件。可是唯有一種因素是具有統率和靈魂價值的,它不僅引領方向、校正過程,而且能夠熏陶情操、形成品質,這就是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思想。秉承學校九十年教育思想,我們提出“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的教育理念,確立學校“終身發展”的教育思想,形成“系統教育觀”“教育即環境”等教育觀念,努力“辦學生發展需要的學校”,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積極進行理念創新、發展戰略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創新學校管理模式,大力推進“成功園丁模式”“創新教育模式”“學生自主發展模式”和“開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自主·開放”的辦學特色。
山海文化積淀鑄成學校九十年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海的浸潤與山的意蘊,成就了“山海文化”,一種以“仁智”為核心,以“仁愛寬厚、靈動智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文化。“仁愛天下、智行千里”正是青島二中人永恒的追求。山與海的交融,成就了青島二中海納百川的胸懷、靈動智慧的品格、雄闊壯麗的氣魄、卓然超群的風骨,這是青島二中與眾不同的品質。
教育是一個系統,教育是一種環境。在整個教育大環境之中,學校未來的發展還有很多的課題需要解決,現代學校治理結構的機制建設、創新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學生發展需要的真正滿足……都需要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更開放的胸懷尋求多元化的智慧,需要堅持以尊重為魂,以自主為動力,以開放為途徑,以民主為保障,走創新這一必由之路。
中國教師:此次獲得第二屆“明遠教育獎”,您有什么感想?
孫先亮:“愛是教育的源泉”,明遠教育獎包含了顧老對教育最深沉的大愛情懷,這份大愛情懷鼓勵著每一個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奮勇前行的孤獨身影,引導著我們學會去思考現代教育的理想未來,激勵我們勇敢去探索民族教育的現實路徑。
此次獲獎既是一種榮譽,也是在傳遞一份堅守教育理想的信念,更是在傳承一種尊重教育的責任,此時此刻,薪火相傳。對教育的愛曾經激勵支持著我走過追求教育理想的每一個坎坷,也會繼續讓我傳播對教師的愛、對學生的愛,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我希望用教育的熱血和激情,為學生創造自主發展的空間,為教育開拓出嶄新的天地。
我相信,每一分努力都會匯成一道涓涓細流,更多的教育的細流必將匯成教育的蔚藍之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