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男 邱化民
翻過幾座山,踏過道道坎,終于遇見美麗的大龍湖,遇見“最美鄉村教師”石蘭松。1985年,石老師銘記恩師遺志,拿起粉筆與教本,做起清貧育花人,如今已有三十載。他把滿腔熱血奉獻給鄉村的教育事業,把滿懷關愛傾注給孩子們,把汗水灑在大龍湖的角角落落,躬身從教,勤勤懇懇。愛崗敬業,他從未忘記自己的責任,扎根鄉村,他把信念常放心中。
一、難忘師恩擔重任,一只木舟送學來
1985年,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的石蘭松準備復讀再戰一年。然而一次探望病重恩師的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由于當時莊里教學點的恩師陳老師病重,無法繼續教學,村民又眼看著小孩無處上學,很是著急。當時在莊里,就數他的學歷相對較高。“山里的孩子不能沒有老師!”面對恩師的囑托,在復讀與代課教師兩者中,石老師選擇了后者,接過了恩師手中的粉筆與教本,回到上林縣西燕鎮大龍洞小學刁望教學點,當起了月薪僅36元的代課教師,做起了清貧育花人。
1994年,石老師的三哥在廣東打工每月能有1000多塊的收入時,還是代課老師的石老師工資也只有200塊左右,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大兒子也因為家貧,初中畢業不得不放棄學習,出去打工賺錢。家里第二個小孩出生后,孩子的營養跟不上,妻子為此常跟他鬧矛盾,勸他出去打工多賺點錢養家,甚至回到娘家相逼。石老師苦口婆心地勸說:“如果我出去,那些小孩怎么辦?都沒有人進來給他們教書,出門都是撐著小木船,走山路,孩子們也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他的苦口婆心終于換來了妻子的諒解與支持,他一心一意做起學生的“擺渡人”。
刁望教學點背靠大山,前繞庫區大龍湖,遠離縣區,交通極為匱乏,部分孩子上學必須走水路。孩子的家長常年外出打工,在家的只有年邁的爺爺奶奶。為了安全起見,老輩人無奈放棄了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為此,石老師挨家挨戶向群眾勸說不能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去種玉米、打魚,他向家長承諾“只要我石老師在,你的孩子就能安全回來”。他看著門前的大椿樹,尋思著怎樣履行這個承諾,最終砍下了準備建房的大椿樹,并自己出錢請人造了一艘木船。從此,石老師每天在大龍湖上來回擺渡孩子上下學,儼然大龍湖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木船的空間有限,每次最多能容下7名孩子,孩子多的時候,石老師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多次往返教學點。接送孩子上下學時,碰上刮風下雨,石老師趕緊就近靠岸等雨過去再把孩子送回家;寒冷的冬天,經年使用的木船往往會有水漏進去,石老師冬天里也直接穿著拖鞋凍在水里。盡管這樣,石老師也沒有讓一個孩子在上下學路上掉下水,實現了水上行船“零事故”。30年來,石老師用壞了8條木船,第9條木船也要壞的時候,北京的好心人捐贈了一條鐵皮船,石老師掂量了很久把它命名為“希望之船”,不僅承載了孩子們的安全,也承載了家鄉與孩子的希望。
二、躬身從教授知識,教學有方鉆技能
2005年石老師正式轉為公辦教師,結束了20年的代課生涯,即便工資微薄、家人不解、風吹浪打,石老師一直堅持在教學一線,實踐了當初對家長的承諾,如其名像石像蘭又像松,默默扎根深山,傳播知識文化。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圣職責,作為一名教師,石老師積極進取,勤練技能,不斷提高自己師德修養和教學技能水平。石老師的課堂不僅注重課堂質量,又時刻注意與孩子的互動。一行人到達課堂時,石老師正在上《烏鴉喝水》,課堂上的石老師揮斥方遒,處處彰顯自己的用武之地。石老師借助自制教具,用裝了半瓶水的礦泉水瓶再現烏鴉口渴遇到的喝水難題,啟發孩子遇到問題要想辦法。對課文中出現的生字,石老師通過制作簡易卡片,依次向孩子們展示“喝”“渴”兩個字,從生字的結構、意思等多個角度既講了生字,同時又鞏固了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石老師又強調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鼓勵他們主動回答問題,由于當地的孩子以少數民族為主,石老師雖響應普通話教學的要求,但孩子們不懂時,石老師用手指著書上的字,輪換用普通話和壯語領著孩子讀書。班上跟讀的孩子年紀小,寫字時連筆都拿不穩,石老師便握住孩子的手,一筆一畫地教著寫。
作為教學點的唯一教師,石老師負責3個年級的復式班教學,有著豐富的復式班教學經驗。課程開始前,先給孩子們介紹不同年級的任務,一個年級上課時其他年級就寫生字,任務提前完成的學生就可以繼續聽石老師上課,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提前預習二年級的課程,一年級的課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也是一種復習。通過這種教學方法,跟讀的孩子都已經能熟練地計算九九乘法了。在鎮、縣舉辦的教研活動中,石老師積極進行課題研究,探尋適合教學點的教學方法,撰寫的論文已有多篇發表并獲獎他教學成績年年名列全鎮前茅。所教的班級班風良好,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多次被評為村、鎮優秀班級。
三、責任信念立于心,愛崗敬業樹風尚
默默扎根鄉村,躬身從教30年。石老師認為“鄉村老師必須有個信念”“還要有責任感”。如果一位教師沒有責任,那么他就教不好學生,如果沒有信念,也不能堅持這么久。正是懷著對孩子的關懷以及對家鄉的熱愛,石老師年復一年地往返于教學點接送孩子上下學,既教書又育花,成為“擺渡人生”的導師,呵護孩子們的成長。石老師所帶的孩子大部分為留守兒童,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往往很差,家庭也不寬裕。除了教書,石老師處處留意他們的需要,噓寒問暖,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看待,心甘情愿照顧起他們的生活起居。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溝通,每年都會有孩子從這里畢業去上高小,石老師實時更新父母的電話等信息,父母也打來電話詢問孩子的情況,石老師成為連接孩子與家長的溝通熱線。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重要內容,石老師所在的刁望教學點也已成為了愛崗敬業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對此,他認為,“愛心成就教育,既然選擇做教師,我就會用心去教學生,用心去愛學生;我曾經向家長承諾,只要我石老師在,我就會讓孩子們平安回來,這是責任;我把‘學生愛戴,家長信任’當成理想,把做一個好老師當成人生目標,有了理想,有了目標,就有了堅定。我最欣慰的事情是,看到孩子們學有所成后踏上新的旅途。”對石老師來講,每天早上六點要準時出門到湖邊迎接上學的孩子,逐一接到內澤莊、刁望、北樂、岜那、石盤5個自然屯的孩子到學校,八點鐘正式上課,十一點鐘開始做飯,看護孩子用餐、午睡,下午兩點繼續上課,五點放學將學生一一送回家,然后自己回家之后要備課、買菜,為第二天的教學和午餐做準備。三尺講臺上石老師教好書,三尺講臺下用心去演繹父愛,做好船長,做好老師,做好廚師。
石老師不但是教書育人的愛崗好老師,同時也是勇于救人的英雄。1997年5月25日,上林縣鎮圩鄉某中學17名學生自發組織到大龍湖游玩,由于人多船小,在湖中央不慎翻船落水,大喊“救命”。石老師當時劃船載著5歲的兒子外出路過。他忙把兒子放到岸邊,拼命劃船來到事發處,跳進湖里救人。在其他村民的幫助下,17名落水學生被成功救起。在這30年中,石老師在大龍湖救起了20多人,成了遠近聞名的“救人英雄”。
當年啟蒙恩師的一句話“山里的孩子不能沒有老師!”改變了石老師人生發展的軌跡。一個人,一葉舟,為了一群孩子,石老師在教學點堅守了30年,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從大山走了出來,進入高中、大學,石老師的心血結出了累累碩果。而他,懷著心中的信念與老師的責任,始終堅守著最初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