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皖南醫學院 社科部,安徽 蕪湖 241002)
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獨生子女生源的增多,傳統思政教育模式與新時代學生的個性特征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如何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成了高校教育者普遍思考的問題。在實踐中,我們只有尊重學生個體,因材施教,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當今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僅具備完善的科學理論知識,而且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質[1]。過去我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主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著眼點是“管理學生”,一些高校采取的德育方法還是以傳統的說教和灌輸為主,用規范的理論宣講取代情感的培養,學生的心理狀況往往容易被忽視,缺乏以人為本理念下的人文關懷,甚至有“泛政治化”傾向,導致“教”與“學”分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2]。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內容陳舊、評價體系單一。目前某些高校欠考慮學生的所思所想,從而導致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老套、教學效果不突出。另外,高校德育評價的實際操作方法過于簡單,大多學校仍單一采用考試考核測評法。這種單一的評價方法直接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簡單化,出現高分低能現象。
2.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有待改進、教師隊伍有待整合。目前高校思政課教育主要依賴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傳授,不斷擴大的學生人數,迫使高校只能采取大班上課方式,使得師生間難以形成有效互動。在教師隊伍這塊,思政專職教師幾乎承擔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全部工作,本來可以起很大作用的高校輔導員和心理咨詢中心更多的是形同虛設,行政性事物的限制和師生比例配置的嚴重失調成為高校思政教育難以突破的瓶頸。
3.學生個體的心理狀態關注程度不夠,導致思政教育效果不好。信息時代的激烈競爭使大學生感到彷徨,當今大學生很難對 “什么最能體現人生價值、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等問題達成共識,在多元價值取向面前,某些大學生的在人生理想和信念、道德價值取向、就業及前途命運等方面變得困惑[3]。而對于這些,高校教育者顯然關注程度不夠,他們的著眼點更多地傾注于日常教學秩序的維護、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和教舍等日常安全問題的排查,對同學們的內心世界無暇也無心關注,只有出現問題時才會想到如何補救和解決。
校園安全事件一次次地拷問著高校的思政教育效果。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除了從教學方式、教師隊伍等外部因素著手解決外,更重要的是重視內因,“以人文本”,加強對特殊學生心理問題的排查、疏導,建立心理防范與干預機制,內外因共同作用,切實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實現路徑:
1.教學方式多樣化。一方面在思政課上,教師應改掉“一言堂”、“零交流”的授課方式,應用行動導向法進行講授。另一方面在課外,教師應采取多種媒介方式與同學交流,知其所想,才能有效教學。在課程考試之外,還可借鑒實踐教學參觀訪問,加深學生認識,入腦入心入行。只有將課內教學與課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效調動同學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重視心理老師與思政系列人員的有機結合。近年來,隨著學生心理問題的增多,高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我們要積極開展對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職教師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心理咨詢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則要加強對輔導員的培訓,以鼓勵考取“國家心理咨詢師”等方式,讓他們掌握必要的心理學技能,并可選拔優秀者擔任本學院思政課或心理健康課的兼職老師,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
3.拓寬渠道,挖掘網絡和朋輩群體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功能。加強傳統教育渠道與新興媒體的結合,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教學資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打破固定時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需求。同時,應重視朋輩群體的引導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大學生更愿意學習同輩群體的行為方式,認同同輩群體的價值觀念,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優秀學子宣講等教育活動,以榜樣力量讓他們見賢思齊,達到共同進步的教育目的。
4.提升校園文化。馬斯洛指出:“病態的文化造就病態的人,健康的文化造就健康的人。”[4]大學生生活在校園里,校園文化對他們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學校社團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讓學生融入校園文化、共享心境變化。因為優秀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可緩解他們在學業、生活和感情方面的緊張情緒,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既了解釋放自己,又有更多機會結識同齡人,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
5.“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心理狀態,乃是重視內因、提高思政教育實效的關鍵。具體包括:一是做好入學初期的心理健康普測與問題篩查,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對不同問題的特殊學生及時建立心理檔案,著力構建“關注困難學生、關注學生心理、關心學生就業”的學生服務體系,滿足大學生的內心需求。如積極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幫助他們減輕經濟壓力,使他們從自卑無助中解放出來;對于由于家庭變故或成長因素導致心理不健全的同學,則應采取多談心、多關注的形式切實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和集體的溫暖;就業問題是困擾學生和家長的核心命題,因此學校和學院應該多開辟就業實習點,為他們積累磨煉經驗,同時應該舉辦多種類型的就業招聘會為同學們提供各種平臺,讓學生“招得進來,走得出去”。
二是建立班級—宿舍—家庭三位一體的防范機制。學校除了設立相關心理咨詢中心外,在班級我們還需普遍設置心理委員,充分發揮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網絡作用,避免大學生心理健康惡性事件。同時抓住宿舍這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開展的堡壘,組織開展以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題的公寓文化建設,讓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各個宿舍樓,及時了解學生課后思想動態,幫忙解決他們遇到的困難,化解矛盾于萌芽狀態之中[5]。只有這樣三級聯動,才能真正全方位了解同學們的心理狀態,為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提條件。同學們只有在心理問題得到有效關注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多更充實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成為社會所需的各類專門人才。
當然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學生家長的積極參與,建立特殊學生家長聯系簿,定期溝通,共同關注,以期培育樂觀、積極向上、心理健全的合格人才。高校全日制的教學環境使得學生得以脫離家長的監管而自由活動,少數自律性差的學生或沉迷于網吧,或忙于交際而荒廢學業,導致曠課掛科現象時有發生,甚而有些同學遭遇情感危機不能自拔,這時,固然需要老師、同學們的幫助和提醒,但更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學校只有建立與特殊學生家長的密切聯系,才能共同挽救迷途學子,讓他們跟上學校課程安排和教學節奏。
高校的初衷在于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復合型人才,如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是社會的共同目的。一方面需要我們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課程體系整合,另一方面更需要我們關注學生這一群體的心理狀態,我們只有深入學生實際,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規律,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才能使學生真正具備社會所需的思想品德和綜合素質,以積極、健康和良好的心態面對人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聶萬隆,陳劍鋒,張永峰.芻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3(19).
[2]潘春麗.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J].現代教育科學:教學研究,2013(3).
[3]鄭延麗,王建旺.論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4).
[4][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61.
[5]萬宇翔.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創新研究[J].時代教育,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