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輝
摘 要:當前我國勞動關系主體多元化、復雜化,勞動關系的調整機制不健全,勞動關系出現諸多不和諧等狀況,探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途徑。
關鍵詞:勞動關系;改進;方向
當前我國勞動關系主體多元化、復雜化,勞動關系的調整機制不健全,勞動關系出現諸多不和諧等狀況,積極探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途徑,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形成。中國勞動關系的改進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 完善勞動合同制度,加強勞動法制建設
當前,中國勞動爭議的發生,多數是因無合同或有合同而不履行合同或合同條件不對等而引起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避免或減少勞動爭議事件的發生,就必須進一步建立、推行和完善勞動合同制度,特別是要重點推動非國有企業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避免無效合同、違法合同和內容條款不完備的合同的出現。要通過合同保障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中國企業勞動關系中出現的問題,也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勞動立法不完善引起的。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必須大力宣傳、切實執行《勞動法》及現行有關的勞動法律、法規和條例的規定,提高勞動關系雙方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另一方面,必須加快制定《勞動就業保障法》、《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法》、《最低工資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處理法》等單行勞動法律,為規范勞動關系雙方的行為和利益,協調勞動關系提供法律支撐。
2 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推行集體協商談判的制度,逐步建立起勞動關系主體的
自我約束、自我調整機制。中國勞動關系中出現的問題,不僅發生在市場交換過程中,而且大量發生在企業內部。解決這些問題,除依靠法律調整和仲裁以外,還必須在微觀上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建立和推行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經營者進行協商談判的制度,充分發揮工會在協調企業內部關系、處理勞動爭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積極推行集體協商(談判)制度,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國有企業健全集體合同制度,重點完善內部民主協商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職工參與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進一步發揮工會、職代會的作用。在具備條件的地區,繼續探索建立由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組織組成的三方勞動關系協調組織,協調解決本地區的重大勞動關系問題。
3 大力加強企業勞動標準的修訂工作,完善企業基本勞動標準體系
勞動標準也就是勞動基準,是用人單位使用勞動力的標準,也是規范勞動關系,解決勞動爭議的基本依據。目前中國沒有專門的勞動標準法,主要通過單行法的形式如工作時間規定、企業最低工資規定等體現。由于勞動標準立法主要是規定最低標準,不是規定用人單位的實際標準,因此,加強勞動基準政策法規方面的社會化咨詢服務就非常重要,要通過勞動標準政策法規方面的社會化咨詢服務,指導各類企業通過集體談判等方式,按照國家或行業的勞動標準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勞動標準,依法規范企業的勞動行為。
4 要發揮非正規組織在勞動關系協調中的作用
全日制、臨時工、小時工、彈性工時等靈活就業模式必然會帶來雙重乃至多重的勞動關系,產生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矛盾。這首先表現在勞動關系主體及其權利義務關系的認定難度增加。其次,勞動關系與其他關系如民事關系、經濟關系相互交織在一起,使勞動爭議處理難度增加。第三,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所有制結構的多樣化使各種主體在短期內處于不斷分化組合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使勞動關系處于不穩定狀態,容易引發勞動爭議。最后,錯綜復雜的各種勞動爭議使現有的勞動法律難以作為爭議處理依據,從而使法律適用問題成為“真空帶”。因此,需要修改現有的政策和法規,發揮非正規組織的作用,讓非正規組織也成為協調勞動關系的主體之一。
5 改進勞動爭議處理體制,建立健全三方、多層次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勞動法》確立的勞動爭議處理“一調一裁兩審”制在運行過程中表現出諸多不足:如強制仲裁,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影響了當事人訴權的發揮;調解、仲裁、兩審終審諸多環節程序過長,不利于及時處理勞動爭議,增加了勞動雙方的維權成本;仲裁和訴訟脫節,各自為政等。
勞動關系是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一個動態的結合過程,只有和諧的勞動關系,才能確立和維系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發揮勞動者的創造潛能,生產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
注釋
⑴涂新光,試析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的新變化[J],學習論壇,002,(4):15—17.
⑵李新挪,目前我國企業勞動關系的新變化及調整[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1):87—91.
⑶俞梅珍,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與勞動關系的調整[J],教學與研究,2001,(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