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張體勇 曲恩超
河北省人社廳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推進公平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編號:JRS-2015-1083)研究成果
就業公平是公平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在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公平問題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課題。
1 京津冀大學畢業生公平就業存在的問題
1、教育資源不均衡對公平就業的影響
據2015年5月國家教育部規劃司數據統計,京津冀三地共有普通高校264所,其中北京91所,天津55所,河北高校118所,河北占比為44.7%。在264所高校中,高職院校共111所,河北高職院校60所,占京津冀高職院校比為54.1%,河北是高校最為密集的區域。
但相較與京津的教育資源投入,河北的資源投入較少,在師資力量、地方財政教育經費投入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差異。河北新建院校較多,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建設任務較重。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造成了學生培養質量和就業機會的不均衡。
2、戶籍制度使大學畢業生區域就業受阻
二元化戶籍制度,造成了跨地域條塊分割的就業格局,戶籍政策壁壘限制了學生的地域就業,導致部分畢業生在就業中因戶籍問題而屢屢碰壁。此外,一些用人單位為了滿足當地政府的相關要求,把外來的畢業生視為當地就業者的競爭者,為了優先地解決當地,就利用戶籍制度為限制條件阻礙外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在部分區域還存在著顯著的地域歧視現象。
3、經濟水平的差異,影響畢業生的公平就業
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不僅能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面對經濟生活成本的巨大差異,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大學生,會選擇留在北京、天津大城市,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和理想繼續奮斗。而經濟條件較差的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貧困或教育能力限制,其學歷和擇業渠道受到了限制。
同時,就業信息的流動并不是均衡和透明的,往往受到種種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偏轉,比如相當一部分就業信息是由企業內部或是上層人員掌控的,這些信息就會通過內部渠道流向特定人員,而缺少信息來源和經濟能力的大學生在就業機會和質量上都落后于人。
2 高職畢業生不公平就業的危害
1、就業不公平不利于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人力資源不是以個人能力和素質來配置,而是受制于教育資源、戶籍或其他市場壁壘等因素,自由流動受到阻礙,其必然會形成一種人力資源配置的錯位,難以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另外,中國人較為看重的“社會關系”會影響和左右一些用人單位,讓這些用人單位接收一些整體素質較低但有社會關系的大學生,而素質較高但沒有社會關系的大學生則因此喪失本應該平等競爭的就業機會。出現了一些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現象,如較好的職位配置給能力難以勝任的對象,而能力較強的人才卻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2、就業不公平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生源是高校的生存之本,而就業又是拉動生源的內在動力,所以,高校為追求高就業率,單方面強化技能教育,而弱化人文教育。雖然就業率得到提高,但大學生的綜合能力、融入社會的能力能力卻不升反降,容易出現被市場所淘汰的現象,用人單位也漸漸失去對高校人才培養的信任,最終導致高校失去教育就業市場;同時,大學生的就業不公將會挫傷人們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從而使高等教育失去巨大的教育需求市場。
3、就業不公平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如果就業機會不公平,在就業市場上失敗的大學生會對和諧社會的公正、公平產生懷疑,甚至可能會對社會產生反抗心理和仇視行為。大學生就業不公平將會打擊他們求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使他們喪失學習動機,無所事事。只有保證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機會公平,才能在承認差別的條件下,實現大學生群體內部的和諧及社會的和諧。
3 保障大學生公平就業的建議
1、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教育資源配置的均等化水平
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平等深深地影響著我國區域公共服務的水平。教育資源、就業保障在京津冀之間配置的不均等,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大學生更趨向于選擇公共服務資源完善的地區就業。如此循環往復,造成了區域經濟和資源配置的結構性矛盾。因此,政府應采用宏觀調控手段,積極調整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同時,政府應努力完善區域間的教育資源投入配置,實現教育資源的均等化、科學化。從根本上解決因地方間的差異而導致的勞動力市場分割,提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
2、加強京津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研究探索
實現區域公平就業,必須依靠京津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政府應該為此專門成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對京津冀地區高校和高等教育資源整體運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對政策信息、教育科技信息、就業信息、崗位信息等進行宏觀管理。
其次,可以共建校際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內容可以包括共建公共課教學資源庫、共建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建多媒體教學課件、共建共用實訓培養基地、共建電子數據庫及圖書和文獻資源共享平臺。
最后,京津冀區域間高校應該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京津冀一體化,使北京、天津與河北成為一個大市場,原來的各自為政的小區域發展成為人才需求市場、行業需求市場的相對穩定的大區域,人才培養應該根據這個大市場的產業發展走勢來規劃,避免專業重復建設、避免高校學科專業大而全趨勢、避免教育資源嚴重浪費,提高高校教學資源利用效率,避免人才市場風險,實現行業需求和人才培養資源相匹配。
3、打破大學生就業市場中的制度壁壘
《勞動法》、《就業促進法》關于大學生就業公平的法律條款基本上處于空白,對有關原則性的規定也未做詳細解釋。政府應根據大學生現在就業擇業面臨的困境,打破戶籍限制制度,并盡快出臺《戶籍法》,把公民的遷徙自由權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確定,不再將教育制度、勞動制度、人事制度、工資制度等與戶籍制度掛鉤,不在出臺具有戶籍歧視色彩的行政條例和規章制度,避免地方保護主義行為對大學生就業公平權利的侵害,為高校畢業生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和價值實現創造一種寬松的政策制度環境。
4、加強高校區域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也應該適應區域發展需求,做好區域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包括兩方面工作:一、調研學生和家長對工資薪酬的需求;二、方面調研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學生、家長往往對工資薪酬要求趨高,而用人單位更愿意要低成本的勞動力,這之間存在著的矛盾,但可以通過深入區域經濟發展分析,通過針對化的疏導、引領等工作進行調和、轉化。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個性特點,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不斷提升畢業生的自身發展能力;二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區域經濟環境的就業形勢,調整就業觀念,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三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提升他們就業競爭力,在殘酷的就業環境中,披荊斬棘,順利就業。
參考文獻
[1]李漢邦,李少華,黃侃.論京津冀高等教育區域合作[J].北京教育.2012年6月.
[2]郭秀華.基于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談大學生公平就業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