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
摘 要:從中學數學教師的角度,用七年級新生的學習現象揭示了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在教學實踐中分析了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問題的要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有效方法。
關鍵字:數學;教學銜接;實踐要素;有效方法
我們知道,由于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習行為的連續性,一個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都需要不斷學習數學。但是從小學到中學,由于學習內容、環境、方法等一系列的變化,以及中、小學學生在生理年齡、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等方面的區別,重視和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成為影響學生數學學習成績和效果好壞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1 對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重要性及其要素的理解
1.從學生現象看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重要性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兩個現象:一是在小學數學好的同學上了初中之后,一部分依然遙遙領先,而總有一部分同學出現了截然相反的一面,他們的成績一落千丈或表現平庸;二是小學數學基礎薄弱的同學上了初中之后,有的出現了大的進步,甚至成為數學尖子生,而有的同學卻依然成績平平,依然對數學學科表現得消極反感。
經過認真分析,可以發現出現這兩種現象主要是由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正效應或負效應造成的。所謂正效應,就是初中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對中小學數學銜接的有效處理,不但使基礎好的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積極性得以保持,數學思維能力得以發展,還把原本基礎相對薄弱、興趣不高的同學的數學學習積極性重新喚起,并逐步得以強化,進而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成績。所謂負效應就是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對中小學數學銜接不夠重視,或者雖然重視但卻沒能有效處理,不但使原本就基礎薄弱、興趣不高的學生更加害怕數學,厭倦數學,甚至放棄數學,還使基礎好的學生的數學積極性被弱化,失去數學思維活力。
由此可見,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工作十分重要。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真思考和選擇,是初中數學教師在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上邁出的第一步,也將對學生由此開始的初中數學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2.影響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三個差異性要素分析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重視和有效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要把握住三個差異性要素。只有找準差異,才能合理引導。
一是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差異:在初中數學中,小學的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運算法則和規律是沒絲毫變化的。但從“自然數與分數”到“實數”、從“數”到“式”、從“算術法”到“代數”無不體現出中小學教學內容的差異。同時,中小學數學在課本和課堂容量、知識的難易程度上也有著大的差異,自然會造成教師教學效果與學生學習感受的不同。
二是中小學數學教法與學法的差異:因為小學數學知識點相對淺顯易懂,課時又相對充足,因此,課堂容量小,進度慢,對重難點內容均有時間進行反復強調,對各類習題的解法,教師有更多時間進行示范,學生也有足夠時間鞏固。這就形成了以教師多講學生多練為主的“重復記憶式”教法與學法。而到初中,由于知識點增多,課堂容量增大,靈活性加大,而課時相對減少,進度加快,對重難點內容沒有更多的時間強化,對各類型題也不可能講全講細。這就要求教師講得要精,學生學得要精,逐步形成“啟發理解式”教法與學法。兩種教法與學法之間的差異,自然會帶來教法與學法的銜接與改進。
三是中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方面的差異:如前分析,小學數學知識點相對淺顯易懂,學生在數學學習方面有著較高的興趣,他們數學學科情感濃厚。但由于以教師多講學生多練為主的“重復記憶式”教法與學法,數學的奧妙沒有很好展現出來,數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能得到長久保持,無形中使相當一部分同學的學習興趣下降,學科情感漸漸淡化。而到初中,雖然難度增大,知識點增多,在一定階段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有效方法
按照以上要素的分析,下面三點不失為處理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有效方法。
1.依據教學內容差異來把握生成新知識的固著點
我們知道,新舊知識之間存在一個固著點,就像是建構知識所需要的腳手架。從教學內容要素來看,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差異是相對的,如果銜接得好,差異就轉化為從原有知識進一步生成新知識的一個個固著點,如果銜接得不好,差異就會成為學生學習初中數學的一道道障礙。所以,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差異來把握生成新知識的固著點。做到這一點,首先是對比研讀中小學數學教材,分析學生學習每個知識點之前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也就是他們在小學學習的相關知識,以及他們應該掌握的程度和當前的實際掌握程度;其次是依照原有知識基礎、實際掌握程度來確定教學的起點和切入點。這樣才能讓學生站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自然學習和理解新的知識。
有少數老師在講課當中,使出全身解數把當節的課程給學生們灌輸,而學生的學習效果卻事與愿違。為什么呢?細想一下,就是因為他沒有對比和把握好原有知識到新知識之間的固著點。依照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來說,就是老師講的再多,不如說說這是從哪來的。知識的來龍去脈往往比知識本身更重要。
2.依據教法與學法差異來調整教學實施策略
雖然在中、小學數學教學的教法與學法上存在差異,但并不是說在要完全舍去前者才能適應后者,這其實是一個教法與學法的優化過程,最重要的是依據差異來調整教學實施的策略。比如:學生在小學完全適應了教師多講學生多練的“重復記憶式”教法與學法,到初中要逐步適應和形成“啟發理解式”教法與學法,這二者之間就存在一個“講”的策略調整。一方面,如果不講原有知識,新知識就沒有銜接的基點,如空穴來風。但如果原有知識講多了,就缺少時間生成和理解新知識;另一方面,課堂上講的話多了,學生就缺少主動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但講的話少了,留再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他們都不可能達到深受啟發和融會貫通的效果。所以在講解原有知識和新知識時,我把“講”調整為一個遞減的“射線”策略,也就是原有知識一定要講,但不述及原有知識的原有知識,同時,新知識要講,還要精心設計出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索思考的導語、提示語,甚至做充分的分析講解。
3.依據學習興趣差異來強化學科情感意識
中小學生在數學學習興趣方面的差異,最終會轉換為數學學科情感的強化或淡化,進而影響到他們持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所以,初中數學教師還要依照學習興趣差異來強化學生的學科情感意識。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和發現學習興趣高,思維表現積極活躍的學生,通過及時的表揚、鼓勵和一些數學名人軼事、富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為他們開啟奧秘之門,讓他們去探尋華麗王冠上的寶石光芒,讓他們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和思考得以持久保持。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幽默風趣的語言、睿智的頭腦、精湛教學功底等專業魅力顯得尤為重要,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另一方面,要注意觀察和發現學習興趣不穩,甚至在逐漸下降的學生,對他們要多做基礎知識的輔導和講解,要適度降低他們的學習標準,還要通過逐個面批作業同他們一起分析查找原因,分享進步的快樂。這一點對小學數學學得不好的同學尤為重要,不能讓他們把懼怕數學教師和數學學科的感受帶到初中,成為“頑癥”。所以,依據學習興趣差異來強化學科情感意識的根本點是不歧視每一個學生,不把學習困難生的成績和自己的名利進退相聯系。
綜上所述,由于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學習行為的繼續性,一個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都需要不斷學習數學。初中數學教師必須重視中小學數學教學的銜接問題,并依照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差異處理好銜接問題,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持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