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竹
摘 要: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小企業發展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現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無論是大企業主導的工業化時代,還是在以創新為主題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小企業始終是各國經濟增長和滿族多樣化需求的重要力量。而發展中存在的相應問題相繼出現。
關鍵詞:中小企業;集群現象;經濟現象
中小企業的集群發展是世界范圍的一種重要經濟現象,中國的中小企業集群在20世紀90年代也取得了較快發展,中小企業集群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日益明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企業的競爭已不僅僅是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相關企業集群之間的競爭。企業集群在各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小企業集群的作業更加突出。國外經濟學家說過,企業集群最大的效應是通過企業間的分工協作而實現,是一種動態的、主動的、持續的效應。我國學者也對中小企業集群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從微觀角度講,企業相互靠近形成了地方化的產業氛圍,促進企業的發展,幫助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等難題。從宏觀角度來看,他又能促進國內區域品牌的建立,從而增強區域的競爭力,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穩步的發展。
由此可見,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中小企業集群概念的界定產業集群(clusters)是由美國著名戰略管理學家波特( Michael · E . Poter )教授提出的。“集群”,概念源于生態學,原意是指以共生關系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生物族群。企業集群作為一種經濟現象,在當今世界以及我國都及其普遍。在全球化與本地化、技術革新與組織創新的背景下,以集群模式嵌入全球價值鏈是我國企業的戰略選擇。集群模式嵌入全球價值鏈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并且在嵌入之后自身較易于發展并不斷提升在價值鏈的地位。所謂的中小企業集群,是指一個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企業與機構在一定的地域內集中連片,形成上中下游結構完整、外圍支持產業體系健全、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有機體系,集群內企業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
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現狀及特點分明:集群與群內的中小企業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集群內的中小企業間既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集群的良好運行取決于群內中小企業間的信用與責任意識;集群的組成時刻處在動態變化中。
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嚴重不足,融資困難
從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發展過程來看,資金將成為發展中的長期缺口。近兩年重慶市中小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尤為奇缺,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國家治理整頓金融秩序、清理“三亂”工作導致大量中小企業失血過多,不少企業缺乏生產過程中的流動資金,就連生產也難以維持。二是大多數中小企業前幾年的超速發展的益于“短缺經濟”,面對發展很快的市場經濟束手無策,一時難以適應。三是大多數中小企業資質缺乏透明度,企業資信缺乏,難以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缺乏輸血機制。由于我國市場秩序的不規范,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間的巨大差距,使一些大企業經常采取賒購的方式與中小企業進行貿易往來,造成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由于組成中小企業集群的大部分中小企業都有這樣的問題,所以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已經成為限制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的瓶頸。
(二)中小企業集群內部建設及組織管理存在問題
有的企業可能因為擁有核心資源從而在合作中壓迫其他企業;有的企業則可能僅僅將集群視為一個發展的跳板,在獲取自己想要的資源以后就離開集群。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屬于家族式管理。這種管理方式不利于吸納社會優秀人才,與日趨激烈的現代企業競爭氛圍不相適應。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中小企業在企業內部機制上有舊體制、舊體制的復歸傾向,這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十分突出。
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專業化分工協作不強
我國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大多數是從鄉鎮企業發展起來的,產業的進入門檻比較低,產品的技術含量也不高。跟風效仿者多,技術創新者少,低水平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現象突出;集群內的企業缺乏集體的行動規則與規范,企業間缺乏必然的產業聯系;構成中小企業集群的企業大部分處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產品檔次低、利潤低。這些情況無疑會影響或降低有創新意愿的其他集群成員的積極性,最終影響中小企業集群的整體發展。
政府的主導性發揮不夠
目前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區企業的集群發展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開發區眾多,相互之間存在著企業資源的爭奪,在招商和引進上無法照顧產業集群的發展;有些地方政府對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按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招商引資和凝練項目的意識,對當地工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和引導力度不夠。如果能有專門的法律與部門來負責中小企業集群利益的維護與內部的管理必將極大地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
中小企業集群是解決中小企業經營及融資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但是由于市場的激烈競爭,在中小企業集群尚未形成規模之前,由于其各個方面的優勢還沒來得及顯現,因此很有可能夭折的情況,應該采取一些措施促進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
建立有效的內部協調機制。中小企業集群需要一個高效的協調機制來處理中小企業集群內外部關系,有政府牽頭一促進企業相互聯合組建新的企業聯盟或集體,提高抗風險能力,實施企業間資源共享。
(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即出來專門針對與中小企業集群與中小企業的法律法規并成立相應部門以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
(三)加快融資體系建設,積極破除融資瓶頸。可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大力引進各類專業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引進民間資本進入,實現技術資本與民間資本的結合。
(四)加強和宣傳創新體系,增強創新意思,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五)對市場環境進行優化,更好促使中小企業集群發展。為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美國硅谷的繁榮、意大利經濟的振興、東部沿海鄉鎮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當地企業集群的發展。隨著市場競爭的全球化,經濟發展也凸現出區域集中化趨勢,特別是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地方企業集群化。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企業集群,由于其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而日益得到迅速發展。中小企業集群發展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路徑。不管是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還是傳統產業企業集群,對提升競爭優勢都是有效的。中小企業集群的成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推動,政府政策應著眼于中小企業創立、發展和持續成長的能力建設,經濟和制度的環境上,形成地區競爭優勢,加快中小企業集群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中小企業集群,對于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