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在會計預算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生造假現象,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管理人員應充分認識到防范會計造假行為的重要性,以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對會計造假行為進行有效的治理。本文主要闡述了會計造假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并強化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有效對策,進而使企業更好、更快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會計造假;防范;治理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計環節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經常會出現會計造假行為,這不利于企業的平穩運行。因此,企業管理人員應當意識到會計造假行為對自身發展的危害,以采取科學、合理的防范對策,最大限度的降低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機率。
一、會計造假行為的基本含義
會計造假行為是指:在會計核算的過程中,財務會計管理人員違背相關法律法規,編寫虛假的會計財務報表,因此,會計造價屬于一種違法行為。依據會計信息反饋機制,會計造假主要分為以下兩種形式,即會計事項造假和會計報表造假。會計事項造假是指:通過詐騙和盜竊等方式,將企業財產轉變為自身財產,并且對財產進行使用;會計報表造假是指:財務管理人員沒有如實上報某些項目的真正價值,進而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的現象。
二、會計造假行為的表現形式
現階段,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計造假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形式:首先,財務管理人員通過虛增資產和利潤的方式,營造企業經營狀況良好的假象,通常情況下,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用來對管理人員的政治進行粉飾,管理人員授意或者強制會計人員對會計數據進行編造、篡改等。其次,財務管理人員通過增加負債的方式,隱瞞企業真實的利潤收入,營造企業經營業績不良好的現象,進而達到企業規避稅收、逃避國家有關部門監督等目的,通常情況下,這種現象經常發生在非公有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因此,企業為最大限度的獲取經濟收益,會同時采用以上兩種形式。
三、會計造假行為的主要危害
首先,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將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會計資料是非常重要的社會資源之一,對社會與利益相關者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利益相關者依據相應的會計信息進行投資等方面的反應。如果會計人員提供企業的虛假信息,將會嚴重影響會計信息的應用者,使其做出的行為選擇出現不合理甚至錯誤的情況,進而造成市場經濟主體做出錯誤的決策,不利于市場機制的平穩運行,不利于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社會福利改進。總之,會計造假行為將會對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嚴重的破壞,影響宏觀調控與微觀決策的正確性。同時也會為經濟犯罪提供一定的便利,從而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擾亂社會的經濟秩序與社會秩序。其次,會計造假行為屬于一種破壞社會誠信的行為,進而出現社會誠信減弱或者喪失的情況。會計人員的誠信程度是企業誠信的基礎,而企業的誠信又是社會誠信的基礎。如果企業缺乏誠信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取有利的競爭優勢,最終甚至出現退出市場的重大后果。而會計造假者也違背了自身應有的職業道德,所提供的會計資料不能夠得到政府、企業管理者及社會公眾的信任,最終將不能夠得到社會應有的尊重。最后,虛假信息的提供,會不同程度沖擊證券市場,不利于證券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策,違背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加劇市場波動,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此外,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不利于會計行業樹立自身的聲譽,影響誠信機制的建立。
四、會計造價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1.宏觀方面
從宏觀方面分析,造成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兩權分離,兩權是指資本主義所有權和經營權,即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進而形成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在實行委托代理的過程中,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有共同的目的,即獲取股東權益以及最大限度的實現企業價值。但是,在分配利潤的過程中,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的目的將發生變化,企業所有者以長遠戰略為主,進而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經營者希望最大限度的為自身獲取經濟收益。
此外,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監督與管理力度較弱,從會計監督方面分析,由于執行者與監督者已經形成一體化,使得會計監督只是一種形式。然而,如果從審計監督方面分析,由于企業缺少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內部審計又不具備自身的獨立性,使得內部監督機制逐漸被外部監督機制代替,并且外部監督機制為最大限度的獲取自身利益,不顧社會企業誠信機制的影響。
因此,基于以上情況,我們能夠看出,國家監督部門、財政部門、稅收部門和審計部門應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進而有效控制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機率。
2.微觀方面
從微觀方面分析,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即部門利益與個人利益。例如,某企業不具備上市公司的基本條件,為籌集更多的資金,因此,需要制作虛假的財務報表,以獲得更好的財務數據,為企業自身獲取合法的上市資格。再如,某上市企業為保住自身的上市資格,會采用重組的方式,改變財務數據用戶資本結構,進而有效保住自身的上市資格。
現階段,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計人員與企業負責人員屬于一種從屬關系,企業負責人員對會計人員具有絕對的領導權與控制權,依據這種從屬關系,在會計工作的過程中,決定了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的從屬性。因此,企業相關負責人員為達到自身目的,通常情況下,會對會計人員施加各種壓力,進而使會計人員違背會計相關法律法規,制作虛假財務報表。事實上,部分會計人員也不希望做出這種違法行為,是受人驅使的,但是,仍舊存在部分會計人員不顧道德與法律的約束,為使自身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制作虛假的財務報表。
五、會計造假的治理對策
1.宏觀方面
首先,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建立健全會計造假行為的法律法規,最近幾年,我國已經相繼制定多項與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證會計行為有相應的法律依據。但是,相關管理人員還應制定法律法規的具體細則,明確違背會計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強化會計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逐漸改進和完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使各項會計工作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此外,會計管理人員應加強會計執法力度,維護會計法律的權威,相關執法者應當以新會計法為準則,嚴格懲處會計造假行為,進而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其次,建立健全社會監督體制,現階段,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外部審計監督體制十分重要。外部審計監督制度的實施,能夠確保會計注冊師的核心地位,通過注冊會計師審計行為,并且向企業提供審計意見報告,以有效確保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質量。但是,會計注冊師能否遵循自身的職業道德,對被審計企業提供合理的意見,仍舊無法確定,基于以上情況,對于部分不能嚴格按照誠信標準的注冊會計師,必須進行嚴格懲處,以強化會計信息的透明度,
2.微觀主體方面
(1)內部牽制制度
企業應全面貫徹和落實內部牽制制度,在會計管理的過程中,企業應明確會計記賬人員與經濟業務之間的關系,明確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以及保管財務的具體人員,使各個部門之間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2)民主監督
對于重大對外投資資產設置和資產調度決策,企業應強化員工民主監督的權利,在會計人員分工的過程中,應嚴格實行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企業運行的現金、賬本和實物應進行分離保管,制證、稽核、記賬和編表應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3)會計委派制度
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改進和完善會計委派制度,現階段,實行會計委派制度,有利于發揮會計監督職能,在會計監督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會計監督的廣泛性、結構性和獨立性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因此,這就要求在會計委派制度實行的過程中,會計人員自身的薪資待遇應與被委派企業分離,會計職務的變化與升遷應由上級決定。例如,委派單位應承擔會計人員的薪資,但是,薪資應當由被委派單位支付,委派單位與被委派單位之間應當進行掛賬處理,進而分離委派人員與被委派企業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不會加重委派單位的經濟負擔。此外,對于被委派單位的所有會計人員,應當由上級統一委派,以使會計人員與被委派單位完全分離。
(4)企業管理結構
企業應改進和完善管理結構,現階段,對于股東的權利,企業的介入意識比較淡薄,但是,如果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分析,股東應強化自身的合法權益,為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以確保企業的順利運行,有效遏制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股東在行使自身權利的過程中,雖然會受到成本效益的影響,但是,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分析,這種行為的薪資會高于執行成本。此外,由于股東的監督力度不斷加強,能有效降低企業經營與管理者違法亂紀行為發生的機率,但是,必須確保中小企業的股東應是理性的投資者。
(5)建立科學、合理的企業績效考核機制
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不斷加快,企業的發展規模也在不斷擴大,因此,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將企業員工自身利益與考核機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將企業最終的資產作為企業考核的主要目標。如果企業管理者不能達到資產增長的目標,就會發生會計造假現象,違背職業道德,制作虛擬的財務報表,營造企業獲利的假象。因此,為了有效防范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企業管理者應當依據外部市場環境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確保企業達到生產經營目標,最大限度的減少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機率。
(6)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
首先,企業管理人員應當建立健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體制,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會計人員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會計人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就要求企業應重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建立健全會計人員職業道德體系,通過法律法規的方式,規范會計人員的具體行為,進而為企業會計人員管理創建良好的法制環境。
其次,企業應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教育與培訓,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能與專業素養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收益,也是避免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有效途徑。因此,企業相關管理部門應充分認識到會計人員培訓的重要性,培訓的方式可以由單一化轉變為多樣化,例如,可以通過專家講座、交流會議、網絡等途徑,不斷改進和完善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進而使會計人員意識到會計造假行為對企業發展的危害,以使自身在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嚴格依據企業的規章制度,為企業發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礎。
最后,實行會計人員激勵制度,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制定激勵與獎懲制度十分重要,對于能夠按照企業規章制度進行的會計人員,企業應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進而不斷提高會計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對于違背職業道德的會計人員,應嚴格進行懲處,以規范企業的員工行為,因此,制定合理的會計人員激勵機制,能夠激發員工工作熱情,更好的投入到會計工作中,以減少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
(7)強化獨立審計職能
首先,企業應強化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審計人員的職業素質,現階段,在企業選拔審計人員的過程中,考試是選拔的主要方式,企業只注重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卻忽視審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因此,為有效防治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企業不僅要重視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更應強化其職業素養,以不斷加強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
其次,加強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伴隨我國企業的快速發展,對會計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多,進而出現了眾多會計師事務所。但是,由于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相對較小,為使自身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事務所之間都會通過低價競爭的方式,進而導致事務所的利潤下滑,使會計師審計力度逐漸減弱。因此,在會計師事務所審批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加大審計工作力度,強化設計工作質量,以逐漸控制此種現象發生的機率。
最后,強化會計師事務所的法律觀念,現階段,我國已經建立了注冊會計師的相關法律法規,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舊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法律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造成會計師審計的質量較低。此外,在我國會計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會計師事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因此,我國應不斷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會計監督與審計執行力度。
(8)重視會計人員的誠信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法律與信譽是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有力保障,與法律法規相比,誠信機制投入的成本相對較少,卻能夠有效的維護市場機制,在一些特殊情況下,法律法規無法發揮作用,只有企業樹立誠信,才能有效維護市場秩序。因此,對于防范會計造假行為,企業應當重視誠信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向全體員工貫徹誠信理念,使會計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利益觀,以減少會計造假行為的發生。
六、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分析強化會計造假行為發生的主要對策,我們能夠看出,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力地位,應當重視會計人員的管理,以減少會計造假行為現象的發生。在防范會計造假行為的過程中,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陷,因此,這就要求企業相關管理人員應當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定期對會計人員進行會計職業教育培訓,強化會計人員的誠信意識,進而使企業穩固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永輝,馬毅,對會計核算真實性原則的若干思考[J].浙江財稅與會計,2010,18(03):259-261.
[2]陶淑榮,張建波,淺談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現代商業.2012,20(05):12-14.
[3]王喜梅,會計造假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對策[J].焦作大學學報,2011,10(8):158-159.
作者簡介:李歡(1993- ),女,漢族,遼寧省鞍山市人,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2011級會計專業在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