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
摘要: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緊密聯系著當代社會審美文化的心理狀態,在歷史的延續下引申出不同的音樂文化主題,并出現了“民族音樂”、“流行音樂”,以及與之對應的各種觀念意識。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被浮躁、飄渺、自負的心理所充斥,是新舊時代更迭的必然過程。本文通過對近百年來歷史心態的延續進行分析、總結,歸納了不同的文化主題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意識形態觀念,針對在向新的“軸心時代”過渡過程中,人類要面對的問題與形勢作出判斷。
關鍵詞:音樂文化;審美;社會心理
前言:社會心理指的是,以時代精神為聚焦點,通過觀念意識的方式,反應出該時代在經濟生活、社會秩序、環境人口、道德科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從而產生某種普遍心理狀態的現象。社會心理的形成,源于復雜多變的社會發展形勢,當這個時代逐漸接受以觀念意識方式存在的社會心理時,就會集中反映出精神聚焦點的心理趨勢及審美追求。它是人類思想觀念的重組與延續。
一、歷史延續
雅思貝爾斯將人類歷史分為四個階段:遠古時期,有了語言、工具的初步應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現了古代高級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人類的精神基礎開始奠定;科學和技術的時代,中世紀末期產生萌芽,17世紀奠定理論基礎,18世紀初步發展,并在最近幾十年急速邁進。雅思貝爾斯將第三階段稱為“軸心時代”,他認為,人類是在這一時期開始注重精神思考,有了對哲學、宗教、藝術的初步探究,,我們今天所處的迪斯時期正將人類導向下一個軸心時代。
我們不能完全同意雅思貝爾斯的觀點,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社會正如雅思貝爾斯語言的那樣,許多舊的東西在破除,而新的東西卻無從建立。當人們對現實的問題感到無措時,將求取援助的手伸向傳統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近年來,以開放的心態接受西方音樂思想所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面對發達國家的強勢文化,如何發展我國音樂文化審美成為當代人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在當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文化的“大融合”是文化發展的趨勢。但是,在一體化的同時也要保證意識形態的“多元化”,藝術是以展現個性特征為目的存在的,國家與民族之間文化的不同,才能使人類協調發展。
二、危機與困境
改革開放導致國人的心理狀態遭到嚴重沖擊,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處于“完全真空的”歷史狀態。但在流行音樂得以盛行之后,國人很快填補了“空白”的社會心理狀態。
如果脫離了人的需要,音樂的存在就沒有了它原本的必要性,而在人類找不到自己目前所需要的意識與觀念時,就會為建立下一個“軸心時代”懷疑現存的理由與屬性。文化否定的思想殃及了音樂文化領域,否定新音樂,批判“音樂西化”,導致一大批中國作曲家的嘔心之作被戴上“不是真正的中國音樂”的帽子。“傳統”不能孤立存在,它的形成與發展必須依靠外在與內在條件的結合,沒有新觀念的產生,“傳統”就不能稱之為“傳統”,傳統也是經過時代的發展,思想的進步而逐步演化為傳統。中國音樂的傳統已經是多種音樂文化的集合體,這種集合是文化交流與碰撞所產生的精華積淀,是審美意識的融合。在其中所包含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吸收,是其具有了更加穩定的本質屬性。趨于多元化發展的當今世界,如何發展多元文化是各個民族都應思考的問題。科技文化的誕生,使社會、生活的多個領域遭到入侵,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多元化的特征是創造,創造的內容取決于傳統文化中的可塑之處。傳統不是不變的,只有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才能使傳統,得以生存。只要有“和而不同”的思想追求,就能夠使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將諸多優秀文化囊入懷中,促進中國當代音樂審美的提高。
三、選擇與接納
在當代的音樂文化中,“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成為事實選擇和感性接納的典型案例。它們的誕生與人類的生存環境、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密切相關。新潮音樂誕生之始,人們正處于“空白”狀態,對于“跟著感覺走”的新潮音樂沒有過多的思考其意識形態,且它與現實社會浮躁、焦慮、自戀的社會心理直接掛鉤,成為人與社會在異常形態下的對話。音樂正在通過理論和實踐向人們宣揚:音樂的世界已經如此遼闊,所有的聲音和模式都可以成為音樂素材,所有的傳統都可以拋棄。“什么是音樂”,逐漸向“什么都是音樂”過度。
“流行音樂”作為新時期的音樂文化,其利弊一直是人們探討的關鍵。“流行音樂”既不能代表當代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方向,也不能代表所有國人對音樂文化的審美標準。在流行音樂中,音樂本身的參與意識和介入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被詞語本身所扭曲,直接了當的歌詞,從內容趨于形式、從所指趨于能指、從行為意識趨于語言宣泄,各種失意的基調成為他們反抗絕望的精神偶像,對愛與性的玩味能指掩蓋了所指的本意。這種從超載模式轉入空載模式的語言宣泄,斷送了語言本身的意義。
音樂的本質是精神與現實對話的升華,是刻意營造的抽象,是源于現實,超越現實的藝術。音樂一旦失去其超越性,就會喪失它的本質精神,出現“新潮音樂”和“流行音樂”盲目、極端的現象。
結論:
當代人類所面臨的困境正是雅思貝爾斯所預言的“新的軸心時代”,雖然“新的軸心時代”具備的一些社會現象逐漸顯現,但是距離“新的軸心時代”的到來還會有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盡管人類被虛無、浮躁所包圍,但起碼人類本身還是真實的,人類的努力與反抗也是真實的。轉型時期的無秩序音樂文化審美心理,并不能代表我國當代音樂的發展方向,但它帶給我們的警示值得國人深思。
參考文獻:
[1]范曉峰.當代音樂文化審美的社會心理背景[J].中國音樂學,2001,01:111-119.
[2]鄒建林,彭曉鳳.音樂審美趣味特點的社會心理觀照[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04:114-119.
[3]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的社會心理背景[J].社會科學輯刊,1997,04:119-126.
[4]龍飛.音樂審美及其社會價值[J].綏化學院學報,2007,06: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