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燕飛 韓立君
摘 要:隨著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以及俄國十月革命以及國內五四運動的爆發,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馬克思主義。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處于萌芽和發展階段,具有傳播途徑多樣化、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媒介大眾化的特點。很多進步的知識分子嘗試著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力圖探尋一條救國存亡的新道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工人運動帶來了理論指導,推動了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力求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這也為后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K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096-02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在中國真正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只有少數的留學生和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在國內的影響很有限。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使人們開始廣泛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在指導革命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伴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起來。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提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上研究通過了革命分兩步走的綱領,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背景
1.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
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華的鐵蹄逐漸深入,中國人民處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反帝反封建已經成為當時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內容,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尤為突出。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中華民族不斷探索革命、救亡圖存的歷史。從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到孫中山、黃興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都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所面臨的問題,都沒能找到一條根本上解決中國革命形勢的有效途徑。辛亥革命之后、帝國主義者加快了入侵中國的腳步,封建軍閥大肆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社會矛盾日益激化,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救國救民的真理來救祖國和人民于危難。
2.中國無產階級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工人運動發展的需要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抗外國侵略勢力和國內封建勢力的長期斗爭,在這個過程中,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國的無產階級也隨之壯大。由于特殊的歷史國情,中國的無產階級具有較強的革命性,和農民有著天然的聯系,容易結成聯盟,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無產階級逐漸壯大,工人運動蓬勃發展,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無產階級迅速成長,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階級基礎。
3.思想解放運動發展的結果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涌現了一大批向西方學習的先進知識分子,林則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梁啟超的“維新變法”,這些知識分子打開了向西方學習的大門。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失敗后,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救亡圖存的重要性,重視文化的覺醒與思想的啟蒙。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讓中國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思想變革,在各個領域掀起了思想文化改革的新浪潮。這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提供了思想基礎。
4.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的影響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的廣大知識分子以重大的鼓舞和啟迪,俄國作為中國的主要鄰國,在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方面都與中國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兩國都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都受到過西方列強的欺凌與掠奪,本國的資本主義都發展緩慢,資產階級力量薄弱,都不能領導國家完成革命的間距任務。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經驗,讓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更加堅定了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中國革命的信心,開始從俄國勝利的經驗中探尋中國的革命道路,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一步地傳播開來。
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特點
1.傳播主體多元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多元化、多樣性,人員構成復雜,包括封建產階級、無政府主義者、教會人士等。在傳播過程中,真正的主力軍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群體。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愛國意識,能夠較快的接受新鮮事物,精通多國語言,從而學習國外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知識,他們大多數都是傳媒中人,例如,李大釗、陳獨秀是《新青年》、《每周評論》的主要負責人。傳播主體的多樣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過程中有著廣泛的傳播群體,不僅傳播的速度快,而且受眾面積廣,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上興起了一陣研究和討論馬克思主義之風,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基礎。
2.傳播途徑多樣化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雖說是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最大。但傳入中國的途徑卻不僅僅只有俄國一條,具體可以分為三個途徑,分別是東部、西部和北部。東部是指日本、西部是指西歐、北部是指蘇俄。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主要是由日本留學生以及旅日華人組成的傳播隊伍,中國第一批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李大釗、陳獨秀、李達、胡漢民等都有旅日的經歷,他們通過日文版的馬克思主義著述首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繼而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積極分子。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的唯物史觀部分采用了《共產黨宣言》《<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和《哲學的貧困》等內容,這些研究資料都是來自日本的河上肇博士。《共產黨宣言》第一個中文本主要是從日文本轉譯的。1919年4月在北京《晨報》上刊載的系列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文章都是翻譯的日本宣傳社會主義的文章。
在西歐,在法國勤工儉學的周恩來、蔡和森等研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相關文章和著述,從而成為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創辦了《少年》等印刷品,發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譯文。蔡和森等向國內報刊投稿,并與一些朋友進行通信傳播交流馬克思主義。
俄國的十月革命使國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上升到理性,并且形成社會運動,十月革命后,在中國迅速出現了學習、研究和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十月革命讓國人看到新的曙光,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可以救中國。瞿秋白、張太雷等人翻譯并撰寫了大連有關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這些文章在《新青年》《晨報》副刊等先進的刊物上發表。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代表威金斯基等來華,與國內先進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進行會面,宣傳介紹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十月革命的情況,這些對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具有指導性作用,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3.傳播媒介大眾化
十月革命爆發后,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成為了國內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載體,進步的知識分子和愛國青年通過創辦報刊宣傳并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民大眾通過這一方式獲取十月革命的信息和馬克思主義知識。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國內的期刊激增,從民國初年的500多家新聞報業一下增加了400多家,這些期刊有力的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在新文化運動的后期,《新青年》《星期評論》、上海《民國日報》《晨報》等成為宣傳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輿論陣地。
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階段,以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毛澤東等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系列知識,撰寫馬克思主義的相關文章,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逐漸轉變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他們也帶動和幫助更多的知識分子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和傳播者。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無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一些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分析中國國情,開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在參與革命的同時,先進的知識分子不斷傳播馬克思主義,使得學生、工人大受鼓舞,促進了他們思想的轉變,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無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馬克思主義被廣泛傳播,全國各地紛紛組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和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8月,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等人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個共產黨早期革命組織,也被后人稱為中國共產黨的雛形,由陳獨秀任書記。其后,李大釗、張國燾等人在北京成立共產黨早期革命組織,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也秘密組建了共產黨早期組織。他們通過創辦刊物向人民大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良好密切的關系,這些都為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為處于內憂外患、滿目瘡痍的中國找到了正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發展自身的理論體系。無數的愛國青年和進步知識分子努力鉆研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特殊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為中國革命探尋出了一條通往光輝和勝利的新道路,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這一艱苦歷程和其偉大意義將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學習。
參考文獻:
[1]田子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初期傳播史(1918-1922)[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2.
[2]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馬克思主義傳播與大眾化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4]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研究室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史論的研究歷程:中國學界文選:第1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5]郭剛.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梁啟超與西學東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簡介:尹燕飛(1986-),女,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韓立君(1962-),女,遼寧大連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