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萍 袁偉靜 張杰
摘要:書法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藝術創作的靈魂和源泉。作為藝術設計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帶有濃郁的東方民族特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元素,特有的濃淡干濕枯的筆墨、結構、章法的造型美,越來越多地成為藝術設計師們廣泛應用的一個設計元素。所以,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這種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書法藝術教學;創新;教學改革;關鍵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067-02
書法教學如何改革與創新,如何在課程安排的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快速入門,既能掌握書法的技能技法,又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和素質,為以后藝術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已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課題。
一、書體是關鍵——選擇合適的書體是書法快速入門的關鍵
書法的篆、隸、真、草、行等書體,哪一體更適合初學者學習、掌握,古人行家說法不一,筆者覺得隸書上通篆,下啟楷行草,在中國書法史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失為書法入門的最佳途徑。
(一)從隸書入門,乃溯本求源
隸書起源于秦,成熟于漢代,是從篆書演化過來的,相傳是由秦人程邈所創造。據說程邈原是縣里小官,后犯罪入獄,在獄中潛心研究十年,它把篆書削繁為簡,變圓為方,造隸書三千字,上呈始皇,始皇大喜,封為御史。因程邈為級別低下的吏人,史稱“隸書”。在學術上,隸書樸拙厚重,純真雋永又充滿活力,充分體現了漢代藝術的時代精神,又開魏晉南北朝及盛唐書法之風范,至今兩千載,典型猶存,據傳說“永”字八法即孕育隸書之始[1]。
(二)隸書的結構、筆畫簡單易行,易于掌握
學習楷書得先學“永”字八法,即八種筆畫;而隸書筆畫相對簡單,只有三種(平畫、波畫,撇畫),且隸書用筆的基本筆畫起筆、運筆、收筆比起楷書,也要相對簡單,容易掌握。隸書的結構特點:蠶頭雁尾,雁不雙飛,字形橫向取勢,伸展夸張,排列比較勻稱端莊,沒有楷書嚴謹,從整體上容易把握和領會,適合于初學。
(三)隸書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
隸書“蠶頭雁尾”造型很美,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更適合藝術設計組合、創意,是初學者的首選。尤其藝術系的學生藝術基礎好,有一定的造型基礎和美學基礎,悟性好,上手快,在較短的時間就可以掌握技法,創作出簡單的作品,為以后藝術創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碑帖選擇是關鍵——選擇正確的碑帖會事半功倍
隸書成熟的碑帖是漢碑。漢碑有多種,風格也不盡相同。端莊秀麗風格的有《禮器》《華山廟碑》《史晨》《曹全》等,樸厚雄健風格的有《衡方》《西峽頌》《景君碑》《張遷》《鮮于璜》等,放縱恣肆的有《石門頌》《楊淮表紀》《封龍山頌》等。但有些碑,雖然心中喜歡,但并不適合初學者臨習,如《石門頌》,結體過于隨意放縱,規矩難循,這類摩崖刻石應該在有一定的造型基礎,并掌握了一定筆法之后再去臨摹。
初學應選用筆勁健、結體嚴謹、碑口清晰的名品漢碑,如《史晨》《禮器》《曹全》等。這幾個碑刻筆者都為學生選過,但最喜歡為學生選的碑刻是《史晨》,筆者覺得《史晨》集古樸、端莊、典雅、肅穆于一身,且筆法方圓兼備,有一種返本歸真的感覺,為漢隸中的逸品。清孫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評此碑曰“字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世楷模,漢石最佳者也。”清代書法家王澍評論此碑曰“嚴謹”,學漢隸從此碑入手,可以“正其趨”。清代鄭簠、趙之謙、鄧石如等書法都是在《史晨》碑中汲取營養精華而又發揚光大,自成一家的[2]。
三、創新訓練是關鍵——田字回宮格創新訓練是成功的關鍵
書法學習主要是四部曲:點畫寫法、偏旁安排、結構原則、章法創作。其中間架結構原則最重要,即每個字的點畫安排、組合、優化,要符合美的旋律。
初學者主要靠臨摹優秀字帖來掌握,傳統摹帖,即雙鉤填廓法,要摹帖好長時間,才能漸漸掌握筆法。怎樣做到入帖易,出帖快,前人創造了很多字格法。傳統的習字格式,主要有正方格、米字格、田字格、九宮格、回宮格[3]。近年來,湖南書法家萬應均教授創造的回宮米字格方法很有創意,對筆者很有啟發。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針對藝術系學生藝術功底好、領悟性強、觀察細微的特點,主要采取田字回宮格。就是在田字格正中心1/2處加一個等邊正方形。然后把每個字放大,放到田字回宮格中,引領學生分析、觀察筆畫的位置,結構的搭配,找出字的主筆、次筆,結體規律,教學效果顯著。
筆者認為,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寫田字格,對它并不陌生,很快就能找到點畫參照的位置。宋代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4]田字回宮格一是能把臨與摹放大到一起,既不失古人的位置,又得古人筆意,是獲得書寫能力和書寫法則的最佳途徑。二是能使學生很快全面領會碑帖的精髓,是對碑帖從形體到神韻的感覺的捕捉。三是能把握住一個字的中心,使字的中心點始終在回宮格中,然后向外做放射性伸縮。因隸書剛入手容易寫得拘謹,在田字回宮格中的字筆畫撇捺伸展、大氣,為以后的創作打下基礎。四是田字回宮格訓練比起其他方法上手快,結構掌握準確,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細微觀察分析能力,使學生對字起筆、轉折、收筆細微處仔細觀察,多角度比較,總結出字帖的筆法、結體規律,從而很快掌握所臨碑帖的風格、特點,領悟出書法的藝術性,最終創作出自己的作品。
四、互動教學是關鍵——互動的課堂教學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書法的黑白藝術,不如畫畫色彩斑斕,課堂的臨摹時間很長,特別枯燥沉悶,學生很疲勞,昏昏欲睡。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學中筆者動員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師生角色互換互動。首先給每個學生布置一個不同偏旁部首的字,讓其在下面積極準備,然后每人都要到黑板前事先畫好的田字回宮格中再寫一遍,寫好后同學間相互品評,彼此借鑒,最后教師引導分析總結,把經常易寫錯的地方糾正過來。
學生對于在黑板上寫字感覺壓力很大,愛面子,怕寫不好被同學笑話。這時需要教師的鼓勵,幫助他們走出第一步。往往學生對自己寫出的字印象很深,對同伴指出的優缺點更是記憶深刻,這樣學生就對字的結構、偏旁會有進一步的理解。對于給別人指出字的優缺點的同學而言,也是一個提高自己的機會。最重要的是讓每個同學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獲,通過這種互動增強學生學書法的信心。再有就是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手腦協調,能對碑帖由輪廓到細節、由整體到部分、從現象到本質全方位掌握,領悟書法的藝術美感和精髓。
五、結語
臨摹是為了學習掌握前人的書藝技法,最終目的是為了創作出個人風格的作品。藝術系的學生更是為了把這種獨特的東方藝術融化貫通,把書法中蘊含的思想精神及文化、審美內涵等轉換為藝術設計的語言圖形、符號。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觀念的人才,是教育的宗旨。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書法這種古老的民族藝術更值得教師用新手法、新理念去挖潛、改革、融匯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王毅.史晨碑筆法詳解[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8.
[2]孫其峰,孫墨龍.怎樣寫隸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萬應均.隸書曹全碑[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鄧位華.淺析高校書法創新教學[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9).endprint